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3
《經濟學原理》作者曼昆、諾奬得主弗裏德曼、《魔鬼經濟學》作者列維特等推薦,有趣有見識,培養經濟學思維,洞悉生活真相
書名:反常識經濟學1:生活中的經濟遊戲
定價:58.00元
作者:史蒂夫蘭茲伯格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6
頁碼:382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40853
"學習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受經濟學傢的欺騙。本書推翻我們常見的思維錯誤,培養經濟學思維,洞悉事件動機與本質,過更的生活。
本書有助於我們逃齣認知囚籠,以經濟學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後的世界,打破慣性思維,解決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米爾頓·弗裏德曼、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經濟學原理》作者 格裏高利·曼昆、《魔鬼經濟學》作者 史蒂芬·列維特等推薦
"
"在經濟學傢蘭茲伯格的眼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微瑣事無不與經濟常識有關。在《反常識經濟學1:生活中的經濟遊戲》裏,他不談經濟學大道理,隻是以日常經濟學的視角討論那些與我們平常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瑣事。
閱讀這本書,你可以深入思考,也可以激辯撻伐,但你會發現你能夠撥開迷霧,擦亮被假象遮蔽的眼睛瞭,你會感慨:原來生活是這樣的!
通過這本書,蘭茲伯格希望告訴大傢經濟學傢如何思考,這種思考與其他人有何不同,它們對生活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你不打算係統學習經濟學,但又希望比彆人看得更清楚、更有邏輯,那就讀讀這本書吧,它至少可以讓你識彆那些充斥輿論的鬍言亂語和陳詞濫調。
"
"再版序 // V
前 言 // XI
關於章節的說明 // XV
部分 生活的真諦
第1章 誘因的力量:帶如何成瞭罪魁禍首 // 003
第2章 理性的謎題:為什麼U2樂隊演唱會門票總能售罄 // 017
第3章 真相還是推論:如何分開付賬或挑選電影 // 033
第4章 無差彆原則:誰在意清潔的空氣? // 049
第5章 模擬人生的電腦遊戲:學習生活的真諦 // 069
第二部分 正義與邪惡
第6章 明鑒是非:民主的雷區 // 077
第7章 稅收為什麼存在弊端:效率的邏輯 // 095
第8章 為什麼價格是好東西:斯密vs達爾文 // 113
第9章 藥品與糖果,火車與火花:法庭上的經濟學 // 127
第三部分 如何閱讀新聞
第10 章 對打擊毒品該如何站隊:為什麼《大西洋月刊》弄錯瞭 // 145
第11 章 赤字方法論 // 161
第12 章 喧嘩與騷動:媒體的虛假智慧 // 179
第13 章 數據如何說謊:失業也可以是好事 // 209
第14 章 政策騙局:我們需要更多文盲嗎? // 223
第15 章 幾則中肯建議:兩黨製的終結 // 235
第四部分 市場如何運作
第16 章 為什麼爆米花賣得比電影票貴,為什麼顯而易見的答案總會齣錯 // 249
第17 章 求愛與串通:約會博弈 // 269
第18 章 贏者詛咒與悶悶不樂的失敗者:為什麼生活總充滿失望 // 279
第19 章 股價與隨機漫步理論:投資者入門 // 289
第20 章 關於利率的幾點想法:扶手椅上的預測 // 305
第21 章 艾奧瓦州的汽車公司 // 317
第五部分 科學的雷區
第22 章 愛因斯坦真的可靠嗎?科學方法中的經濟學 // 323
第23 章 改進的橄欖球:經濟學是怎麼弄錯的? // 337
第六部分 信仰的雷區
第24章 我為什麼不是環保主義者: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vs生態學作為一種信仰 // 351
附 錄 關於資料來源的說明 // 367
"
"史蒂夫•蘭茲伯格(Steven Landsburg),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現任羅切斯特大學經濟學。蘭茲伯格在《石闆》(Slate)網絡雜誌撰寫的“每日經濟學”專欄深受歡迎,他也應邀在《財富》《福布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刊物上發錶文章,著有《價格理論與應用》《反常識經濟學1:生活中的經濟遊戲》《反常識經濟學2:為什麼不嚮美麗徵稅》《反常識經濟學3:為什麼常識會撒謊》《反常識經濟學4:性越多越》。
寫作此類經濟學讀物需要褪去其高深莫測的麵紗,僅僅留下犀利的邏輯分析,當然或許還要加上點幽默和文采。
幸運的是,蘭茲伯格的文章三者兼具。
"
"史蒂夫·蘭茲伯格是我喜歡的經濟學作傢之一,他的著作我都很喜歡。雖然我並不總是同意他的觀點,但他總能促使我思考,並樂在其中。
——格裏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經濟學原理》作者
這是一部寫給普通人的獨特作品,非常有原創性。輕快的文字背後藏著巧妙的分析,一定會顛覆你關於經濟學的通常印象,讓你掌握經濟學的核心原則,重新思考世界。
——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 美國經濟學傢、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史蒂夫·蘭茲伯格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自己比彆人更適閤將經濟學以更有趣的方式展示給普通人。他大膽、前衛地嚮我們揭示瞭一個道理,洞悉經濟學常識,會改變我們看待日常生活的視角。我喜歡這本書。
——史蒂芬·列維特(Steven D. Levitt)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魔鬼經濟學》作者
"
"數據如何說謊:失業也可以是好事
我曾經住在華盛頓特區,搬到那裏的天,我問一位齣租車司機哪傢超市好。“馬格魯!”他的語氣相當肯定,“那裏很不錯!不管我什麼時候去,總有商品在打摺。”
這是我次與天性單純的華盛頓消費者打交道。(那一周晚些時候,我們的保姆嚮我極力推薦瞭一傢童鞋商店:“他們會為孩子的腳量尺寸呢!”)
直至今日,無論是否在華盛頓,我都不曾去過不打摺的超市。我總被打摺商品吸引,香蕉便宜,我就買香蕉;蘋果便宜,我就買蘋果。
打摺商品總在改變,走進一傢超市,我不太可能發現上周打摺的商品這周還賣這麼便宜。有一周,我買瞭一些打摺的蘋果,1.35美元;下一周,蘋果的價格恢復至1.69美元,於是我花1.25美元買瞭打摺的橘子;又過瞭一周,橘子的價格恢復至1.49美元,但蘋果又開始打摺,於是我又買瞭蘋果。
如果我試圖勸那位齣租車司機不再去馬格魯購物,也許可以這麼說:“馬格魯的商品價格簡直瘋瞭,無論我想買什麼,它們都在漲價。”如果我還試圖加深他的印象,可以計算一些百分比。“我先買瞭蘋果,蘋果的價格就上漲瞭25%;之後我買瞭橘子,橘子的價格就上漲瞭20%。短短兩周,價格竟然整整上漲瞭45%!”
當然,這種簡單的計算想當然地忽略瞭一個事實—我依舊花1.35美元買瞭打摺蘋果。這與政府報道的通脹數據有些類似。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常用來錶示通貨膨脹的指數)反映的不是今天而是過去人們購買商品價格的變化。因此,它的在過去人們討價還價的商品—而同樣的商品很可能已經漲價。這就令報道的物價變化比實際情況嚴重得多。
20年前,機票很便宜,筆記本電腦很貴。人們到處飛行,但很少攜帶筆記本電腦。因此,類似CPI的計算將許多精力放在機票(現在已經大幅漲價),幾乎不考慮筆記本電腦(現在已經降價許多)。你購買一張昂貴的機票,CPI就隨之上漲;你購買一颱1992年時負擔不起的筆記本電腦,CPI卻對它忽略不計。
計算方式很重要。比如,社會保險是CPI計算的條目之一。如同每年年薪按固定比例上漲的情況,CPI監測到的購買力每年也都在增長,因為它總是令通貨膨脹看起來比實際情況糟糕。
這聽起來像對編製CPI指數的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指責。但其實不是。在價格獨立浮動的世界,根本不可能編製齣一個不偏不倚並且極具參考價值的數字。美國政府有許多衡量通貨膨脹的方法,每一種都有它與生俱來的偏差。經濟學傢齣於明確的目的,總是十分小心地選擇恰當的參考指數。尤其在高通脹時期,媒體十分關心CPI,也許因為這恰好實現瞭它們的目的,令一切看起來瞭無生機。新聞真是一種憂鬱的藝術。
嚴格而言,數據不會說謊,但它們揭示的事實常常遭到誤讀,尤其是在文章中引用的經濟學數據。讓我舉幾個例子。
搬到華盛頓前,我住在紐約州的羅契斯特。星星超市與韋格曼斯超市是那裏兩傢規模大的連鎖超市。星星超市的廣告曾寫道:“平均而言,我們的顧客比韋格曼斯的顧客願意為同一件商品多付3%。”我不認為它們錯瞭。我同樣相信,平均而言,為瞭購買同一件商品,韋格曼斯的顧客願意比星星超市的顧客多付3%。
星星超市的計算方式與CPI指數類似,也存在偏差。某一天,星星超市的顧客買瞭許多蘋果,而韋格曼斯超市的顧客買瞭許多橘子。當然,星星超市的顧客可能比韋格曼斯的顧客花瞭更多錢,如同韋格曼斯超市的顧客可能比星星超市的顧客花瞭更多錢一樣。隻要這兩傢超市在價格上基本持平,隻要個彆商品的價格存在差異,就不會錯。
記者經常引用失業率數據說明整體經濟狀況,類似討論往往忽略瞭有些人是自願辭職的。通常而言,獲得休閑時間或者追求個人夢想都是好事,可一旦被貼上“失業”的標簽,立刻就被當成瞭壞事。
當然,失業可能伴隨不好的現象,比如收入減少。記者在報道中將失業視為壞事,腦袋裏惦記的正是這一點。但是,我們同時應該考慮失業的好處,比如它可以減少關聯成本。如果你是流水綫工人,丟掉瞭一份年薪5萬美元的工作,然後一整年都在海灘無所事事地度過,一個子兒也沒掙到。我們可以說,你的狀況變糟糕瞭,但如果說它等同於損失5萬美元,未免有些誇張。
相比於100年前每周勞作80小時的祖先,我們都處於某種程度的失業狀態,應該很少有人願意與他們交換時空吧。這個例子已經足夠提醒我們,失業率不是衡量經濟狀況的方法。
作為21世紀的人類,我們的工作時長少於祖輩是因為我們比他們更加富裕。從這個角度考慮,就業率下降反而成瞭好事。由於收入增長,傢庭可以自行決定一個人工作養傢,而非一定要雙職工;由於景況好轉,生活拮據時做著不順心工作的人可以辭職,可能因為他們找到瞭其他收入途徑,也可能因為他們相信隻要花時間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這種樂觀並非是完全的盲目。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失業率可能成為時機好轉的信號,也可能成為時機轉壞的信號。在個人層麵,也是同樣。彼得每周工作80小時,豐衣足食;保羅每周工作3小時,閑庭信步。哪種選擇更明智呢?無論從經濟學還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還是齣於我的直覺,都無法對它做齣評判。失業—或者就業率低,如果是齣於自願選擇,它就可能是一件好事。
評論人士很輕易地認為,彼得的收入與保羅的休閑時光相比更“貨真價實”,因此他一定比保羅更明智、更富有,但這根本不對。天真的評論人士也許會爭辯,齣於公平,我們應該將彼得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保羅那裏,從而彌補他們的收入差距。但這麼一來,我們就應該將保羅的一部分休閑時光轉移到彼得那裏,從而彌補他們在閑暇時間上的差異。如果為瞭公平,我們嚮彼得徵稅補償給保羅,就應該讓保羅去彼得傢除草。
他們忘記瞭我們需要的不是勞動力,而是通過勞動獲得的成果。記者似乎總在犯低級錯誤,認為自然災害也有好的一麵,因為人們投入重建,這樣大傢就都有事做瞭。2005年卡特琳娜颶風重創瞭新奧爾良,類似說法簡直甚囂塵上。在新聞從業者口中,隻要人們熱火朝天地投入建設,將他們的傢園恢復原狀,大規模生態破壞就一定存在謎一般的好處。我很懷疑,他們也這樣看待自己的生活嗎?往客廳的牆上鑿一個洞,自己再花精力填上,真的有什麼好處嗎?
建房子本身不是一件好事,但擁有一棟房子是好事。房子的所有權纔能體現它的價值。砌牆的事乾得越少,你得到的好處就越多。人們投入數月艱辛勞作,後僅恢復到遭受破壞前的樣子,不可能從中創造齣更多財富。
"
反常識經濟學1 生活中的經濟遊戲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反常識經濟學1 生活中的經濟遊戲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反常識經濟學1 生活中的經濟遊戲 中信齣版社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