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974年全国象棋锦标赛对局精选
定价:21.0元
作者:孙尔康著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8297200
字数:21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精选1974年全国象棋锦标赛经典对局93局加以评介,其中既有老将杨官璘、王嘉良、孟立国、胡荣华、蔡福如,也有新秀赵庆阁、郭长顺、言穆江等的名局佳构,有对当年赛况的介绍,有对比赛全局的评注解析,也有对开、中、残局战略战术重点的评述,是一本集指导性、欣赏性、史料性于一体的象棋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丝“朝圣”的心态去对待的。1974年,那是一个中国象棋经历了几番沉淀与变革的关键时期,每一盘棋都可能蕴含着那个时代棋手们独特的哲学和对局风貌。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时代背景”的捕捉。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胜负结果,而是通过选取的对局,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竞技图景。你仿佛能从那些古老的布局和中局搏杀中,嗅到那个年代特有的那种坚韧与朴素的棋风,没有如今这般繁复的现代开局理论支撑,更多的是依靠深厚的功底和临场的大局观。对于我这种热衷于研究中国象棋历史演变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棋谱,它简直就是一份珍贵的“口述历史”档案,每一手棋都是那个年代大师们智慧的结晶,研究透彻了,对自身棋力的提升,绝对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评分这本棋谱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千篇一律的黑白印刷,它采用了那种略带复古感的米黄色纸张,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仿佛真的能将人带回那个烽烟四起的七十年代。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的内容绝非等闲之辈。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匠心独运,每一局棋谱的排布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落子符号清晰可辨,棋盘的网格细密而不凌乱,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而且,最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堆砌,在关键变化处,作者还附带了简短的文字注解,寥寥数语,却能点拨出其中精髓,让人在复盘时不再是摸不着头脑的“死记硬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无疑为这本专业的棋艺书籍增添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温度感,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一页一页地去品味那些历史性的对决。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叙事节奏把控得非常出色,有一种水到渠成的韵味。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光怪陆离的绝妙杀招,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前几章的对局,布局相对保守,重点在于如何在中盘构建优势,如何通过兑子来确立对自己有利的残局结构。随着篇幅的推进,棋局的对抗性也逐渐升级,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战术组合和弃子强攻开始涌现。这种由浅入深、由稳健到激进的编排结构,让读者在心智和技术上都能跟上节奏,不会因为前期的难度过高而望而却步,也不会因为后期的精彩而感到突兀。这种精心设计的学习曲线,足以看出编者对于如何有效传授象棋知识的深刻理解,绝非是简单地把比赛记录剪贴在一起了事,它是一套结构完整的教学体系。
评分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意义也非同一般。虽然我更关注其内容本身,但不得不承认,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在那个印刷条件相对有限的年代,能够出版这样一套内容详实、细节考究的专业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封面设计和内页字体虽然朴实,但却透着一股“那个年代的味道”,让人能感受到前辈棋手们对这项国粹的敬畏与热爱。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次锦标赛的结果,更像是定格了一段中国象棋发展的侧影。对于那些追求原版、追求第一手资料的藏家来说,这本书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翻阅它,就像是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能从中汲取到超越棋盘本身的某种精神力量。
评分我得承认,我一开始对这样一本“老”棋谱的实战价值持保留态度,毕竟现代象棋的理论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在深入研习了几盘“炮兵对三兵”的残局处理后,我的看法彻底颠覆了。这些七十年代的对局,它们在基础功的打磨上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我们现在的棋手,往往过于依赖开局定式,一旦进入中残局的复杂变化,应对起来反而显得有些虚浮。而这本书里的对局,尤其是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残局处理上,展现了令人叹服的精确性和逻辑性。作者在编选时,显然是有意挑选了那些技术含量极高的、能够体现基本功的“磨砺之作”。对于那些希望夯实根基,告别浮躁棋风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那些仅关注前二三十步开局的流行教材。它教你的,是如何做一个真正懂得象棋的“匠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