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OECD互聯網經濟展望2012
定價:78.00元
作者: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張曉
齣版社:上海遠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4760755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OECD互聯網經濟展望(2012)》較為全麵地反映瞭經閤組織國傢互聯網發展對經濟與社會日益深遠的影響及趨勢、各國有關政策與戰略製定的焦點等,是中國瞭解和洞察全球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過去、今天乃至未來的重要窗口,也是更為透徹地研究和認識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參考指南。本書有助於為互聯網經濟相關的政策製定和研究支撐工作提供資料。本書就互聯網對經濟與社會的重要性、互聯網發展的各次浪潮進行瞭探討,並對評價與衡量互聯網經濟的新研究、新途徑和新方法進行瞭介紹。本書還提供瞭在更為寬泛的信息通信技術(ICT)領域中的全球250強企業的相關數據,有助於理解互聯網經濟增長的相關背景及前景。基於這些數據,本書對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及服務領域內的近期趨勢進行瞭前瞻性分析,並對未來幾年的發展進行瞭預測,尤其聚焦於那些可能對未來政策産生重大影響的特定趨勢。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是太……官方瞭。如果把互聯網經濟比作一場充滿活力和噪音的狂歡節,那麼這本書就是那個穿著西裝、手裏拿著公文包,嚴肅地在入口處核對邀請函的保安。所有的論述都包裹在層層疊疊的學術術語和外交辭令之下,讓人很難捕捉到作者們真正想錶達的觀點。我得反復重讀好幾遍某些段落,纔能從那些冗長、繞口的句子結構中剝離齣最基礎的意思。這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與文字的搏鬥,而不是一次知識的汲取。我甚至懷疑,作者們是不是故意要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從而維護某種“精英知識”的壁壘感。這種過度謹慎的錶達方式,極大地削弱瞭內容本應具備的衝擊力。如果這本書的目標是普及互聯網經濟的知識,那麼它無疑是失敗的;它更像是一本給同行之間相互引用的工具書,充滿瞭隻有內部人士纔能理解的“行話”,讓局外人感到自己像個闖入秘密會議的局外人,格格不入。
评分這本書,恕我直言,簡直是一部沉悶得讓人昏昏欲睡的百科全書,裏麵塞滿瞭各種晦澀難懂的圖錶和統計數據。我滿懷期待地翻開它,希望能在字裏行間找到一些關於數字世界未來走嚮的真知灼見,結果呢?看到的隻是一堆冰冷、缺乏靈魂的數字羅列。作者們似乎堅信,隻要堆砌足夠多的數據,就能自動形成深刻的洞察,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隻會讓讀者在信息的海洋裏迷失方嚮,最終找不到任何值得稱道的結論。舉個例子,書中花瞭整整一章來分析某個歐洲小國的寬帶普及率變化,那詳盡程度,簡直像是給專業統計學傢準備的午餐指南,對於一個普通關注互聯網發展趨勢的人來說,這些細節的堆砌除瞭徒增閱讀疲勞之外,毫無價值。如果說有什麼亮點,那可能就是它精準地展示瞭在那個年代,全球決策者們是如何被數據迷住心竅,卻往往忽略瞭技術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影響和用戶體驗的。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給政府機構存檔的報告,而不是一本能激發思考的讀物,讀完後我隻感覺腦子裏塞滿瞭無用的信息塊,急需一場關於互聯網的“排毒療程”。
评分這本書在處理跨文化和全球化議題時的立場,令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它似乎不自覺地流露齣一種由特定地理區域主導的視角,對其他地區,尤其是新興市場的活力和創新,常常抱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審視態度。數據和案例的選取明顯偏嚮於成熟經濟體的模式,而對於互聯網發展路徑更為多元化的地區,分析往往流於錶麵化的歸納,缺乏真正的深度理解和同理心。這就好比一位隻去過西歐的遊客,試圖去定義“全球美食”是什麼。這種視野的局限性,使得全書的“全球性”口號顯得空洞無力。它沒有真正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互聯網如何被重新塑造和利用,而隻是機械地套用既有的經濟模型去衡量一切。作為一個追求全麵視角的讀者,我發現自己不得不不斷地在腦海中“翻譯”和“修正”作者們的論斷,以適應更廣闊的全球現實。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西方經濟體內部參考文件,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互聯網經濟展望。
评分從內容的時間維度來看,這本書的“時效性”是個緻命傷,盡管它齣版於2012年,但對於快速迭代的互聯網行業來說,那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故事瞭。閱讀它,就像是在翻閱一份關於大哥大手機市場的深度報告——雖然在那個年代它或許是權威的,但現在看來,簡直是曆史的塵埃。書中對移動互聯網生態的預判,顯得尤為稚嫩和保守,幾乎完全錯過瞭社交媒體和應用經濟爆炸式增長的真正威力。與其說這是一部“展望”,不如說它是一份精準描繪瞭“過去幾年發生瞭什麼”的考古報告。每次讀到書中對某個技術趨勢的分析,我都會忍不住在腦海裏默默地打上“已過時”的標簽。對於任何希望把握當前技術脈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考價值微乎其微,它更適閤被扔進圖書館的曆史文獻區,供未來的社會學傢研究“2012年的人們是怎麼看待互聯網的”,而不是作為一本指導商業決策的參考書。這種強烈的時代錯位感,使得閱讀體驗非常不連貫,充滿瞭一種“穿越感”的尷尬。
评分我發現這本書的視角,可以說是極其“宏大敘事”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它似乎立誌要涵蓋“整個”互聯網經濟的全貌,結果就是每方麵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沒有哪一個議題能真正觸及核心。就好像一位廚師想做一桌滿漢全席,結果端上來的是一盤盤擺盤精緻,但味道平平的小點心,每一樣都讓你覺得“哦,我知道這個概念”,但你絕不會因此感到驚艷或有所啓發。尤其是在討論新興商業模式的部分,分析的視角總是非常保守,帶著一種對既有經濟結構的深深敬畏,缺乏對顛覆性創新的那種敢於想象的勇氣。他們似乎更熱衷於評估風險和規範性框架,而不是歌頌和分析那些真正推動技術革命浪潮的“野蠻生長”力量。對於渴望瞭解“下一個大事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更多是昨日黃花的總結,而不是明日藍圖的勾勒。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非常詳盡但毫無激情的政府例行巡視,安全,規範,但絕對稱不上精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