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唱腔赏析》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庄永平,上海市人,1945年生,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戏曲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从事京剧音乐工作二十余年。出版有《戏曲音乐史概述》《京剧唱腔音乐研究》《琵琶手册》《京胡演奏法》等专著;主编我国首部《中国音乐主题辞典·器乐卷》;撰写有《上海艺术史·音乐史》。发表有《我国传统声腔音乐的演进和发展》《中国以往何以戏曲音乐发展为最》《京剧唱腔中的腔词关系》《京剧中州韵辨正及声调研究》等有关戏曲与京剧的论文,以及其他音乐论文60余篇。曾参加《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上海京剧志》撰写工作。
一、评弹曲种简介
(一)江南物阜民丰、锦绣文萃的曲艺奇葩——评弹
(二)从“吴歌”到“吴”——评弹唱腔的渊源与组成
(三)“老俞调”和“糯米腔”——评弹唱腔的流派与特点
(1)俞(秀山)调腔系
(2)马(如飞)调腔系
(3)陈(遇乾)调腔系
二、怎样欣赏评弹唱腔
(一)基本曲腔与特色曲调——知道一些评弹的腔调
(1)基本曲腔
(2)小调类曲腔
(二)阴上声与入声调——懂得一点评弹的语音
(三)真声与假声的结合——掌握若干评弹的演唱技巧
(四)宛转悠扬与质朴苍劲——学会选择评弹的流派唱腔
三、词格与唱吟节拍特点
四、评弹流派唱段赏析
(一)男腔
(1)陈(遇乾)调《笃穷》
(2)俞(秀山)调《宫怨》
(3)马(如飞)调《哭观音》
(4)魏调《哭塔》
(5)周调《文武香球》
(6)夏调《周文宾上堂楼》
(7)沈调《见娘》
(8)薛调《哭塔》
(9)小阳调《合钵》
(10)徐调《寇宫人》
(11)祁调《夫妻相会》
(12)刘天韵《林冲踏雪》
(13)蒋调《杜十娘》《庵堂认母》
(14)张调《误责贞娘》《颜大照镜》
(15)严调《密室相会》
(16)杨调《剑阁闻铃》
(17)周云瑞《岳云》《秋思》
(二)女腔
(1)朱慧珍《长亭泣别》
(2)琴调、薛调《妆台报喜》
(3)丽调《情探》《新木兰辞》
(4)侯调《梁祝》
(三)谱唱词曲
(1)《蝶恋花·答李淑一》
(2)《姑苏水巷》
五、评弹伴奏艺术
(一)乐器概说与定弦、手法符号
(二)张(鉴庭)调琵琶伴奏
(三)薛(筱卿)调琵琶伴奏
CD目录
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号称是入门级的戏曲乐谱,但说实话,很多都显得过于专业化或者信息量过于零碎,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乐理概念入手,然后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评弹特有的记谱方式。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气口”和“韵味”的文字描述,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教材中最难用文字表达的精髓,但这本书的作者却用了一种非常形象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让我这个外行也能隐约感受到那种腔调的流动性和情绪的起伏。更不用说那些详尽的图解,每一个指法和手势的说明都配有清晰的图示,这对于希望自学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评弹艺术的整体框架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有了一张可以循着走的地图。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类书籍最看重的就是其实用性,如果只是纸上谈兵,那还不如去看一些理论专著。这本教材在实用性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乐谱的堆砌。教材中穿插的那些“练习曲”或者“小片段赏析”,设计得极其巧妙。它们并非随机选取,而是针对性地训练了某种特定的技巧,比如某个高难度的滑音处理,或者某个需要快速转调的段落。我按照书中的建议,配合光盘进行尝试,发现自己的进步速度明显加快了。特别是那些标记了“慢速示范”和“常速示范”的曲目,非常贴合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而且,它似乎非常了解学习者的困境,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过来人”的经验总结,比如在某个特定腔调转换时,身体应该如何配合,气息应该如何调整,这些细节上的指导,是其他普通乐谱中绝对找不到的。
评分我对这套丛书的整体编排思路非常欣赏,它真正做到了“从入门到精通”的阶梯式设计。在最开始,它会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背景和基础知识,这满足了“求知欲”;接着,通过大量清晰的简谱和歌词,引导读者进入具体的“学习区”,这是“实践区”;而穿插在其中的“艺术鉴赏”小栏目,则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这满足了“求深区”。这种结构设计,使得读者在学习具体技能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而是总能被新的知识点所吸引。它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知道何时该让你动手,何时该让你停下来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技能教材,更像是一扇通往评弹艺术殿堂的门票,让人带着敬畏之心,一步步走进这个迷人的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有兴趣,但又苦于没有系统学习资源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它所附带的那个音频材料上。我得说,很多附赠CD的音质简直是对艺术的亵渎,刺耳、失真,根本没法用。但这张光盘的录制水平绝对达到了专业发烧友的标准。音色纯正,现场感十足,能清晰地分辨出弹拨乐器和演唱者之间微妙的互动和空间感。更重要的是,音频的编排逻辑和书本的内容是完全同步的。当你阅读到一个特定的乐句时,你可以立刻切换到光盘上找到对应的音频进行对比,这种“眼耳同步”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对音准和节奏的敏感度。通过反复聆听那些大师级的范唱,我开始逐渐理解,书本上那些冰冷的符号背后,是如何被赋予了生命力和情感的。这光盘不仅仅是伴奏,它本身就是一本无声的示范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摸上去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纸张的选取非常考究,即便是用来翻阅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和工尺谱,也丝毫没有反光刺眼的感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舒适。封面设计古典而不失雅致,那种留白的处理和色彩的搭配,透露出一种内敛的艺术气息,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仿佛已经步入了苏州园林的某个幽静角落,准备聆听那吴侬软语的韵味。装订的处理也非常牢固,可以平铺在书桌上,这对于学习乐谱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不用费力地去按住书页,可以更专注于指法的练习和旋律的把握。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字体的选用清晰易认,段落之间的间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戏曲音乐符号的读者,也能很快适应这种视觉上的阅读节奏。整体来看,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算是一种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了,绝对是那种愿意珍藏起来,时不时拿出来把玩的精装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