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WCDMA无线网络工程
定价:26.00元
作者:杨峰义,覃燕敏,胡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115121745
字数:272000
页码:32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WCDMA无线网络工程方面的相关技术问题,内容包括电波传播基础、WCDMA无线网络接口概述、WCDMA无线网络结构和性能增强、WCDMA无线网络的组网应用、无线资源管理、QoS管理、无线网络规划、无线网络建设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等方面。
本书可供第三代移动通信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师
生的参考读物。
目录
章概述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发展简介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
1.3 WCDMA技术标准的发展
1.4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后续发展
第二章 无线传播基础
2.1 概述
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3 多径衰落
2.4 阴影衰落
2.5 多普勒效应
2.6 菲涅尔区
2.7 多径信道模型
2.8 中值路径损耗预测模型
2.9 传播模型校正
第三章 WCDMA无线网络接口
3.1 概述
3.2 WCDMA Uu接口信道结构
3.3 WCDMA Uu接口业务复接与信道编码
3.4 MAC子层
3.5 RLC子层
3.6 RRC子层
3.7 Iu系列接口
第四章 WCDMA无线网络结构与性能增强
4.1 概述
4.2 WCDMA无线接入网络整体结构
4.3 RNC体系结构
4.4 Node B体系结构
4.5 覆盖扩展技术
第五章 WCDMA无线网络组网应用
5.1 概述
5.2 应用场景的划分和相应的覆盖方案
5.3 WCDMA无线接入网络传输组网
第六章 无线资源管理
6.1 概述
6.2 功率控制
6.3 准入控制
6.4 切换
6.5 负载控制
6.6 速率控制
第七章 QoS管理
7.1 概述
7.2 3GPP对QoS的定义
7.3 3GPP典型业务定义
7.4 WCDMA网络中的QoS管理功能
第八章 无线网络规划
8.1 概述
8.2 估算
8.3 详细规划
8.4 网络优化
第九章 WCDMA无线工程技术
9.1 概述
9.2 共站址
9.3 WCDMA/GSM/DCS共室内分布系统
9.4 直放站应用研究
9.5 WCDMA系统与其他系统共存研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份量摆在那里,厚厚一册,内容详实,无疑是一部耗费了作者大量心血的著作,它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基于理论的无线通信知识体系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但是,作为一名实践工作者,我购买它时更期望它能成为一本“工具书”——一本能够直接指导我在实际工程中排查故障、提升KPI的案头宝典。遗憾的是,书中关于网络性能指标(KPIs)的分析部分,大多停留在“如何计算”的层面,而较少涉及“如何通过调整网络侧参数来影响KPI”的实战经验分享。例如,如何通过调整PCI(物理小区识别)规划来降低PCI冲突率对小区吞吐量的负面影响,或者在季节性话务波动时,动态调整功率策略的具体步骤。这些直接关系到网络“体感”的部分,在书中略显单薄,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优秀的研究报告集,而非一本全面的工程实施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学院派气息,那种蓝白相间的配色,加上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缩写,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休闲读物。我拿到手的时候,是抱着解决一个实际工程问题的目的去的。我主要想了解的是在复杂城市环境下,如何高效地进行网络规划和优化,特别是涉及到邻区关系的精确设置和切换性能的保障。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底层协议栈的深入解析,对于那些前沿的、与实际部署紧密相关的“疑难杂症”的处理经验分享,篇幅相对较少。比如,关于射频资源的动态调度策略,书里提到了理论模型,但缺乏实际部署中不同设备厂商的兼容性测试数据支撑,这使得我们在参考时,总觉得隔着一层理论的纱幔,无法直接套用到现场的复杂场景中去。如果内容能多增加一些实际案例的故障排查流程图和参数调整的敏感度分析,那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价值会翻倍。目前看来,它更适合作为大学高年级学生或者刚入行的研发人员,用来打牢基础理论框架的参考书。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几乎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专业术语的堆砌,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门槛。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那些缩写背后的完整英文名称及其物理意义。虽然深度毋庸置疑,但这种过于密集的术语轰炸,确实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如果能像一些优秀的科普读物那样,在首次出现复杂概念时,用一句更通俗易懂的比喻或者简短的解释来辅助理解,效果会好很多。例如,在解释Rake接收机的原理时,如果能用一个生活中类似“多路声音汇聚”的例子来类比,我相信会更快地抓住核心思想。再者,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大多是早期的经典论文,对于近五年内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最新修正案和技术报告的引用明显不足,这使得书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比如某些信道编码的最新优化方案,可能已经不是业界当前的最新实践了。
评分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嗯,谈不上精良,但胜在适合长时间阅读,字迹清晰,排版中规中矩,没有太多花哨的图表和彩色插页,非常务实。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干扰抑制技术的那几个章节,毕竟在现有的网络中,同频干扰和异频干扰是永恒的痛点。我原以为会看到关于波束赋形(Beamforming)在实际部署中如何应对移动用户的详细讨论,包括阵列天线的选型标准和安装精度要求。但书中的描述,还是停留在相对宏观的理论推导层面,更多的是对公式的展开和数学证明。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解决“为什么这个小区的上下行吞吐量总是上不去”这类具体问题的读者来说,略显乏力。我期望能看到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比如,在某个特定场景下(比如高层写字楼内部覆盖),推荐的最小接收电平阈值应该是多少,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功率控制参数来平衡小区边界用户的体验和核心区域的容量。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这本书的实用性打了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从整体上看是比较严谨的,遵循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递进关系,结构清晰,知识点铺陈到位。不过,当我试图寻找关于网络演进,特别是向未来更高代技术平滑过渡的策略时,发现这方面的探讨非常有限。例如,在讨论现有网络容量瓶颈时,书中并未深入分析如何利用现有的3G/4G频谱资源,通过更精细化的网络切片或虚拟化技术来提升效率。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视角,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当前成熟技术的深度挖掘。比如,对于异构网络(HetNets)中的宏站与微站的协同组网,特别是室内覆盖热点区域的负载分担机制,书中只是简单提到了概念,却没有提供任何实际部署中需要考虑的干扰协调步骤或切换参数配置建议。这种对“下一步该怎么走”的指引不足,使得这本书读完后,感觉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视野却被限定在了过去和现在,对技术的未来趋势缺乏前瞻性的把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