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 | 作者 | 金刚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87212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储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从凯恩斯*收入假说开始,经济学家不断尝试用不同的因素和从各种角度来解释国民储蓄率的决定,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各类观点不断出现,人口因素的储蓄率效应也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对预期寿命以及分段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系统地理论与实证分析。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储蓄理论综述/1 节 收入假说/1 第二节 相对收入假说/3 第三节 持久收入假说/5 第四节 生命周期假说/8 第五节 游走假说、过度敏感性与过度平滑性/15 第六节 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20 第二章 出生时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25 节 全球预期寿命变动情况/25 第二节 出生时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30 第三节 实证分析结果/33 第四节 本章小结/37 第三章 分段预期寿命及其变动规律/39 节 分段预期寿命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39 第二节 全球工作期与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测算/41 第三节 工作期与老年期分段预期寿命变动规律、成因及趋势/49 第四节 本章小结/52 第四章 分段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56 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界定/56 第二节 实证分析结果/61 第三节 本章小结/66 第五章 分段预期寿命、经济增长与国民储蓄率:理论分析/68 节 实现效用大化的个体消费路径/68 第二节 加总储蓄率的决定/72 第三节 分段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率系数的决定/78 第四节 本章小结/82 第六章 分段预期寿命、经济增长与国民储蓄率:实证分析/84 节 计量方程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84 第二节 实证分析结果/88 第三节 本章小结/97 第七章 中国预期寿命延长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99 节 中国国民储蓄率水平以及预期寿命情况/99 第二节 出生时预期寿命对中国国民储蓄率影响的实证分析/106 第三节 分段预期寿命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113 第四节 本章小结/115 第八章 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117 节 预防性储蓄动机/117 第二节 人口结构的变动/122 第三节 储蓄与企业储蓄/130 第四节 本章小结/134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136 节 主要结论/136 第二节 政策建议/140 参考文献/146 附表 1960~2010年全球各国预期寿命情况/176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对预期寿命以及分段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系统地理论与实证分析。全文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章,系统梳理了自凯恩斯*收入以来储蓄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二章,对全球预期寿命变动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与地区预期寿命变动趋势;第三章,对全球以及不同收入组别的国家和地区分段预期寿命变动进行计算与分析;第四章,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分段预期寿命的储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从个人实现一生效用*化的消费路径入手,通过个人消费加总,得出加入分段预期寿命的可变增长率总储蓄方程;第六章,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第五章得出的理论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第七章,分析中国预期寿命变动情况,并对预期寿命延长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八章,分析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主要分析了预防性储蓄动机、人口结构变动以及国民储蓄结构的变动情况;第九章,以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 文摘 | |
| 序言 | |
偶然间瞥见这本书的书名,我便被它所蕴含的深刻洞察力所吸引。它将一个看似抽象的经济学指标“国民储蓄率”,与一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命长度“预期寿命”联系了起来,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方向。我常常在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出的各种消费和储蓄的决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而当我们将视角放大到整个国家层面,这种个体决策如何汇聚成影响国家经济走向的宏观力量?这本书名,就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探索这些看似遥远却又贴近现实的议题。我会想象,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命的长度有着怎样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又如何影响了他们对财富的积累和使用方式。是“活在当下”,还是“未雨绸缪”,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是否最终体现在了国家统计数据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案例,为我揭示这种微妙而又重要的关联。这本书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经济学理论,与微观的个体生命体验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引发我们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经济学问题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总觉得,许多经济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人性和社会规律。而“预期寿命”这个与人类最基本的存在相关的概念,与“国民储蓄率”这一衡量国家经济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之间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课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遥远的变量联系起来的?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还是理论模型的构建?我个人倾向于相信,更长的预期寿命会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为未来做打算,从而提高储蓄率,以应对更长的养老时期。但我也明白,现实往往比理论要复杂得多,可能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是个人的风险偏好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作者的论证过程是否清晰有力?数据是否具有说服力?结论是否能够引发更广泛的讨论?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地方。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们重新审视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略带学术气息的书名所吸引。我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但对社会发展中一些普遍性问题有着天然的关注。比如,为什么有些国家国民储蓄率很高,而有些国家却不高?这个问题常常在我脑海中萦绕。而这本书将“预期寿命”这个与个体生命长度直接相关的因素与“国民储蓄率”联系起来,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切入点,我从未想过生命的长度会对国家的经济储蓄行为产生如此直接的影响。我会想象,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能够活得更久,或者看到社会整体预期寿命在提高时,他们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消费和储蓄计划?这不仅仅是个人财务规划的问题,更是涉及代际抚养、社会福利、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并且最好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够为非专业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宏观经济的窗户,并让我们看到经济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人口学根源。
评分在浏览书店时,这本书的书名赫然映入眼帘。我本身对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大问题”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社会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研究。而“预期寿命”与“国民储蓄率”这两个关键词的组合,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我之前接触到的很多经济学研究,更多地关注通货膨胀、利率、政府政策等因素,而忽略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预期对于经济行为的潜在影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进行这项研究的?是基于历史数据?还是通过跨国比较?又或者是通过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我个人猜想,更长的预期寿命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担忧,从而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尤其是在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但反之,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们可能反而因为对未来更有信心而减少储蓄。这种复杂性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论证和令人信服的数据,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国民储蓄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指标的形成机制。它不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学观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简约但又不失专业感。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更多的是因为它那个在书名中反复提及的“预期寿命”和“国民储蓄率”这两个概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冲击,但能够真正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引发我们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进行深入思考的书籍却屈指可数。这本书名,就给我一种这样的预感。我尝试着去想象,当人们对未来寿命有了更清晰的预期时,他们的消费行为和储蓄习惯会发生怎样的微妙变化?是会更加谨慎地规划未来,增加储蓄以应对漫长的退休生活?还是会因为觉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反而减少储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带领我一同探索这个经济学和社会学交织的有趣话题。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是如何从宏观经济的视角,解读个体行为的深层动因,又如何将这些个体行为汇聚成影响国家经济的宏观趋势。这本书的潜力,在我看来,在于它能够连接起微观的个人决策与宏观的经济现象,让我从一个新的维度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