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时域超宽带雷达传感器组件理论分析与设计/高新科技译丛 雷达技术系列
定价:69.00元
作者: 阮凯姆, 佑,黄振宇,王彦斌,郝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8112337
字数:
页码:1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时域超宽带雷达传感器组件理论分析与设计/高新科技译丛·雷达技术系列》致力于阐述UWB系统及其组件的理论、分析和设计,特别是涵盖了UWB系统设计的主要问题,包括系统分析、发射机设计、接收机设计、天线设计以及系统的集成与测试,还给出了一些具体应用的UWB系统及其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信号处理、集成和测试组件的设计。以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不仅阐述了UWB系统整体的分析、设计和应用,而且描述了其组件的分析和设计。虽然《时域超宽带雷达传感器组件理论分析与设计/高新科技译丛·雷达技术系列》非常简短,但是材料齐全,包含足够多实用而又有价值的信息,非常适用于电气工程或者物理方面的应届毕业大学生读者,以及在微波电路方面有经验和学过研究生课程的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设计各种实用的UWB组件、发射机、接收机甚至系统。
《时域超宽带雷达传感器组件理论分析与设计/高新科技译丛·雷达技术系列》对于从事雷达、探测器和通信系统方面,以及与微波电路和系统相关专业研究的工程师、物理学家和研究生都是非常有用的。真诚地希望《时域超宽带雷达传感器组件理论分析与设计/高新科技译丛·雷达技术系列》不仅仅作为UWB系统及其组件发展的一本参考书,还能够激发出一些创新性的思想,更加有益于目前以及将来探测感知和通信领域的发展。
目录
章 引言
1.1 高分辨力和远距离传输
1.2 较高的多通道分辨力和抗干扰性能
1.3 较低的截获概率或发现概率
1.4 降低信号衰落
1.5 更好的定位和跟踪精度
1.6 简单、低耗的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系统分析
2.1 简介
2.2 UWB系统的工作方式
2.3 UWB信号
2.3.1 高斯脉冲
2.3.2 高斯单周期脉冲
2.3.3 高斯双周期脉冲
2.4 功率分配分析
2.5 距离分辨力分析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UWB发射机的设计
3.1 引言
3.2 延时线线SRD冲激脉冲发生器的设计
3.3 可调谐单周期脉冲产生器的设计
3.4 制作与测量
3.5 带有转换晶体管的可调谐脉冲和单周期脉冲产生器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Imm接收机的设计
4.1 引言
4.2 选通脉冲产生器的设计
4.3 耦合线槽混合采样器
4.3.1 耦合线槽混合采样器的设计
4.3.2 CSH采样器的制作和性能
4.4 UWB接收机
4.4.1 UWB接收机的设计
4.4.2 UWB接收机的制作和性能
4.5 UWB LNA
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UWB天线的设计
5.1 引言
5.2 UWB类喇叭天线
5.2.1 UWB类喇叭天线的设计
5.2.2 微波传输带类喇叭天线的制作和性能
5.3 UwB平面天线
5.3.1 UWB平面天线的设计
5.3.2 UWB平面天线的制作与性能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UWB系统集成与测试
6.1 引言
6.2 UWB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模块的发射一接收测试
6.3 信号处理
6.4 UWB系统集成
6.5 UWB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6.5.1 金属板测试
6.5.2 分层结构测试
6.5.3 公路测试
6.5.4 UXO测试
6.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概要与结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XXX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的叙事风格简直太具有感染力了!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技术报告,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在深夜里与你把酒言欢,畅谈他对整个技术领域未来的洞察和期许。作者在描述宏观趋势时,那种把握全局的视野和对技术演进路径的精准预判,让人非常信服。它不是罗列零散的技术点,而是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技术路线图,从基础理论的突破,到工程实现的迭代,再到最终可能颠覆现有应用场景的潜力,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特别是它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出现的几种关键技术瓶颈的分析,极具前瞻性,甚至提出了一些挑战性的研究方向,非常适合那些渴望站在行业前沿、寻找下一代创新点的研究人员。读完之后,那种被激发出的探索欲和使命感,是其他任何一本技术书籍都难以提供的。
评分这本《XX技术XXX实战手册》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基础原理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我一直觉得,要真正掌握一项复杂技术,就必须从最底层的物理规律和数学模型入手,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花哨的最新应用,而是把大量的篇幅用于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比如,关于信号的产生和接收环节的数学推导,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清晰,每一步的假设和结论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支撑,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感觉自己真的在亲手构建一个系统。很多市面上流行的读物往往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深度,但这本则恰恰相反,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公式,但一旦理解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工程师或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智力投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研究指南,随时可以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思考角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XXX关键模块的底层机制解析》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几乎没有给读者任何喘息的机会,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深挖一个技术黑匣子。对于那些只满足于使用高层API的开发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过于晦涩和枯燥。但对于我这种对底层硬件交互和汇编层面优化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圣经”。书中对缓存一致性协议在特定多核架构下的具体实现细节的剖析,以及如何通过微调寄存器来榨取最后一点性能的实例,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甚至精确到了时钟周期级的操作分析,这对于开发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嵌入式系统或高性能计算模块至关重要。虽然阅读过程需要反复查阅参考手册,但每一次攻克一个复杂的底层难题,成就感都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最初购买《XXX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手册》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改变了我的日常维护流程。它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将看似孤立的故障现象,系统地归类到了特定的系统层级和功能模块中,形成了一个极其高效的诊断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如果出现A现象,执行B步骤”,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A现象的根本原因链条,并根据不同的环境参数给出优先级和变通方案。特别是书中关于那些难以复现的间歇性故障的分析章节,提供了一套基于概率和历史数据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这极大地减少了我们团队的紧急响应时间。它成功地将“经验主义”的维护方式,提升到了“科学化”的故障工程层面,对于任何需要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运维团队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替代的实操指南。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那堆积如山的工程资料时,无意中翻到了这本《XXX系统设计与优化》。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差点把它放回书架,因为封面设计略显朴素,感觉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但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内容之精辟,远超我的预期。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把理论和实际工程中的“陷阱”联系得非常紧密。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系统集成时的非线性误差和环境噪声对性能的实际影响分析,简直是把我过去几年工作中遇到的那些难以捉摸的Bug的成因给彻底点亮了。它没有给出那种“一键解决”的万能药方,而是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故障排查和优化思路。尤其是在描述特定工作模式下的资源调度问题时,作者引用的那些经典优化算法的变体应用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性。读完后,我感觉我的工具箱里多了一套全新的、经过实战检验的分析工具,对于提升我当前项目中的系统鲁棒性,有着立竿见影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