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不疯魔不成活 |
| 作者 | 微笑的猫 |
| 定价 | 42.80元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494382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28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他。 |
| 作者简介 | |
| 微笑的猫 |
| 目录 | |
| 章 |
| 编辑推荐 | |
| 微笑的猫代表作,十周年纪念版。 十年网络流传,十年经典之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个体如何在巨大社会机器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小说,但总感觉缺少了那么一股子“狠劲儿”。这本书的名字却让人眼前一亮,它似乎在宣告一种决绝的姿态,仿佛在说,平庸的活着就是在慢性自杀。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驱动力必然是某种强烈的、近乎燃烧殆尽的内在火焰。这种“魔”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贬义,而是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专注与投入,一种将生命力全部倾注于某一个点的孤注一掷。我非常喜欢那些敢于描写人性高光时刻与至暗时刻并存的作品,因为人生本来就充满了这种极端化的体验。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描绘出这种“魔”是如何滋养和毁灭一个人的过程,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份关于生命能量使用的说明书——虽然这份说明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伴随着心跳加速和手心出汗。封面那只“微笑的猫”,更添了一层难以捉摸的意味,是嘲讽,是洞悉一切的冷漠,还是对主角命运的无声祝福?这种反差感,让我对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起伏充满了期待。
评分最近总是在思考关于“完整”与“残缺”的关系,很多伟大的艺术品或者思想,恰恰来自于创作者生命中的某种“不完整”或“偏执”。这本书的名字直击了这个痛点——“不疯魔,不成活”,它暗示着一种取舍:你必须牺牲掉一部分世俗的安稳和常态,才能换取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成就或体验。这让我想起那些为了追求真理而放弃家庭、放弃健康的思想家。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种“痛并快乐着”的复杂情感。我希望作者能构建一个足够真实可信的世界观,让主角的“疯魔”行为显得合情合理,而不是为了情节需要而强行制造冲突。那种因为太过专注于一件事,而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麻木甚至残忍的状态,是极具戏剧张力的。如果能把这种“活着”的定义,从简单的生理存续,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完全实现,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张力,那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儿,直击人心最深处,让人忍不住好奇,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个故事展现怎样一种极致的人生状态。我印象中,这种题材往往能挖掘出人物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和挣扎,探讨成功的代价和人性的边界。想象一下,一个为了达成目标可以付出一切,甚至不惜将自己推向崩溃边缘的角色,光是这个设定就足够引人入胜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描摹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它或许是艺术创作上的不懈打磨,也许是某种理想主义的极端贯彻。故事的张力应该会随着主角的“疯魔”程度而不断攀升,读起来肯定会酣畅淋漓,让人在紧张之余,又对那种近乎绝境中的新生抱有一丝敬畏。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出品,也让人对文字的质感和故事的深度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传奇故事,更能引发我们对“何为值得”的深层思考。我尤其好奇,最后“活”下来的,会是怎样一个面目全全或面目全非的灵魂。
评分我看到书名中带有“9787535494382”这个ISBN号,这通常意味着它是一本经过正规出版流程、有稳定发行渠道的作品,再加上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背景,我对它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是持信赖态度的。更吸引我的是“微笑的猫”这个副署,它像一个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着这一切的发生。这种看似温柔实则犀利的观察视角,往往能捕捉到人物内心最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关于“疯魔”的故事,最怕的就是把人物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悲剧英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会犯错、会自我怀疑,但最终凭借那股“非我不可”的执念走下去的人。这本书的成功与否,我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是否能将这种极致的情感,以一种既能让人感同身受,又不至于让人感到窒息的方式呈现出来。期待它能带来一次深刻的、关于自我极限的探索之旅。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常常是看出版社和名字来做第一判断的,这本《不疯魔不成活》的组合,自带一种文艺和先锋的标签。我常常被那些讲述“非主流成功学”的故事所吸引,因为主流的成功路径往往太公式化,缺少了人性的温度和挣扎的厚重感。一个真正有所成就的人,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魔怔”时刻,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坚持和近乎自虐的自我要求。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构“疯魔”这个概念,它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还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如果故事能深入到主角面对外界质疑和自我怀疑时的内心独白,那会非常有力量。我希望看到那些被世俗眼光视为“不正常”的坚持,最终如何被时间淘洗出金子般的光芒。当然,这种极致的描绘很容易走向煽情或夸张,希望作者的笔触能保持一种清醒的克制,用精准的细节来支撑起“疯魔”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空喊口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