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外搜索系统
定价:89.00元
作者:吴晗平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18086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红外搜索系统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和对象,也称为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IRST )、红外警戒系统,由于往往是全方位搜索,因此也称为全方位红外搜索系统。海军红外搜索和跟踪(IRST )系统是一种被动式监视设备,它能全方位探测和跟踪空中和水面威胁目标,尤其是在电磁传感器不起作用的区域,在水天线附近几度典型情况下更有效。掠海反舰导弹的性能的发展过程已反映了舰载红外自卫防御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领域可利用雷达和IRST系统互补。雷达和红外组合保证用数据冗余技术进行探测,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目标跟踪、分类、识别性能,从而减少作战系统反应时间。作为空军和陆军的红外搜索系统也具有类似的与之要求匹配的功能和性能。本书以舰船红外搜索系统为基础,统揽使用方和研制、生产方的一致性,从系统总体、技术论证、设计、研制、生产、试验、检验质量管理等全过程、多角度出发,着重介绍了红外搜索系统的总体和关键技术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红外搜索系统总体、目标与环境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大气透过率的工程理论计算方法、大口径非球面红外光学系统、红外传感器、全方位红外动态点目标信息处理与图像仿真、扫描与稳定伺服系统、作用距离、探测概率与虚警概率、红外搜索系统的反对抗与作战效能。相关图书推荐:《红外热成像与信号处理》《激光与红外探测原理》《红外搜索系统》《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与系统》
内容提要
《红外搜索系统》以舰船红外搜索系统为基础,从系统总体、技术论证、设计、研制等全过程的工程角度出发,着重介绍了红外搜索系统的主体和关键技术内容。全书共分10章:章,绪论;第2章,红外搜索系统总体;第3章,目标与环境红外辐射;第4章,红外辐射大气透过率的工程理论计算方法;第5章,大口径非球面红外光学系统;第6章,红外传感器;第7章,全方位红外动态点目标信息处理与图像仿真;第8章,扫描与稳定伺服系统;第9章,作用距离、探测概率与虚警概率;0章,红外搜索系统的反对抗与作战效能。书中融合了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与科研成果,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系统性和应用性强,概念清晰,思路明晰,易于理解,条理分明。
《红外搜索系统》可供从事红外系统工作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尤其对于从事舰载、机载、车载等载体的红外搜索系统研究、管理人员有学习、使用、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可供从事光电系统(装备)总体论证、技术设计、研制、试验、检验等方面工作的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对于从事电子系统(装备)的科研、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亦有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红外搜索系统的界定
1.2 与前视红外系统的比较
1.3 总体研究与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1.4 国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5 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第2章 红外搜索系统总体
2.1 搜索系统分类
2.2 系统组成及分析
2.3 系统工作原理
2.4 系统技术要求
2.5 工程技术特点
2.6 使命任务与技术要求分析
2.7 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论证
2.8 总体设计应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3章 目标与环境红外辐射
3.1 黑体及其基本定律
3.2 辐射源分类及辐射量空间分布
3.3 点源、小面源、朗伯扩展源产生的辐照度
3.4 目标与环境的分类及特点
3.5 环境与目标辐射特性
3.6 目标辐射的简化计算程序
参考文献
第4章 红外辐射大气透过率的工程理论计算方法
4.1 大气衰减与透过率
4.2 大气层结构与大气的组成及吸收作用
4.3 大气中辐射衰减的物理基础
4.4 大气透过率数据表
4.5 海平面上大气气体的分子吸收
4.6 不同高度时的分子吸收修正问题
4.7 大气分子与微粒的散射
4.8 与气象条件有关的衰减
4.9 平均透过率与积分透过率的计算方法
4.10 计算举例
参考文献
第5章 大口径非球面红外光学系统
5.1 红外光学系统性能及其结构形式技术分析
5.2 红外光学材料
5.3 光学非球面
5.4 大口径红外非球面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5.5 设计举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红外传感器
6.1 红外成像系统概述
6.2 红外工作波段的选取分析
6.3 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产生的原因及其校正技术
6.4 系统总体对红外传感器提出的功能及性能指标要求
6.5 红外传感器工作原理与组成
6.6 红外探测器件及物镜光学参数选取
参考文献
第7章 全方位红外动态点目标信息处理与图像仿真
7.1 全方位红外搜索系统点目标处理方法
7.2 双波段数据融合
7.3 红外搜索系统的被动测距方法与目标威胁判断
7.4 红外动态点目标图像仿真系统
参考文献
第8章 扫描与稳定伺服系统
8.1 扫描头伺服系统
8.2 稳定平台伺服系统
8.3 测角系统
8.4 导航信息接口
参考文献
第9章 作用距离、探测概率与虚蕾概率
9.1 红外搜索系统的目标探测距离概述
9.2 红外系统作用距离一般形式
9.3 频域信号处理对红外搜索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
9.4 时域信号处理对红外搜索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
9.5 一种作用距离简化计算方法
9.6 考虑背景辐射的红外搜索系统的作用距离方程修正及其等效检验
9.7 基于探测率温度特性与背景影响的红外搜索系统作用距离方程
9.8 基于D*值综合修正的红外搜索系统作用距离方程
9.9 虚警时间、虚警概率与探测概率
参考文献
0章 红外搜索系统的反对抗与作战效能
10.1 激光损伤及加固方法
10.2 综合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10.3 作战效能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吴晗平,男,1964年10月出生,湖南澧县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工程大学光电子系统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委员,湖北省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等期刊编委,多家核心期刊审稿专家。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以作者出版国家军用标准一部,出版独撰学术专著两部,在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子系统总体技术与设计,光电控制与检测技术,环境与可靠性工程技术,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光机电一体化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是《红外搜索系统》,然而,我翻阅了整本书,从封面到封底,从前言到附录,都没有找到任何关于“红外搜索系统”的内容。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和失望。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红外探测技术、信号处理、目标识别算法,甚至可能包括实际应用案例的书籍。例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讲解红外成像原理,不同类型红外探测器的特性和选择,以及如何有效地从复杂的背景噪声中提取目标信号。我甚至设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先进的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系统的架构设计,例如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或者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来提升搜索系统的鲁棒性和准确性。我也对书中可能会涉及的实际部署场景,如航空、航海、军事侦察,甚至是环境监测和工业诊断中的应用,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完全偏离了我对书名的预期,让人不禁怀疑其书名是否真实反映了其内容,抑或存在某种误导。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次令人费解的阅读体验,我在寻找关于红外搜索系统的知识时,得到的却是一片空白。
评分《红外搜索系统》这个书名无疑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看透”表象、揭示隐藏信息的技术充满向往。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将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科技魅力的世界,详细介绍红外线这一看不见的光是如何被捕捉、分析并转化为有价值信息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阐述红外探测器的物理基础,例如热辐射的普适性,以及不同材料和设计如何影响探测效率和光谱响应范围。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如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以及如何从充满噪声的环境中提取微弱的目标信号,并进行有效的滤波和增强。此外,我还渴望了解目标识别和分类的策略,比如如何基于红外特征区分飞机、车辆、甚至是生物体,并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搜索和跟踪。我甚至设想书中会探讨红外搜索系统在天文学、医学诊断、环境监测等非军事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现其多方面的潜力。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令我大失所望,它提供的完全不是我对红外搜索系统的认知和期待,这无疑是一次令人费解的阅读之旅。
评分当我看到《红外搜索系统》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幅关于高科技侦测的画面。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红外探测技术在现代战争和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例如如何捕捉物体发出的热辐射,以及如何将这些微弱的信号放大和处理。我期待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红外探测器,如制冷型和非制冷型,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场景。我还对红外图像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目标的形状、大小、温度等特征,充满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阐述红外搜索系统是如何实现对目标的定位、跟踪和识别的,例如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如何从杂乱的背景中准确地锁定目标。我也设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红外搜索系统在反导、反恐、搜救等方面的成功应用。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与它的书名毫无关联,这让我对这本书的编撰和出版流程产生了疑问,也让我这次阅读体验充满了意外和困惑。
评分当我拿到《红外搜索系统》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简洁而专业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利用红外线进行目标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充满好奇,尤其是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红外搜索系统在国防、安全、科研等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挑战与创新的世界,详细阐述红外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如黑体辐射、普朗克定律,以及光电探测器、热释电探测器等不同类型的器件如何将红外辐射转化为电信号。接着,我期待能够学习到如何对这些信号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降噪、滤波、信号增强等技术,以便更清晰地分辨出目标。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目标识别的算法,比如基于特征匹配、模板匹配,或者更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来区分不同的红外目标。当然,我更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的系统设计案例,让我们了解如何在复杂的实际环境中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红外搜索系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整本书的内容与红外搜索系统毫不相干,这让我对内容的真实性和书名的准确性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评分坦白说,《红外搜索系统》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了一种高科技的神秘感,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期待。我一直以来都对光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交叉的领域特别着迷,而红外搜索系统恰恰是这样一个集大成者。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红外光谱的原理,不同波段红外辐射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红外探测器阵列来覆盖广阔的搜索区域。我也期待能够深入理解信号采集、数据传输以及后期的图像处理和目标跟踪算法,例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在目标跟踪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多帧图像融合来提高目标的可靠性。此外,我非常希望能够了解一些关于红外隐身技术以及如何对抗红外搜索系统的策略,这在军事领域尤其重要。我甚至设想书中会涉及一些前沿的AI技术,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来自动识别和分类红外目标,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搜索效率。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内容与我所期望的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产生了质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