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美:中国本美女标准粉皮书
定价:32.00元
作者:张晓梅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5011723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什么是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女人,中国女性尤其还要面临“西方美”的误读与挑战,努力展示出“中国美”的风采。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女情有独钟,因而环肥燕瘦的传说才如此美丽动人。肤如凝脂,白里透红,手指纤巧,肩圆胸阔……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吸收,和谐包容,既有自我创新的尚美能力,又有贯通中西的尚美雅量。
有人认为“高高的个儿、白白的皮肤、充满青春活力的身躯”就是美的形象。有时,一个特别的眼神或一种特具的嘴形会使我们感到格外地动情,而其他的人却不会。为什么会这样,很难用语言说得清。
什么是美?什么是中国美?什么是中国女性美?
这是中国本美女标准粉皮书。本书作者运用美学、文学、医学、营养学、色彩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次用审美的心态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中国美女的内涵和标准。全书倡导淹没于物欲世界的“中国美精神”,这种精神既赓续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同时也在新的多元化时创历史新篇。
目录
前言
章 脸
瓜子脸上部略圆,下部略尖,形似瓜子,一般又称为鹅蛋脸。在众多脸型之中,瓜子脸是美的一种脸型。理想瓜子脸的长宽比例为34:21。
脸的类型
瓜子脸的美学原理
影响脸型美的因素
酒窝和羞涩之美
第二章 眼
水汪汪的桃花眼是美的眼形。眼长,眼尾略弯,经常水汪汪,像睡眼惺忪,闪出的光芒十分迷人。
世界美眼标准
中国特色的双眼皮
大眼MM
电眼美女
第三章 眉
细长如弯弯的新月,眉头由内眼角的正上方起始,两眉之间为一只眼睛的距离。
眉毛的结构
美眉的历程
美眉的式样
眉的美化手段
第四章 鼻
鼻部位于整个面部的上三分之一处,鼻基底位于面部三分之一处。整个鼻子的长度是整个面部的三分之一,且正好位于面部的中间一个三分之一的位置上。
鼻部的位置
民族性与鼻部美
第五章 唇
口裂宽度为32毫米,上唇高度为15毫米、上红唇厚度为8.2毫米、下唇厚度为9.1毫米。唇部的美和丰富的表情能力,也在质感、色彩以及外形上体现出来。
唇的基本概念
唇的美学基础
美唇的全方位
第六章 齿
晶莹洁白、富有光泽,再配以健康红润、充满活力。
齿的基本概念
齿的美学基础
第七章 耳
耳廓宽度和长度适中、丰满、弧度优美,耳垂肥硕饱满;整个耳朵的大小与人的脸面的大小长短适宜。
耳朵的装饰美
第八章 发
第九章 胸
第十章 腰
第十一章 臀
第十二章 颈
第十三章 肩
第十四章 臂
第十五章 手
第十六章 腿
第十七章 足
第十八章 肤
结语
后记
作者介绍
张晓梅,女,四川大学MBA,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高级经济师,曾进修美国加州大学。 著有《中国美容美学》、《中国基础美容》、《国际美容教程》、《修炼魅力》、《2005年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等专著。曾先后获得“联合国世界青年企业家杰出成就奖”;“中国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启示,是关于“标准”的相对性。我原本以为“美女标准”这类书籍,无非就是罗列一些固定的形容词和外貌特征,但《中国美:中国本美女标准粉皮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艺术品分析,向我展示了一个非常动态和多元的美学演变过程。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朝代对于“胖瘦”的看法,从汉代的“修身”到唐代的“丰腴”,再到宋代的“清瘦”,不仅仅是体型的变化,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价值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眼妆”的章节,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不同时代的眼影颜色和画法,更深入地探讨了眼妆在古代女性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社交的符号,还是情感的表达。这种深入到细节的考据,让整个论述变得非常扎实,也让我看到,所谓的“美”,其实是一个与时代、文化、社会紧密相连的复杂概念,从来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评分老实说,拿到这本书时,我本来对“粉皮书”这个名字有点抵触,觉得可能内容会比较浅显或者过于聚焦于某个狭窄的领域。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厚重得多。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美妆指南”或者“穿搭秘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不同时代人们心中“美”的模样。书中很多章节都让我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在讲到“愁眉蹙眼”的典故时,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为何这种看似“不开心”的表情,在古代诗画中却能传达出一种含蓄、深沉的美感,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命运的无奈。我一直以为,美就应该是阳光灿烂、毫无瑕疵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在缺憾中流露出的、更加动人的韵味。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审美认知,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历史的厚度,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于“美”的解读,并没有止步于单纯的视觉呈现,而是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骨相”与“皮相”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和艺术作品的分析,说明了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个人的神韵、气质,甚至说是骨骼的清奇、精神的饱满,是如何比短暂的容貌更为重要,也更为持久。它不仅仅是讲“好看”,更是在讲一种“活着的姿态”,一种内在生命力的展现。书中引用了许多古诗词和文人的笔记,将抽象的美学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仕女的倩影,听到她们的低语,感受到她们的内心世界。而且,作者在探讨不同时期审美标准时,也穿插了不少社会背景的介绍,比如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对丰腴的喜爱,或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清瘦与淡雅。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也更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我们现在看来“不完美”的特征,在古代却被奉为经典。
评分这次意外翻到一本讲中国古代审美的书,虽然名字有点长,叫《中国美:中国本美女标准粉皮书》,但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我本来以为会充斥着一些陈旧的、以现代眼光看来有些过于狭隘的“标准”,比如什么“三寸金莲”、“肤若凝脂”之类的,没想到它更多的是在探讨一种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时代下,人们对于“美”的理解是如何随着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甚至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书中不只是列举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美人图,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画像背后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比如,它会从唐朝雍容华贵的女子的妆容和服饰,谈到宋朝文人笔下清丽脱俗的女性形象,再到明清时期一些更为写实的描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风韵”的章节,作者没有将美局限于外在的容貌,而是强调了内在的气质、才情,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神态,是如何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美人”形象。这种超越皮相的解读,让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也重新思考了我们当下对于美的定义,是否也应该更加多元和包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实在是过于简单和片面了。它不仅仅是关于脸蛋、身材,更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一种与环境、文化、思想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国美:中国本美女标准粉皮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变美”的实用手册,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仪态”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讲“站姿要挺拔”,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朝代女性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之间所蕴含的礼仪规范和文化内涵,以及这些“无声的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书中引用了不少古代的绘画和雕塑,通过这些视觉材料,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时代女性的“美”的侧重点。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韵味,是文化传承下的智慧,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任何时代都无法磨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