书名:大学生就业指导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刘金伟,张艳华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303085798
字数:263000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运用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浓厚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应用性。
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将直接进入工作领域,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的实施,加之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如何引导学生顺利就业、有效创业、持续发展是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本书从国家就业政策、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出发,介绍了国家的就业政策和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特点与趋势,重点讲解了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择业策略、创业实践与维权技巧等,理念先进、内容丰富、体例新颖,操作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突出,是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必不可少的教材。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温润而富有启发性,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生硬,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深度访谈录。它不只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探讨“为什么这么做”。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它对“软技能”的强调。在技术技能日益容易被工具取代的今天,情商、沟通能力、跨文化协作这些“看不见”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解析如何构建有效的人际网络,以及如何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尤其是处理冲突和表达不同意见的艺术,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至关重要。记得有一次小组作业出现分歧,我下意识地运用了书里提到的“非暴力沟通”原则去引导讨论,结果效果出奇地好,原本僵持不下的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具体的职位信息(因为信息本身更新很快),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适应性极强的思维工具箱,确保你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新环境,都能快速找到应对之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沉稳和专业的印象,那种深蓝色的主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立刻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本浮夸的“成功学”读物,而是真正有干货的指导手册。我是在校期间,面对未来感到迷茫时,经学长推荐才接触到的。一开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阅,但很快就被它条理清晰的结构吸引住了。它没有用那些空洞的口号来激励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地拆解了“就业”这个庞大命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简历撰写和面试技巧的剖析,简直是细致入微,连如何处理一些微妙的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都有提及。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讲了如何分析目标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被忽略的,但作者却强调了“匹配度”的重要性,认为找到一份工作只是第一步,能在那里待得久、发展得好,更取决于你和公司的“三观”是否一致。这本书帮我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求职框架,让我从手足无措的状态,转变为可以主动规划每一步的行动者。它就像一张详细的藏宝图,指引我清晰地看到终点在哪里,以及需要穿越哪些“关卡”。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没有回避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但处理得非常巧妙,使得晦涩的概念也变得易于理解。我发现它在内容组织上遵循了严格的逻辑递进关系:从自我认知出发,过渡到行业分析,再到具体求职策略,最后落脚于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这种结构安排非常符合一个新手从零开始构建知识体系的需求。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来支撑其观点,而不是凭空臆断。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拖延症会影响面试表现,以及如何利用“心流”理论来提升求职准备的效率。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基础非常扎实,让人信服。它不仅仅是一本就业指南,更像是一本高质量的职业素养预科教材,让我提前接触了职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历的层面。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抗拒的,觉得又是那种陈词滥调,无非是告诉我们“要努力”“要自信”。但这本书最棒的一点在于它的现实主义色彩。它没有把我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无所不能的职场超人,而是非常坦诚地分析了当前就业市场的残酷性,比如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的更迭速度,以及“内卷”背景下,普通院校毕业生如何打差异化竞争。作者似乎对当代大学生的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案例,比如实习经历的含金量如何界定,以及如何应对“996”文化下的职业选择焦虑。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章节,它强调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书中提供了一个SWOT分析模型,让我第一次系统地审视了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而不是凭感觉做决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就业”这件事的认知被拔高了,从一个单纯的“找工作”行为,上升到了一个长期的“自我投资”和“价值实现”的战略层面。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之前看任何讲座或论坛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人一种持久的陪伴感。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翻开某一章重新阅读,尤其是在我经历了一些职场挫折之后。比如,当我第一次面试失败感到沮丧时,我重新找出了关于“复盘与迭代”的那一章,它提醒我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数据收集的过程。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预见到了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波动和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并提前设置好了“心理锚点”和“行动脚本”。它不会过度承诺轻松成功,反而鼓励读者拥抱不确定性,将其视为成长的催化剂。这种积极但又脚踏实地的基调,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让我明白,就业指导的核心,最终还是回归到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并有条不紊地将自己的潜力转化为市场价值的长期艺术。这本书,我感觉能伴随我的职业生涯好几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