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均衡冲突下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 9787030408426

内外均衡冲突下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 97870304084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天荣 著
图书标签:
  • 利率政策
  • 汇率政策
  • 内外均衡
  • 宏观经济学
  • 金融学
  • 经济学
  • 货币政策
  • 国际金融
  • 开放经济
  • 经济模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8426
商品编码:296576430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内外均衡冲突下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赵天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030408426

字数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内外均衡冲突下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以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理论为基础,论述内外均衡冲突下的宏观政策选择,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利率政策效应,还原中国利率渐进改革下次序策略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对中国利率政策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中国汇率政策目标的选择,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检验.本书以钉住汇率制度下中国利率政策的效应为切入点,以内外均衡冲突的政策选择以及相互影响为逻辑主线,构建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动态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模型的估计,检验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利率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政策理论
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均衡这一概念早由詹姆斯斯图亚特 (JAmesSeuArt)于1769年引入经济学.19世纪中叶,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 (JohnStuArtMil
)在静态均衡的概念中加入动态学的内容,并使均衡一词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后,马歇尔 (AMArshAl
)提出只涉及一个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瓦尔拉斯 (LWAlrAs)等提出与局部均衡完全不同的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认为各个市场是相互依赖的,并把均衡的概念与思想落实在一组明确而严密的方程组中,使均衡理论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但是,市场均衡的理论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特别是市场总是能够完全出清这一假设不具有普遍意义,于是,认为市场出清不起关键作用的非均衡学派产生了.“非均衡”是与 “均衡”相对应的概念,但 “均衡”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均衡又叫瓦尔拉斯均衡,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等,与此相对应,非均衡即供求不相等.广义均衡的概念严格地说是从物理学中借鉴而来的,指一个系统中的各个变量经过调整后不再具有变动的趋势.在非均衡学派看来,即使市场不出清,经济也可以处于广义的均衡状态,即存在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均衡状态.有学者将均衡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并给予其更宽泛的解释,认为均衡与否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价值判断,实现均衡也应是宏观政策追求的目标.当一国经济实现均衡的增长与发展时,便处于优经济状态和高效率.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是追求的主要经济目标,这三个目标描述了理想的封闭经济宏观均衡,然而封闭经济中的三个目标往往不能同时实现,三者之间潜藏着冲突.例如,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经济增长也许会带来通货膨胀.可以说,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宏观政策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冲突,确定并实现三者的合理组合.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使得商品、资本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了跨国流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显著增加,这就与传统的封闭经济有了实质性的区别.开放
性对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 ,它在为经济提供了许多封闭条件下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的同时 ,也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为全面认识开放经济 ,有必要对经济的开放性本身进行衡量 ,也就是要对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资本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数量与方向等有一个完整的描述 ,而衡量经济开放性的主要工具就是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系统地反映了一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的总货币价值情况 ,而这种交往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该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并深刻影响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等原有封闭条件下的经济目标 .
从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 ,任何开放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终都必然反映在它的国际收支差额上 .国际收支顺差则意味着本国获得了来自外国的收入 ,国际收支逆差则意味着本国的收入流向了国外 ,所以国际收支必然成为开放经济国家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国民收入的变化直接决定下一期的投资和消费 ,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 .从国际收支对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的影响来看 ,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一国存在较多的闲置资源时 ,出口的增长可以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同时提高就业率 ;而当一国资源利用空间接近充分就业时 ,出口的增长会产生通货膨胀 .另外 ,如果一国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度 ,则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会通过国际储备渠道增加该国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可见 ,国际收支自然应被纳入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之中 .
在宏观分析框架从封闭经济演变为开放经济 ,国际收支被纳入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后 ,宏观经济均衡的含义也必然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化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 ,另外原有的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等反映经济内部运行情况的政策目标也会归入内部均衡目标之中 .由于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广泛影响下 ,坚持长期内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而在短期内则致力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在此背景下 ,内部均衡或许可以理解为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而将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的总货币价值情况的国际收支的均衡定义为外部均衡 .
经济分析中的 “均衡 ”范畴本身包含价值判断因素 ,外部均衡反映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 .这就意味着一国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国际金融制度,可以将不同的国际收支平衡状态作为其追求的外部均衡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时代 ,各国对资金流动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 ,经常账户的逆差很难通过汇率变动或吸引资金流入的方式加以解决 ,因此外部均衡通常视为经常账户平衡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汇率的自由浮动以及国际间日益增加的资金流动 ,可以依靠汇率变动来自发调节或依靠资金流动弥补经常账户差额 ,外部均衡关注的焦点变成基本国际收支差额的平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外部均衡的含义又有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 ,国际资金流动问题日益突出 ,资金在国际间自发流动过程中出现导致汇率变动加剧、诱发债务危机与货币危机等严重问题 .在国际资金流动的条件下 ,总差额并不能说明一国与他国的经济交往问题 ,还要对经常账户乃至整个国际收支的结构进行衡量 .另一方面 ,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 ,人们开始用长期的、动态的视角考察国际收支问题 ,深刻认识到简单地要求国际收支达到年度平衡常常是不必要的 .当一个外向型发展中国家为改造本国经济结构而承受外债负担时 ,只要外债规模适度并对偿债能力有合理的估计 ,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就应理解为实现了外部均衡 .所以 ,开放经济外部均衡的确切含义或许应该概括为适应本国宏观经济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 (陈雨露 ,2008 ).由此可见 ,开放经济条件下 ,一国所追求的宏观经济均衡涉及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目标 .
二、外部均衡的标准
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在内部均衡约束条件下的外部均衡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外部均衡的方案 ,包括政策措施、市场力量和制度安排设计 .因此 ,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的外部均衡问题 ,然而外部均衡概念十分复杂 .一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都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一国努力实现的四大政策目标 ,将前三个目标统称为内部平衡 ,而将后一个目标称为外部平衡 ,因此可将外部均衡等同于国际收支平衡 (姜波克 ,2008 ),但是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实际上 ,外部均衡概念是不断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 .纵观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历史 ,外部均衡概念经历了贸易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均衡以及经常账户跨时均衡四个阶段 ,而作为研究外部均衡的国际金融理论则随着外部均衡概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 .
(一)贸易收支平衡标准下的外部均衡
早涉及外部均衡问题的是重商主义 ,由于重商主义者错误地将货币等同于财富 ,认为获取货币财富的真正渠道是发展对外贸易 ,求得对外贸易顺差 ,从而增进一国的货币财富 .这就是货币差额论 ,其主张尽量将货币保留在国内而不使之外流 .因此 ,这一时期的外部均衡体现在贸易收支平衡上 .而晚期的重商主义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比早期重商主义者大大地前进了一步,认为不一定要限制货币流出 ,只要有出超 ,国家就能积累货币财富 .总之 ,重商主义者的外部均衡就是尽量取得对外贸易顺差 ,从而不断积累货币财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鼓励出口而限制进口以使黄金货币尽量留在国内 .重商主义这种主张贸易保护的观点 ,依然对当今的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
重商主义的这一论点受到古典主义者大卫 休谟 (DAvid Hume)的反驳 .
休谟以古典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意义深远的价格G铸币调节机制 (priceGspecie AutomAticAdjustmentmechAnism),用来说明一国不可能长期获得贸易顺差 .休谟认为 ,一国贸易收支如果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那么货币黄金将会流入或者流出这个国家 ,在货币数量论的假设下 ,货币黄金的流动将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 ,从而改变一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实际汇率 ,终使得该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自动消失 .休谟以其完善的理论模型 ,驳斥了重商主义者和贸易保护主义者的论点,主张自由贸易 ,而货币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是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休谟在外部均衡调节问题上的观点 ,与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一脉相承的 .在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 ,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 ”能够使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大化动机的驱使下达到社会效率的优状态 ,而只需充当经济守夜人的
角色 .
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期的浮动汇率制和投资性国际资本流动的教训 ,使得实行固定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 ,并且严格限制国际资本流动 ,因而这一时期的吸收分析法同样是以贸易收支作为外部均衡的标准 ,但它强调的是从整个宏观经济平衡的角度去分析贸易收支问题 .从凯恩斯四部门国民收入核算等式开始,吸收分析法将国内的居民消费、投资和购买统称为吸收 ,因而如果一国的吸收超过本国的产出 ,则必须由国外部分来弥补 ,即表现为贸易收支逆差 ,反之则表现为顺差 .因此 ,一国要改善贸易收支 ,就必须提高产出 .吸收分析法对外部均衡的分析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凯恩斯主义及其经济干预哲学 ,因而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 ,即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移政策 .由于在凯恩斯主义的世界中 ,价格是刚性的 ,因而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不起作用 ,同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汇率是固定的 ,弹性分析法的结论同样不适用 .因此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限制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 ,外部均衡的概念又回到重商主义的老路上 ,那就是尽量取得贸易顺差 ,以增加美元储备 .
(二)国际收支平衡标准下的外部均衡
20世纪50年代 ,随着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逐步崛起 ,其货币迈向可自由兑换的阶段 ,与此相伴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不断增长 .历经布雷顿森林体系初期的稳定 ,人们似乎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这把 “双刃剑 ”不利的一面 ,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为经常账户融资的一面 .因此 ,外部均衡问题表现为包含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平衡 .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以反映国际收支均衡状况的央行国际储备作为外部均衡 ,将 “货币重要 ”这一货币主义的核心观点贯穿到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中.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实际上是一国货币供求不平衡导致的 ,即国内货币供求之间的缺口体现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因此 ,货币主义者主张 ,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的国家 ,必须紧缩国内信贷 ,减少国内货币供给 .这一观点随后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纳 ,广泛应用于援助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国家 .
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发展 ,蒙代尔将国际资本流动在内外部均衡调节中的作用提升到重要地位 .以凯恩斯主义 ISGLM模型为基础 ,蒙代尔将其模型扩展到包括国际收支平衡的开放经济 .蒙代尔G弗莱明模型是一个一般均衡模型 ,它既是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效力的重要工具 ,也为解决内外均衡冲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蒙代尔认为 ,根据丁伯根法则要同时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这两个政策目标 ,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个工具 ,但是必须以货币政策来调节外部均衡 ,而以财政政策来调节内部均衡 ,因为货币政策在调节内部均衡时将会使外部均衡恶化 ,而财政政策调节外部均衡的效果是不稳定的 .
虽然蒙代尔G弗莱明模型代表了内外均衡调节的高理论成就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蒙代尔关于内外均衡调节的政策组合存在两个重要缺陷 .一是它遗漏了关于国际资本市场中存量均衡的讨论 .蒙代尔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是利率差异的函数 ,只要存在利差 ,资本就会一贯地流动从而弥补任何水平的经常项目不平衡 ,而在现实中各国间的利率差异普遍存在 .二是在外部均衡的标准上蒙代尔非常强调资本项目 ,而国际资本流动是利率差异的函数 ,因此 ,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那么只能通过提高国内利率以吸引资本流入 ,但是这既是挤出私人投资的政策 ,又是依靠对外债台高筑而取得外部均衡的政策 .因此 ,无论是货币主义的以储备衡量的外部均衡 ,还是蒙代尔强调的资本项目都存在缺陷 .
(三)经常账户跨时均衡标准下的外部均衡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处于鼎盛时期 ,特里芬就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即美元作为清偿力和对美元信心的 “特里芬悖论 ”.而早在特里芬之前 ,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 .可变汇率论 .中就主张通过汇率的自由浮动来调节国际收支 ,从而使当时作为外部均衡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自动实现 .这样 ,一国就可以致力于内部均衡 ,因而在内外均衡调节上的尴尬处境将不复存在 .但一些主张实行固定汇率制的经济学家如纳克斯论证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浮动汇率实践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于是出现了关于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孰优孰劣的争论 .
1973年以来的浮动汇率制实践对货币主义主导的浮动汇率制提供了部分实证.在资本流动性有限的条件下 ,依靠浮动汇率使国际储备流动自动达到平衡 ,基本上等于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自动平衡 .然而 ,采用储备以外有效解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不平衡的方法 ,理论上就没有必要再在短期内用汇率浮动来平衡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 .用不降低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而向国外借贷的方法 ,完全能够填补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差额 .因为 ,对于短期的经常项目不平衡 ,融资易于操作 ,而调整则难以展开 (在资源由不可贸易部门向可贸易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交易费用 ),这就是融资还是调整 (finAncingorAdjusting)的问题 .
另外 ,实践经验证明 ,浮动汇率本身并不能阻止规模巨大而时间持久的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不平衡的出现 .同时 ,由于国际资本流动问题日益突出 ,资本在国际间的自发流动导致汇率剧烈变动而引发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等严重问题 .因而,1980年以来 ,外部均衡的含义又出现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 ,一国仍有必要对经常账户乃至整个国际收支结构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 ,理论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简单要求经常账户平衡是不必要的 .一国应该利用经常账户可以调节储蓄与投资差额的性质 ,根据经济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阶段来确定相应的经常账户目标 .经常项目的跨时均衡是这一时期的外部均衡标准 ,它表明对于短期的经常项目不平衡 ,可以通过融资的方式调节 ,而对于长期的经常项目不平衡则需要通过调整来解决 .经常账户的跨时分析法类似于以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恒等式为出发点的吸收分析法 ,但在分析时引入了实际预算约束 .奥伯斯特菲尔德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经常账户跨时分析模型表明 ,短期内经常项目逆差并不是坏事 ,与封闭经济相比 ,一个处于经常项目逆差的开放经济运行得甚至更好 ,因为跨时贸易使得消费在不同时期 “平滑 ”成为可能 ,这会使消费者能达到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 .在一个较粗略的定义中 ,奥伯斯特菲尔德认为外部均衡是维持与经济预期的实际预算约束相一致的、能稳定高消费水平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 ,也就是说经常项目的跨时均衡是外部均衡的标准 .
三、内外均衡的一般关系
作为开放经济的主要政策目标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相互影响 ,并且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正如封闭经济的几大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现实冲突一样 ,内外均衡目标也并不总是一致的 .这意味着在采取政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这一措施既有可能有利于开放经济另一均衡目标的实现 ,也有可能对另一均衡目标的实现造成干扰甚至破坏 .一般地 ,前一种情况被称为内外均衡的一致 ,后一种情况被称为内外均衡的冲突 .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 E米德 (JEMeAde)在1951年出版的 .国际收支.中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 .他认为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 ,由于不便进行直接贸易管制 ,支出转移政策就转变为特定的固定汇率政策 .这表明 ,要实现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均衡 ,只能依靠支出调整政策这一种工具 ,政策工具数量少于经济政策目标数量 .那么 ,在某些经济状态下 ,很有可能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表1G1所列示的就是开放经济面临内外经济状况的所有可能组合 .不难看出 ,在固定汇率制下 ,当开放经济处于对内失业同

序言


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政策理论 t1  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t1  第二节 内外均衡冲突中的宏观政策选择 t10  第三节 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理论框架 t20第二章 开放经济中的利率政策 t23  节 利率政策的基本理论 t24  第二节 不同汇率制下的利率政策 t40  第三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政策的溢出效应 t49第三章 中国的利率政策及其效应 t55  节 中国利率政策运行的回顾 t55  第二节 中国利率政策的改革 t64  第三节 中国利率市场化选择的理论逻辑 t72  第四节 中国利率政策效应检验 t78第四章 开放经济中的汇率政策理论 t93  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汇率决定与变动 t94  第二节 汇率制度的选择 t114  第三节 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t128第五章 中国的汇率政策 t135  节 人民币汇率与汇率制度的演变 t135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的选择 t153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效应 t160第六章 汇率制度约束下的中国利率政策 t168  节 汇率制度约束下的利率政策困境 t168  第二节 钉住汇率下利率政策行为的理论分析 t169  第三节 钉住汇率下中国利率政策的经验分析 t172第七章 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动态关系 t179  节 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一般研究 t179  第二节 汇率与利率波动的统计描述 t181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计量检验 t183第八章 中国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选择与协调 t189  节 内外均衡冲突下宏观调控的目标 t189  第二节 人民币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t194  第三节 相关经济体制配套改革 t203参考文献 t206后记 t216


《金融政策的艺术:在内外均衡困境中导航利率与汇率的抉择》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各国央行与政府在制定利率和汇率政策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将国内经济的稳定与国际经济的平衡视为一对微妙且常常相互冲突的目标,并聚焦于利率和汇率这两项核心政策工具,探讨其在追求内外均衡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可能产生的联动效应。 第一部分:内外均衡的辩证统一 在理解政策选择之前,必须首先厘清“内外均衡”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国内均衡: 主要体现在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充分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经济活动处于潜在产出水平附近;物价稳定则要求通货膨胀率保持在可控范围内,避免恶性通胀或通货紧缩;经济增长则关注GDP的稳定、可持续提升。这些目标一旦失衡,例如高通胀与失业并存(滞胀),或增长乏力,都将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国际均衡: 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的平衡,特别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协调。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或顺差都可能预示着经济结构性问题或外部脆弱性。资本账户的开放与管理也至关重要,它影响着资本的流入流出,从而对国内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支付能力的充足、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以及与其他国家经济的良性互动,都是国际均衡的重要体现。 内外均衡的冲突与联动: 理论上,内外均衡应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国内经济的强劲增长和物价稳定有助于吸引外资,改善经常账户;而稳定的汇率和有利的国际收支环境,也能为国内经济提供更稳定的外部条件。然而,现实中,追求单一目标往往会损害另一目标。最典型的例子是,为抑制国内高通胀而大幅提高利率,虽然有助于稳定物价,但可能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推升本币汇率,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增加经常账户赤字,甚至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反之,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可能导致资本外流,本币贬值,但如果贬值过快,又可能推高进口成本,加剧国内通胀压力。这种“此消彼长”的效应,构成了政策选择的核心困境。 第二部分:利率政策的“双刃剑”效应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传导机制,其作用复杂且深远。 利率与国内经济: 投资与消费: 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低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高利率则抑制投资和消费,有助于给过热的经济降温。 通货膨胀: 利率与通胀存在密切联系。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可以降低总需求,从而缓解通胀压力;宽松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可能刺激需求,加剧通胀。 就业: 利率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影响总需求和经济增长,利率的变化最终会作用于就业水平。 利率与国际经济: 汇率: 这是利率政策最直接的国际传导渠道。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中,本国利率相对于其他国家利率的变动,会极大地影响资本的跨国流动。例如,当本国利率上升时,会吸引外国资本流入,导致本币升值;反之,利率下降则可能导致资本外流,本币贬值。 国际收支: 利率变动影响资本流动,从而直接影响资本账户。同时,通过影响汇率,利率也间接影响经常账户。例如,本币升值会使出口商品变得更贵,不利于出口;而使进口商品变得更便宜,可能增加进口。 外部债务: 对于负债较高的国家而言,利率的上升会显著增加其外部债务的偿还负担,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利率政策的权衡: 国内稳定 vs. 外部压力: 当国内面临高通胀时,央行可能会倾向于加息。然而,如果此时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导致本币快速升值,出口受到冲击,则可能面临国内稳定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两难。 经济增长 vs. 金融稳定: 长期低利率环境虽然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可能滋生资产泡沫,加剧金融风险。当泡沫破裂时,对经济的冲击可能远超短期增长的收益。 第三部分:汇率政策的调控艺术 汇率作为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不仅是国际贸易的“价格信号”,更是影响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的重要变量。 汇率与国内经济: 通货膨胀: 汇率的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本币贬值会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推高国内的通货膨胀(输入性通胀);本币升值则反之。 贸易竞争力: 汇率是衡量一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本币贬值有利于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升出口竞争力,刺激出口;本币升值则削弱出口竞争力。 经济增长: 汇率的变动可以通过影响贸易部门的景气程度,进而影响整体经济增长。 资产价格: 汇率波动也可能影响国内资产市场的吸引力,例如,本币贬值可能导致外国投资者出售本地资产,引发资产价格下跌。 汇率与国际经济: 国际收支: 汇率是影响经常账户(特别是贸易差额)和资本账户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其国际收支是否能够长期维持平衡。 资本流动: 预期中的汇率变动会吸引或驱赶资本。如果市场预期本币将贬值,投资者可能会提前将资金转移到其他货币,导致资本外流。 国际货币体系: 汇率政策的选择也关系到该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汇率政策的模式: 固定汇率制: 货币当局承诺将本国货币与某一特定货币(如美元)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率。优点是稳定了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但需要央行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并可能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浮动汇率制: 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货币当局干预较少。优点是允许货币政策更独立地服务于国内经济目标,汇率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但缺点是汇率波动可能较大,增加了贸易和投资的不确定性。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爬行钉住、区间管理等): 介于固定和浮动之间,货币当局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汇率浮动,但在必要时进行干预以稳定汇率或实现特定目标。这是许多国家现实中采用的政策模式。 第四部分: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同与博弈 利率与汇率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实践中需要进行精妙的协同与博弈。 协同效应: 支持性政策组合: 例如,当国内经济面临衰退和贬值压力时,央行可以采取降息措施,既刺激国内需求,又通过本币贬值提振出口。此时,如果汇率的适度贬值符合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则利率与汇率政策就形成了有效的协同。 双重目标实现: 在某些情况下,协调一致的利率和汇率政策能够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标。例如,适度的本币升值可能有助于抑制输入性通胀,而同时如果资本流入增加,可以通过货币政策适度提高利率来引导其流向更具生产性的领域,而非仅推高资产价格。 博弈与权衡: 独立性与协调性: 利率政策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而汇率政策则更偏向于宏观审慎或国际经济政策。当面临内外均衡冲突时,央行需要在维护利率政策的独立性(服务于国内通胀和就业目标)与汇率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际收支和竞争力目标)之间做出选择。 短期目标 vs. 长期目标: 往往需要权衡短期内稳定物价或刺激增长的需要,与长期内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例如,为了短期内抑制通胀而大幅加息,可能导致汇率过度升值,损害长期出口能力。 政策传导的复杂性: 利率和汇率政策的效果并非即时发生,其传导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资本账户开放度、以及市场预期等。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刻理解这些传导机制,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第五部分:政策选择的现实考量与前瞻 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探讨了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各国如何根据自身国情进行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 国家禀赋与经济结构: 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例如,是出口导向型还是内需驱动型),其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以及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都决定了其在利率和汇率政策选择上的不同侧重点和可行性。 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 在利率和汇率政策之外,宏观审慎监管在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通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可以减轻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为利率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大的空间。 国际合作与协调: 在全球化时代,单一国家的政策选择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避免竞争性贬值或过度紧缩,对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数据驱动与灵活调整: 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政策制定者需要依赖及时、准确的经济数据,并保持政策的灵活性,根据经济运行状况进行适时调整。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框架,帮助理解在利率与汇率这两项关键政策工具的运用中,如何在这内在的均衡冲突中 navigatetowards 相对的最佳选择,从而在维护国内经济的繁荣稳定与促进国际经济的平衡发展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内外均衡冲突下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全球经济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当下,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寻求经济复苏,但同时又要应对通货膨胀、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在这种复杂背景下,利率和汇率这两个关键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其选择的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例如,当一个国家面临严重的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压力时,央行是应该选择加息来稳定汇率,但可能会对国内经济增长造成打击,还是应该容忍汇率贬值,以期刺激出口,但又可能加剧通胀?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政策权衡模型,或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来揭示不同政策组合的优劣势?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利率和汇率政策的选择会带来哪些新的影响和挑战,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更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评分

读到“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这些字眼,我立刻联想到近期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种种迹象。一些国家为了抑制国内高企的通胀,不得不加息,但这又可能导致资本外流,本币贬值,进而推高进口成本,加剧通胀压力。而另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可能倾向于维持低利率,甚至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又可能导致资本大量涌入,推升本币汇率,削弱出口竞争力,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正是直面这些现实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体,比如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以及那些高度依赖出口或进口的国家,在面临内外均衡冲突时,其利率和汇率政策的选择会有何种差异。是不是存在一些普适性的原则,又或者说是具有国家特色的应对策略?这种针对不同经济体差异化的分析,对我理解全球经济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将会有极大的助益。

评分

从书名来看,《内外均衡冲突下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似乎是一部深度剖析宏观经济调控艺术的作品。我个人在学习和思考经济问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在追求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例如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时,往往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国际资本流动、全球经济衰退或繁荣、以及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反过来,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的冲击,比如汇率大幅波动或贸易赤字扩大,又可能不得不牺牲国内的一些经济目标。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指引我们如何在这种两难境地中找到一条相对最优的路径。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潜在的制约关系,例如,加息可能抑制通胀,但也会导致本币升值,影响出口;而汇率贬值虽然有利于出口,但可能会引发资本外逃和输入性通胀。希望作者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联动机制。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引人入胜——《内外均衡冲突下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宏观经济调控复杂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国家如何在内外经济环境的微妙平衡中做出决策感到着迷,特别是利率和汇率这两个核心工具,它们像是经济巨轮的舵,稍有不慎就可能偏离航道。我非常想了解,当国内经济追求稳定增长,而国际收支又面临挑战时,政府和央行会如何权衡取舍,做出最优的政策组合。是优先稳定国内物价,还是着眼于提升出口竞争力?是选择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还是通过贬值汇率来刺激经济?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触及了这些核心的政策困境,我相信它会提供非常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矛盾却又不得不做出的艰难选择。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运作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读物,它应该会带领我走进决策者们的思维殿堂。

评分

我尤其好奇这本书在探讨“内外均衡冲突”时,会采用何种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是会基于经典的IS-LM模型和Mundell-Fleming模型进行分析,还是会引入更现代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 অর্থনীতি)模型?在利率和汇率政策的选择上,不同的模型会给出截然不同的政策建议,这一点非常关键。我期待作者能够清晰地阐述其分析框架,并提供详实的案例研究,比如选取某国在特定时期如何应对内外均衡冲突的经历,通过分析具体数据和政策出台的背景,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真正理解政策选择背后的逻辑和实际操作的难度。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非传统政策工具的使用,例如量化宽松、前瞻性指引等,在应对复杂经济局面时,这些工具是否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及它们与传统利率、汇率政策如何协同或冲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