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2
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 |
作者 | 王思明,瀋誌忠 |
定價 | 80.00元 |
齣版社 |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
ISBN | 9787511611468 |
齣版日期 | 2012-12-01 |
字數 | |
頁碼 | 305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2010年10月,在南京舉辦瞭首屆“中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論壇”,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日本、韓國的近百位專傢學者齣席會議。會議的成功舉辦大大推進瞭我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和實踐工作的開展。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叢書:中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是該會議的論文集結。這批論文按主題可以分為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理論探索、農業文化遺産分類保護研究、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實踐探索和個案研究、其他相關研究4個方麵。 |
作者簡介 | |
王思明,1961年11月生,湖南株洲人。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農業科技史、比較農業史研究,擔任中國農業曆史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農史研究會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入選農業部重點人纔工程“神農計劃”、教育部“新世紀人纔計劃”和江蘇省“333高層次人纔培養工程”等。 瀋誌忠,1968年6月生。江蘇寶應人。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農業考古、中外農業交流史研究。擔任中國農業曆史學會理事、江蘇省農史研究會理事,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
目錄 | |
部分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理論探索 農業遺産學學科建設所麵臨的三個基本理論問題 古今中外論農業文化遺産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草原文化基因傳承淺論 國外鄉村旅遊發展與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 基於農業遺産資源的農業旅遊發展探索 第二部分 農業文化遺産分類保護研究 論高傢堰的修築及其影響 鄂東廣濟江堤修防史略論 試論清代治河專傢對黃運減水閘壩利害的認識及其下河治理方案 民國後期和田河流域洛浦墾區墾荒、撂荒地的景觀格局及其荒漠化成因探析 南海九江的桑基魚塘及其變遷 試論小麥移栽技術的産生及傳承 略論《桑園圍誌》的價值與續修 論傳統鄉規民約的內涵及其理論淵源 蔔凱文獻挖掘整理的現狀與思考 農業文明與伏羲時代之食文化 過山瑤與蕾新佘 左宗棠與“左公柳” 周人“祈農”民俗傳統的延續與演繹——隴東“二月二龍抬頭”節俗的農業文化內涵管窺 第三部分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實踐探索和個案研究 通過韓半島鐵搭看明清時代江南的水田農業 雲南文山地區苗族遷徙農業文化研究 徽州地區林業習慣法的護林製度 江蘇民俗類農業文化遺産的現狀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 論婺源縣上曉起村水力撚茶機的遺産價值 東鄉野生稻:“”的農業文化遺産 地理標誌産品與縣域經濟發展 從陽城廣禪侯保護談談發展中獸醫非物質文化遺産 中華傢豬和太湖豬文明的起源與現狀 中國東北與俄國的茶葉貿易 曆史時期溫州柑種植興衰考述 基於GIS的農業史研究探析 中國古代農傢的農時觀 第四部分 其他相關研究 基於曆史與社會學視野的防旱抗旱研究 試論唐朝盛世下的農業經濟政策 從《全唐詩》看唐代蠶業 論明清鬆江府官布徵解之變遷 清代廣西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變化 中國近代水利人纔危機應對與專門教育的起步 淺析丁穎對我國水稻種質資源的搜集與利用 中國農民養老與“米保障” 論英國對中國茶業經濟間諜活動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
編輯推薦 | |
文摘 | |
3.規模化生産破壞瞭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的多樣性 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地方各級日益強調對單一糧食供給量的過度追求,在以經濟效益和産齣率為單一考核指標情況下,我國農業生産越來越注重所謂的“技術創新”,逐步采用現代化經營的農業生産方式。但創新的本質是一種“創造性破壞”,是新技術、新製度對舊有技術、製度的部分甚至是完全替代。上述所謂的技術創新,盡管有助於完成糧食供給方麵的硬性指標,但其惡果也是顯然的。一方麵造成瞭我國農作物物種單一(高産量作物的大麵積推廣)、土地質量下降、環境汙染嚴重等;另一方麵導緻瞭傳統的、低成本的生態農業生産結構直接被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生産結構所代替,很多有價值的農業生産技術和農業係統衰落甚至消失,這其實是對文化多樣性、生態多樣性的一種嚴重破壞。 因此,如何找到有效的技術創新路徑,在對傳統農業生産技術和農業係統進行保護的同時,實現傳統農業生産係統嚮現代化的生態農業轉變,將是農業文化遺産發展麵臨的又一挑戰。 4.旅遊開發對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的威脅 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業普遍被認為是當前對農業文化遺産實行“動態保護”為有效、經濟、可行的管理方式之一。發展旅遊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一方麵可以支持農業文化遺産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麵可以程度增加遺産地農民的收入,提高其參與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對農業文化遺産的社區管理。 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旅遊開發對農業文化遺産管理的威脅也逐步凸顯齣來。首先,遺産地的環境保護問題。旅遊業的發展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很大壓力,並且由於農業文化遺産本身具有珍稀性、脆弱性、原真性等特點,過度開發對其造成的傷害將是不可恢復的。這就要求在進行遺産地旅遊開發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地區環境的承載力,資源的開發要在安全的環境負荷範圍之內進行,當遺産地保護和開發發生衝突時,保護仍是原則。其次,遺産地民俗文化的保持問題。遺産地的民俗文化是農業文化遺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遺産地的開放,各地遊客競相湧入,外部文化會對本地民俗文化造成衝擊,由此導緻遺産地居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很多村民不願意繼續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産,甚至不願留在遺産地生活,這些都不利於遺産地的保護。後,遺産地居民切身利益的保障問題。基於農業文化遺産的生態旅遊業開發,將遺産地居民的生活狀態也納為旅遊觀光的組成部分,這會極大的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遺産地居民纔是當地農業文化遺産的真正主人,旅遊開發應當充分考慮到當地農民的意願和對其各方麵切身利益的保障,旅遊開發應該在充分尊重遺産地村民意願的條件下開展,並且結果是能夠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條件,提高其生活質量,纔能保證旅遊開發可持續的進行。然而,由於我國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的管理經驗還不成熟,遺産地居民對遺産享有的收益權等沒能夠被充分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