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上、下册
定价:248.00元
作者:王扬宗,曹效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595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82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的发展历程,以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亲历资料等为基础,记录了院属科研、公共支撑和公司企业等单位的概况、机构沿革、科研方向的发展演变、重要科研成果、人才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全书附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学者、历史学者等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也可供对中国当代史、当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目录
第二卷(上册)
前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卷(下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完毕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对未来的期许。这套书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科学院系统在各个历史阶段所承担的使命与担当,它不仅是科学发现的场所,更是国家战略的孵化器。书中所记录的几代科学家,在面对外部封锁和内部资源短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集体气概,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它并非仅仅记录成功,更坦诚地记录了探索过程中的失误、教训和反复。这种对历史全貌的尊重,使得这部作品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科研环境的相对优越来之不易,是无数先驱者以青春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果实。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激励着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在承接历史辉煌的同时,去开创更加广阔的科学未来。
评分初读这本厚重的典籍,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机构名录或简单的历史编年,更像是一部记录了数代科研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洞察力。例如,对于某个研究所从创立初期的艰苦卓绝,到经历几次重大战略调整的阵痛与新生,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让人身临其实。它没有将这些单位的变迁仅仅视为行政隶属关系的更迭,而是深刻挖掘了每一次变革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国家需求以及科学思想的碰撞。合上书卷,我仿佛能听到当年实验室里深夜不熄的灯火,感受到那些在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中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那种对真理的执着与奉献精神跃然纸上。这种对“人”和“精神”的关注,使得这部看似严肃的“院史”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在阅读机构沿革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洗礼。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的专业性初看之下,确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然而,一旦沉下心来细品,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密度和严谨的考据功底。作者团队显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将零散的档案、口述史料乃至内部通讯进行交叉比对和梳理,构建出一个近乎完整的“中国科学院体系”的发展图谱。我特别注意到其在论述早期几个关键研究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迅速调整方向,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的迫切需求时所引用的具体数据和决策背景,这远超一般地方志或单位志的撰写深度。它成功地展示了科研机构如何作为国家科技战略的“尖刀”和“柱石”,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停下来,去思考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科研工作者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是如何凭借超凡的智慧和坚韧,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的。这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科研体制改革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历史镜鉴。
评分与市面上许多追捧时髦、追求畅销的“快餐式”历史读物相比,这套书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它的语言风格沉稳、规范,没有过多的煽情或戏剧化处理,完全依赖于史实的力度来打动人心。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不同单位合并、更名或搬迁时的那种翔实记录,每一个细节,包括土地划拨、人员安置,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这种近乎档案汇编式的严谨,恰恰是历史真实性的最佳保障。对于那些对体制内运作逻辑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提供了极佳的内部视角,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国家科研力量是如何被系统性地组织、调动和优化的。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领域在特定时期能够爆发式发展,而另一些领域则需要更长周期的积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可替代的史料性和体系性,是研究中国科技史不可绕开的基石。
评分这部上下册的合集,其价值绝非仅限于科研圈内的专业人士。对于任何一个关注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爱好者来说,它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用一种近乎冷峻、客观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科学事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艰难转型路径。我惊讶于作者对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历史描述。比如,早期的地质勘探研究如何反哺了能源工业的发展,又如何催生了新的交叉学科群落。这种体系性的观察,而非单一机构的孤立叙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广度和深度。读起来,我不时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其源头竟可追溯到几十年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实验室布局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去。这本书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着国家意志与科学实践对接的效率与成果,其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令人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