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 : 一位新西兰妈妈20年的育儿经 |
| 作者 | (新西兰)黛安·莱维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8217590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养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是一个长达20年的大项目,在这极其关键的20年间,父母要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使他们拥有面对未来生活的重要素质和技能?在这过程中,父母又该如何运用好爱和规矩这一法则?新西兰育儿专家在本书中给出专业、系统、温情、有效的解答,教你建立适用的家庭结构和育儿框架,掌握育儿策略和方法,培养出的孩子,并让育儿过程事半功倍。 |
| 作者简介 | |
| 黛安·莱维(Diane Levy)新西兰*家庭治疗师、育儿教练、育儿类畅销书作家,也为一些杂志、报纸专栏供稿,还有自己的电视、广播节目,已出版多部育儿畅销作品。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产品特色图: 1.兰登书屋亲子畅销佳作,父母陪伴孩子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必读经典。2.新西兰知名育儿专家完全育儿心经: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到气度翩翩的少年(1 ~19岁)。3.用爱和规矩因材施教,教出自律、独立的好孩子。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是父母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未成年时期,是孩子人生中性格、体质、素养等形成的关键性阶段。本书专门讲述此年龄段的孩子教育问题,帮助父母培养出人格健康、独立、自律的孩子。本书作者是新西兰知名育儿专家、家庭治疗师,同时也是3位孩子的母亲。针对1-19岁孩子成长问题,作者温情讲述了如何将孩子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培养成为独立自主的青春少年的教养心得,为家长提供了专业、系统、充满关爱且切实有效的育儿方案。笔风幽默而明晰,对解决幼儿期至青春期育儿的“疑难杂症”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阅读本书,跟随作者,找到**适用的教育策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培养的孩子!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有一种非常注重情感联结的基调,这正是我现在最需要补充的“营养”。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急于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对孩子情感的确认和接纳。比如,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我本能地想说“别哭了,买一个新的不就好了”,而不是先拥抱他,承认他的失落感。这本书的“蹲下来”不仅仅是身体姿势,更是心理上的“共情到位”。我深切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具体的、关于如何“看见”和“命名”孩子情绪的场景案例。当孩子表现出愤怒、嫉妒或沮丧时,我们常常只看到了行为的负面,却忽略了情绪的源头。如果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用更细腻的语言去回应这些复杂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情绪词汇库,那么我在处理后续的“规矩建立”时,阻力一定会小很多。归根结底,我需要的不是一套冰冷的规则,而是一份温暖的指南,教我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锚点,让他们在规则的范围内,也能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陪读多年,深谙“规矩”二字份量的家长,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关于“坚持”和“一致性”的探讨。建立规矩不难,难的是在长期的育儿马拉松中,如何不被疲惫和惯性打败,始终如一地执行下去。我常常在孩子反复试探我的底线时感到精疲力尽,然后一松手,前功尽弃。这本书的“20年育儿经”这个副标题,让我看到了经验的厚度和沉淀。我希望作者能够坦诚地分享她在这二十年里犯过的错误,以及她是如何从那些失败的尝试中学习和调整的。我想听听她是如何处理“成人疲惫”对育儿一致性的破坏。例如,当她自己工作压力大,或者睡眠不足时,她有没有一套快速恢复到“蹲下来”状态的心理“急救包”?或者她如何与伴侣协作,确保双方在执行规矩时口径一致,避免孩子利用父母间的差异来达到目的?这种现实的、接地气的分享,远比那些完美无瑕的育儿范本更有价值,因为它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真是太吸引人了,让我这个正处于孩子“叛逆期”的家长眼前一亮。我得承认,我这些年一直在育儿的路上摸索,尝试过各种“权威”和“放任”的极端,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每次面对孩子那些挑战我底线的行为,我内心深处都在呐喊:“到底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我特别想知道,这位新西兰妈妈是怎么平衡“爱”与“规矩”的。我们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石,但当爱泛滥成溺爱,规矩就成了空谈;反过来,规矩太严苛,孩子又容易缺乏安全感和自主性。我期待看到她是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中,展现出那种蹲下来、平视孩子的姿态。那种物理上的姿态转变,必然蕴含着深层次的心理沟通技巧。我尤其关注她是如何处理那些日常的小冲突,比如吃饭不认真、玩具乱丢、或者跟别的小朋友抢东西时,她是如何既坚定又温柔地设立界限,而不是用吼叫或惩罚来解决问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并且能让我感到内心平静的执行方案,那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说教,而是充满实践智慧的经验分享,让我能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起来,构建一个充满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围。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真正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育儿哲学,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正面管教”口号。光是知道要“保持冷静”有什么用呢?真正难的是在孩子把牛奶洒了一地、或者故意跟你对着干的时候,你能否真正做到“不被情绪裹挟”。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它强调的是连接(Connection)先于纠正(Correction)。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成年人处理冲突的方式,是不是也是我们给孩子树立的榜样?如果我自己在压力下表现得控制欲强或易怒,我又怎能奢望孩子能学会自我调节呢?我非常好奇,这位远在万里之外的妈妈,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如何影响了她的育儿观。新西兰的教育理念通常被认为更加注重自然发展和个体差异,这与我们东方社会可能更强调集体规范和高标准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希望她能分享一些跨文化的视角,告诉我如何在地道的环境中,融入这种开放、尊重个体成长的教育方式。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而不是仅仅关注行为表象本身,那我就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心法”。
评分我最近对“权力斗争”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特别感兴趣。很多时候,孩子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是在争取控制感和自主权,这是他们发展自我意识的必经之路。这本书若能提供一些“赋权”的技巧,让我如何在设立规矩的同时,还能巧妙地给予孩子选择权和决策权,那就太棒了。例如,在睡前准备环节,我可以规定“晚上九点必须上床”,但可以让他选择是读两本书还是听一段音乐;或者在收拾玩具时,规定“必须收拾完才能看电视”,但让他自己决定是先收拾积木还是先收画笔。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小胜利”的经验融入到她构建的育儿框架中,从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主人,而不是被管制的附属品。这种由内而外产生的合作意愿,远比外部强压的服从要持久和有效得多。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套将“说教”转化为“协商”的实用脚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