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屏主编的《钢琴教程(1)》由钢琴基础知识 、五线谱基本乐理、知识点及乐曲练习三部分构成。
本书从*基础的钢琴弹奏曲目开始,由浅入深地结合 一些钢琴小品及歌曲的伴奏练习,锻炼了学习者手指 的灵活性,扎实了基本功,使学习者轻松掌握钢琴的 弹奏技巧。在提高学习者钢琴弹奏水平的同时,使其 对钢琴弹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可作为成年人学习钢琴的初级教程,也可 供其他爱好钢琴的学习者参考。
第1章 钢琴基础知识
第1节 钢琴的概述
第2节 钢琴弹奏的姿势
第2章 五线谱基本乐理
第1节 五线谱
第2节 音符与休止符
第3节 节奏、节拍、小节
第4节 变音记号
第5节 音乐的速度与力度
第3章 知识点及乐曲练习
第1节 全音符的中央C(在高音谱表上)
请弹吧(用右手)
第2节 全音符的中央C(在低音谱表上)
请弹吧(用左手)
第3节 二分音符的中央C
爷爷的大钟
第4节 四分音符的中央C
莫卡辛软皮鞋舞
咚咚咚
火车
海军工兵
小矮人进行曲
一二一
第5节 四三拍子与附点二分音符
小矮人舞曲
玛丽有只小羔羊
伞兵
问答
接起来
船夫曲
排钟
老麦克唐纳,
教堂管风琴
练习一
练习二
扬基歌
第6节 连线
摘棉花的老人
“自新大陆”交响曲
小军号
划呀划
乘黄包车
第7节 八分音符
捉人游戏
穿过树林
第8节 加线上的B音和D音
噢,苏珊娜
第9节 复习
十个小印第安人
**0节 升记号
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但从来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纯粹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想自己摸索着弹一些古典乐的小品。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主要靠网络上的零散视频和乐谱自学,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技巧都是囫囵吞枣,甚至有些错误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一剂强心针。它的结构清晰得令人赞叹,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音阶和琶音,而是将技术训练巧妙地融入到对特定音乐风格的模仿中去。比如,在教左右手协调配合时,它选用的练习曲目都带有那个时期音乐的典型特征,这让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弹”,还隐约体会到了“为什么这样弹”。我尤其欣赏它对踏板使用的讲解部分,这一点很多入门教材都会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却用了整整一个章节,非常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力度和音色下踏板的不同效果,甚至还提到了在某些特定和弦进行时,踏板的“半踩”技巧,这对于我这种追求一点点音色变化的“发烧友”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读完那部分内容后,我回去重新弹奏了自己熟悉的曲子,音色立刻变得丰富起来,不再是那种干巴巴的单音堆砌,而是有了连贯的呼吸感。
评分从一个音乐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对学习规律的深刻理解。它没有被传统的“钢琴学习三段论”(音阶、琶音、练习曲)所束缚。特别是在节奏感的培养上,这本书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切分与复合节奏”的渐进式教学法。它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数拍子,而是通过一些特殊的节奏型练习,结合对特定历史时期音乐重音习惯的讲解,让节奏感从“计算”层面提升到“律动”层面。例如,在讲解三拍子和六拍子时,它不仅仅是强调强弱点,还引入了“圆舞曲”和“进行曲”的听觉对比,让学习者能通过感受音乐的内在驱动力来掌握节奏。此外,它对和声基础的引入也处理得非常克制和适宜,它避免了复杂的理论推导,而是通过“和弦色彩的听觉辨识”来引导学习者理解和声的功能,比如大三和弦的“明亮”与小三和弦的“忧郁”的直观感受。这种强调“听觉优先”的教学理念,对于构建一个扎实的音乐素养体系至关重要,远比那些只关注指法准确性的教材要高明得多,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习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高品质的艺术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透着一股老派的严谨劲儿,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不像现在很多轻飘飘的教材。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因为我退休后想拾起年轻时没能实现的钢琴梦,但又担心现在的教材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操作,毕竟我们这把年纪,手指的灵活性和记忆力都不如从前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首先最让我欣慰的是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乐理知识,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从认识键盘的结构开始,一步步引导。它的字体选得很大,间距也处理得很好,对于视力不如年轻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新的指法或者音阶练习,都会配上非常清晰的图示,甚至连手指的触键角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比我以前翻阅的那些五花八门的资料都要直观得多。我特别喜欢它在基础练习部分加入的一些简短的小曲子,这些小曲子旋律虽然简单,但恰好能让我把刚刚学到的技巧立刻运用起来,而不是停留在枯燥的爬格子阶段。这种“学一点,用一点”的节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下去的兴趣和信心。很多市面上的教材,开头几页恨不得把巴赫的生平都写进去,反而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完全是直奔主题,实用至上,非常适合我们这种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成年学习者。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面向特定群体的教材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为了迎合“老年大学”这个定位,可能会牺牲掉音乐艺术性的深度,沦为一种“老年人专属的简易版”。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保持基础易懂的同时,对音乐的审美要求却一点也没有降低。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对“乐感”培养的重视。它没有陷入那种机械重复的泥潭,而是通过一些富有想象力的练习来启发我们对旋律线条和和声色彩的感知。例如,它会让读者尝试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去演奏同一段简单的旋律,并引导你去描述这种变化带来的“心情”或“画面感”,这种引导非常高明,它把枯燥的技巧训练转化成了一种富有创造性的音乐体验。我有一个朋友,学了十多年钢琴,但弹奏出来的东西总是缺少灵气,我觉得就是因为缺乏这种深层次的音乐感知训练。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他知道如何用最温柔的方式,把你领进音乐的殿堂,而不是把你扔在门外让你自己啃那些艰涩的理论书。即便是我们这些退休人士,对艺术的追求依然是永无止境的,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们对“有深度而不晦涩”教材的渴望。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给我的母亲做参考,她八十高龄,手指关节有些僵硬,学习任何需要精细动作的事情都有难度。市面上那些针对儿童的教程,曲子幼稚得让她提不起兴趣,而针对专业人士的教程,难度又高得让她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做的。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很多五线谱的线条和记号都比标准乐谱要宽大和清晰,这极大地减轻了她阅读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在对指法的讲解上,它非常注重“放松”和“自然”,反复强调不要用力过猛,这对于关节不适的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教材中很多练习曲目,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练习曲,而是改编自一些耳熟能详的民谣或经典老歌的片段,虽然都是经过简化处理的,但旋律的熟悉感能瞬间拉近她与钢琴的距离。她现在每天都能坚持弹上几段,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比任何技术上的进步都让我感到欣慰。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老年群体对音乐生活的美好向往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它让我们相信,年龄从来都不是学习音乐的障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