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象棋攻杀技巧
定价:49.00元
作者:何丰泉何瑞松作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096292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际象棋攻杀技巧》内容分为布局、中局、残局三篇,以大量的精妙例局,剖析棋战各阶段的攻杀技巧。通过这些局势,使棋手迅速了解攻杀棋型,以便审局度势。多看一些攻杀局面,自然会反应灵敏。巧手、妙着等一些技巧,也会在你的对局中逐步显现。
《国际象棋攻杀技巧》重点介绍了有关“点、线、面”的国际象棋专业基础理论。它们与各种攻王技巧的运用密不可分,是弈棋原理的初阶。
目录
章 关于点的利用
节 攻击f7点
第二节 攻击f2点
第三节 攻击e6点
第四节 d5点的切入
第五节 不同点的切入
第二章 线路攻击
节 f线攻击
第二节 b线冲兵
第三节 各线攻击
第四节 直斜线攻击
第三章 攻王
节 利用弱点攻王
第二节 制造弱点攻王
第三节 集中子力攻王
第四节 冲兵攻王
第五节 中心优势
第六节 快速出子
中局篇
章 打碎王前防守阵地
节 弃后攻王
第二节 弃车攻王
第三节 弃马攻王
第四节 弃象攻王
第五节 用兵助攻
第二章 王前弱点的利用
节 王前被攻击
第二节 利用王前空虚
第三节 打击g7点
第四节 用兵冲击
第五节 巧妙利用之局
第三章 运用战术技巧攻王
节 弃子技巧
第二节 兑换战术
第三节 闪击
第四节 牵制战术
第五节 消除保护战术
第六节 引离战术
第七节 引入战术
第八节 腾挪战术
第九节 双重攻击
第十节 拦截战术
第十一节 开线战术
第十二节 堵塞战术
第十三节 助兵升变
第十四节 求和战术
残局篇
作者介绍
何丰泉,回族,1967年生于哈尔滨,国际棋联大师,*裁判,高级教练,九三学社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委员。卧幼喜爱象棋,1979年改学国际象棋,曾多次荣获省、市冠军,后被选入黑龙江省棋队。1985~989年在辽宁省任大连市体校运动员、教练员、1989年底调回黑龙江省棋院。作为主力队员,于1991年在郑州以9胜2和不败战绩荣获全国锦标赛亚军,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团体赛前6名。1995年底,创办了哈尔滨市北方棋馆,它是东北地区较早的棋类普及与提高的专业棋校。20多年的教学中,培养出的一级运动员、棋协大师等称号的学员总数居东北地区前列。
先后师从洪克敏、李中健门下,自小注重棋艺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曾先后出版《国际象棋初步》、《巧解残局200例》等十余本棋类著作。1999年,做亚洲国际象棋锦标赛裁判;从2001年开始,多次被评为全国棋协大师赛教练员;2006年“李成智杯”全国冠军赛裁判长;2000年至今,连续多年担任全国各类青少年儿童重要赛事的仲裁、裁判长等职务。棋艺收藏家,收藏有数千种三项棋书、棋具。
先后师从洪克敏、李中健门下,自小注重棋艺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曾先后出版《国际象棋初步》、《巧解残局200例》等十余本棋类著作。1999年,做亚洲国际象棋锦标赛裁判;从2001年开始,多次被评为全国棋协大师赛教练员;2006年“李成智杯”全国冠军赛裁判长;2000年至今,连续多年担任全国各类青少年儿童重要赛事的仲裁、裁判长等职务。棋艺收藏家,收藏有数千种三项棋书、棋具。
何瑞松,何丰泉之子,1996年生于哈尔滨,一级运动员,棋协大师。4岁学棋,7岁荣获“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冠军赛第六名。2008年在天津参加全国国际象棋等级赛.荣获一级运动员称号。曾荣获全国“棋校杯”个人亚军,并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国际象棋青少年儿童赛冠军。2014年2月荣获黑龙江、省首届智力运动会国际象棋冠军。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非常小众的园艺技术,关于如何在寒冷气候下培育那些对温度极度敏感的异域花卉。我找了好几本相关的专著,但大多内容都停留在基础的土壤配比和水分控制上,讲得非常理论化,缺乏实操指导。直到我读到这本关于“古代航海图绘制与星象校准”的古籍复刻本,我才找到了我真正需要的思维模式。这本书里对如何根据不同季节的日照角度来调整温室的透光率,描述得极其细致入微,甚至提到了不同材质的玻璃在不同湿度下的光线折射率差异。更绝妙的是,它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述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比如将大气压力的变化比作海风的呼吸,让那些原本枯燥的物理化学过程变得生动起来。我尝试将它描述的那种“环境动态适应性调整”的理念应用到我的温室管理中,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所描述的航海本身,而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对环境细微变化的极致敏感和长期记录的科学精神,这对我来说,无异于一本关于植物生存哲学的教科书。
评分我一直对中世纪欧洲的炼金术士们是如何平衡他们的实验过程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深感兴趣。我最近找到的这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手稿修复技术”的专业手册,竟然在无意中触及了这些核心问题。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如何使用天然提取的树脂和矿物颜料来修复那些因年代久远而氧化的羊皮纸,它的技术细节严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提到了特定温度下,不同产地的蜂蜡的熔点差异。然而,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在每一项技术步骤的注释里,作者都引用了当时一些著名炼金术士的私人信件中的只言片语。这些引文并非关于化学,而是关于“耐心”、“虔诚”和“对错误的敬畏”。它通过技术手册的形式,侧面展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科学与神秘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和工作。它没有直接讨论哲学,却让读者通过观察那些严谨的“操作流程”,体会到了隐藏在背后的世界观。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让冰冷的技术操作有了一层厚厚的文化肌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古典花纹,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我是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只是被它散发出的那种纸张特有的陈旧香气吸引。翻开扉页,印刷的字体清晰有力,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编者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内页的插图,虽然主要是用于辅助说明文字,但那些黑白分明的棋局图景,如同精密的手术刀般准确地切割着读者的注意力,让人无法轻易跳过任何一个细节。书脊处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使我反复翻阅查阅特定的章节,它也保持着完美的平整度,显示出这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是极其愉悦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了敬意与期待。我特别喜欢它在书签位置留下的小巧的题词,虽然内容与核心主题无关,但那份人文关怀让人感到温暖。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的“安静”。我居住在市中心,周围总是充斥着各种噪音和信息流,阅读体验经常被打断。但这本关于“极地苔原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动态”的生态学专著,却有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和客观,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词汇,完全是基于数据的冷静陈述。作者详尽地记录了在永冻土融化和再次冻结的循环过程中,特定菌群是如何迁移、休眠和爆发的。这种近乎于冥想式的、对缓慢变化过程的捕捉,让人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降低了自己的心率,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广袤、寂静的冰雪世界。我发现,仅仅是理解那些微生物在极端低温下如何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就已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命力”的理解边界。它教会我,最宏大的主题往往隐藏在最微小、最不易察觉的角落里,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才能捕获其精髓。这本书是一剂对抗现代浮躁的良药。
评分说实话,我不是那种会写长篇评论的人,我更注重效率和实用性。我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看看那些号称“打破常规思维定势”的理论到底能有多么出格。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快,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步步为营,而是上来就将读者推向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空间。它的章节划分非常跳跃,可能前一页还在讨论某种抽象的哲学悖论,下一页就开始用具体的市场案例来佐证。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论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叙事能力——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最刁钻的角度切入问题,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将其剖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大脑皮层被重新激活了一遍,那种感觉就像是长期使用一种工具后,突然换了一种全新的、更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虽然一开始需要适应,但效率和舒适度都得到了质的飞跃。这本书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思维的重塑训练,非常适合那些在既有框架中感到束缚的人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