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 |
| 作者 | 罗雪飞 |
| 定价 | 52.00元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19220600 |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道”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中所涉及的*为重要的词。大体而言,儒家内部对“道”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德性主义的解释,将“道”本身及其实践视为道德理想主义;二是事功主义的解释,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道”在历史和现实政治中的展开。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基本上是围绕王霸义利问题而展开的,实质上反映了儒家内部关于解决国家治理问题和安顿政治合法性的不同路径选择。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道学的朱熹和事功之学的杰出代表陈亮之间围绕三代和汉唐的王霸义利的争论,就是两种解释正面交锋的突出事例。本书试图通过对朱陈之争的思想史资源以及历史语境的挖掘,在全面梳理其所争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实质性意义、有限性意义与典范性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之所以对《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这本书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有着持续的困惑。在我看来,朱熹所倡导的“德性主义”,是一种强调内在道德价值的哲学,它将个体的道德修养视为一切社会政治实践的基础。他的思想,宛如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引导人们回归内心的良知,追求至善的道德境界。他所构建的“理”的体系,是追求绝对的、永恒的道德真理,一切政治行为都应该以符合“理”为根本。这种追求,无疑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强大的道德精神,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品格,也为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了精神基石。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对“德性”的极致强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现实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事功主义”,以陈亮为代表,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他更注重外在的实践,强调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实现价值。这种思想,如同一位充满活力的实干家,他渴望看到变革的发生,渴望看到国家的兴盛,人民的富足。他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道德的追求也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功业之中。对于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如何抵御外敌,如何富国强兵,陈亮的思想或许更能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他们围绕“王霸义利”展开的辩论,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学术争鸣,而是两种不同治国方略的碰撞,两种不同人生价值取向的较量。朱熹会从“义”的层面去审视政治行为,认为“王道”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而“霸道”则充满了功利性。陈亮则可能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霸道”所能带来的“事功”,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是更为迫切和重要的。这本书的题目,暗示着作者将深入剖析这场辩论的来龙去脉,揭示两位思想家各自的论证过程,并且最重要的是,它将探讨这场争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体现在后世政治家们的决策选择上,可能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对“德”与“功”的持续权衡上,甚至可能影响着我们今天对“何为成功的政治”的评判标准。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深层逻辑的视角。
评分《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这个书名,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议题,让我倍感期待。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体”与“用”、“内”与“外”、“静”与“动”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持续探寻。朱熹所代表的“德性主义”,在我看来,是一种强调“体”的哲学。他认为,一切政治实践都应该以个体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性即理”,认为人内在本具道德的理性,只要加以涵养,就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他的思想,如同在古老土地上播种的种子,孕育着生生不息的道德力量,旨在构建一个纯净而和谐的精神世界。这种强调内在的修养,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深厚的道德底色,也塑造了无数士人的品格。然而,在我看来,这种过于内向的追求,是否会在应对瞬息万变的现实政治时显得力不从心?陈亮所倡导的“事功主义”,则是一种强调“用”的哲学。他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的实践,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对外在功业的建树。他的思想,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大地,激发着变革的活力,渴望看到国家富强,人民安乐。他相信,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道德的追求也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功业之中。对于在动荡年代,如何抵御外敌,如何富国强兵,陈亮的思想或许更具现实意义。他们围绕“王霸义利”展开的辩论,在我看来,并非简单的学术论战,而是两种不同政治哲学取向的集中碰撞。朱熹会从“义”的角度去审视政治行为,认为“王道”才是合乎“仁义”的。陈亮则可能从“利”的角度出发,认为实现国家强盛的“事功”,比空泛的道德说教更为重要,甚至不排除在必要时采取“霸道”手段。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作者将深入剖析这场辩论的来龙去脉,呈现两位思想家各自的论证过程,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揭示这场争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体现在后世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的不同侧重,可能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对“德”与“功”的持续性张力,甚至可能影响着我们今天对“何为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辩论、碰撞与发展。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副标题深深吸引——“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王霸义利”这四个字,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评价政治行为的标尺,更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维模式的关键。朱熹所代表的“王道”与“义”,与陈亮所倡导的“霸道”与“利”,看似对立,实则都蕴含着对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的朴素追求。然而,他们所选择的路径和侧重的价值却截然不同,这正是这场思想史争论的精髓所在。我一直认为,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往往并非简单地站在某个极端立场,而是在复杂的现实困境中,试图提出一套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便他们的方案存在不足。朱熹对“义”的强调,以及对“仁”的深刻阐释,无疑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强大的道德底色,它塑造了无数读书人的品格,也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精神支撑。然而,过于强调道德的纯粹性,是否会脱离现实的复杂性?陈亮则以其“事功”为导向,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主张积极进取,不回避实际的利益问题,这对于一个在动荡年代寻求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有识之士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他的思想,是否更具操作性,更能应对危机?这场辩论,究竟是两种不同世界观的碰撞,还是两种不同治国方略的较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清晰地呈现两位思想家各自的论据,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又是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要揭示这场争论的“政治思想史意义”。这意味着,这场辩论的余波究竟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又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重新解读和运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深刻的洞察,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进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让我产生了一种求知欲,特别是“抑或”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选择,一种对立,甚至是一种持续的拉锯。我一直对中国哲学中“体用”之辩、“内圣外王”之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朱熹和陈亮的这场争论,恰恰是这些宏大命题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朱熹所代表的“德性主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哲学路径。他强调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认为只有个体在道德上达到至善,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社会。这种思想,如同一位严谨的建筑师,在建造宏伟的宫殿之前,一定会先确保地基的稳固和材料的纯粹。他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个体德性的升华。而陈亮所代表的“事功主义”,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哲学逻辑。他更关注的是现实的功业,认为通过积极的实践,通过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才能体现人的价值,才能实现理想的社会。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家,在战场上,更注重策略和行动的有效性,认为再宏伟的蓝图,也需要付诸实践才能产生意义。他们关于“王霸义利”的争论,正是这两种哲学取向在政治领域的集中爆发。朱熹会从“义”的高度来评判政治行为的合理性,认为“王道”是合乎“仁义”的,而“霸道”则充满了权谋与欺诈。陈亮则可能认为,在乱世之中,为了国家的生存和人民的福祉,运用“霸道”手段,实现“事功”,也未尝不可。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去梳理这两位巨匠思想体系的脉络,去剖析他们在“王霸义利”上的具体论辩,并且更重要的是,去挖掘这场争论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体现在政治决策的取向上,可能体现在士大夫的价值选择上,甚至可能体现在我们对“何为好的政治”的理解上。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疑惑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往往体现在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对社会政治的治理理念上。朱熹所代表的“德性主义”,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重视“内圣”的哲学。他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和理性修养,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的思想,如同在幽暗的森林中点燃的火把,照亮了人们通往道德高地的道路,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自觉,一种对内在良知的回归。他所构建的道德宇宙,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旨在引导人们达到精神的至善。然而,这种对内在德性的强调,是否会在现实政治的复杂博弈中显得有些无力?陈亮所倡导的“事功主义”,则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外王”情怀。他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的建功立业,认为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体现在“经世致用”的实践中。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澎湃的浪潮,涌向广阔的海洋,渴望看到变革的发生,国家的兴盛,人民的福祉。他相信,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道德的追求也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功业之中。他们围绕“王霸义利”展开的辩论,在我看来,是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的集中体现。朱熹会从“义”的纯粹性出发,批判“霸道”的功利色彩。陈亮则可能认为,在乱世之中,实现“事功”,即便采用“霸道”手段,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深入挖掘这场辩论的细节,分析两位思想家各自的论据,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揭示这场争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体现在后世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的不同侧重,可能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对“德”与“功”的持续性张力,甚至可能影响着我们今天对“何为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辩论、碰撞与发展。
评分《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核心命题的探究。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思想体系,其精髓往往体现在对“道”与“器”、“体”与“用”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实践。朱熹所代表的“德性主义”,在我看来,是一种强调“体”的哲学。他认为,“性即理”,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基础。这种思想,如同在古老的智慧宝库中挖掘出的珍贵宝石,闪烁着永恒的道德光辉,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觉醒,一种对道德本源的回归。他所构建的道德体系,旨在引导人们达到精神的至善。然而,这种对纯粹“德性”的执着,是否会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政治中显得有些理想化,甚至与现实脱节?陈亮所倡导的“事功主义”,则是一种强烈的“用”的体现。他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的建功立业,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积极的实践来改变世界,实现社会价值。他的思想,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大地,激发着变革的活力,渴望看到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安乐。他相信,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道德的追求也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功业之中。他们围绕“王霸义利”展开的辩论,在我看来,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取向在政治领域的集中爆发。朱熹会从“义”的纯粹性出发,批判“霸道”的功利色彩。陈亮则可能认为,在乱世之中,实现“事功”,即便采用“霸道”手段,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作者将深入挖掘这场辩论的细节,分析两位思想家各自的论据,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揭示这场争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体现在后世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的不同侧重,可能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对“德”与“功”的持续性张力,甚至可能影响着我们今天对“何为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辩论、碰撞与发展。
评分《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这个书名,如同一道引人深思的谜题,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答案。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往往体现在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对社会政治的治理理念上。朱熹所代表的“德性主义”,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重视“内圣”的哲学。他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和理性修养,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的思想,如同在幽暗的森林中点燃的火把,照亮了人们通往道德高地的道路,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自觉,一种对内在良知的回归。他所构建的道德宇宙,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旨在引导人们达到精神的至善。然而,这种对内在德性的强调,是否会在现实政治的复杂博弈中显得有些无力?陈亮所倡导的“事功主义”,则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外王”情怀。他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的建功立业,认为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体现在“经世致用”的实践中。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澎湃的浪潮,涌向广阔的海洋,渴望看到国家的兴盛,人民的福祉。他相信,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道德的追求也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功业之中。他们围绕“王霸义利”展开的辩论,在我看来,是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的集中体现。朱熹会从“义”的纯粹性出发,批判“霸道”的功利色彩。陈亮则可能认为,在乱世之中,实现“事功”,即便采用“霸道”手段,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作者将深入挖掘这场辩论的细节,分析两位思想家各自的论据,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揭示这场争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体现在后世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的不同侧重,可能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对“德”与“功”的持续性张力,甚至可能影响着我们今天对“何为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辩论、碰撞与发展。
评分《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这个书名,像一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灯塔,吸引着我想要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如何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展开辩论,并最终影响历史走向的议题颇感兴趣。朱熹所代表的“德性主义”,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重视内在道德修养的哲学理念。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个体的道德完善是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根本。这种思想,仿佛一位精雕细琢的工匠,一丝不苟地追求完美的道德典范,他所构建的道德秩序,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原则,致力于将社会引向纯净而崇高的境界。他的“理学”思想,试图为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坚实的道德根基,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定盘星。然而,在现实政治的泥沼中,过于强调内在的“德性”,是否会显得有些理想化,甚至脱离实际?陈亮所倡导的“事功主义”,则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他将目光聚焦于现实世界的功业,强调通过积极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实现价值。这种思想,如同一位勇猛的开拓者,他渴望看到眼前的土地被开垦,看到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他相信,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对现实的改造,体现在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他可能会认为,在面临外患内忧的时代,空谈道德无济于事,只有雷厉风行的行动,才能挽救危局。他们围绕“王霸义利”的辩论,在我看来,是这两种思想取向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朱熹会从“义”的高度来评判政治行为,认为“王道”才能真正实现“仁政”。陈亮则可能从“利”的角度出发,认为实现国家强盛的“事功”,比空泛的道德说教更为重要,甚至不排除在必要时采取“霸道”手段。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作者将深入挖掘这场辩论的细节,分析两位思想家各自的论据,并且更重要的是,探讨这场争论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体现在后世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的不同侧重,可能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对“德”与“功”的持续性张力,甚至可能影响着我们今天对“何为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我迫切地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辩论、碰撞与发展。
评分这本《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它将两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朱熹和陈亮——置于一个充满辩论意味的框架之下。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这对概念的长期思考。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流派,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态度和治国理念的体现。德性主义,以其内向的道德修养为核心,强调个体在内在德性上的完善,仿佛一棵扎根深厚的古树,枝繁叶茂,自成天地。而事功主义,则更侧重于外在的实践成就,关注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世界,实现价值,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激荡出万千波澜。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中无不渗透着对“德性”的极致追求,他所构建的道德宇宙,宛如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精确运转,引导着人们向善。而陈亮,这位与朱熹在学术上针锋相对的豪杰,他的声音则充满了阳刚之气,强调“事功”的重要性,他相信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改造,体现在国家社稷的兴盛。他们围绕“王霸义利”展开的辩论,绝非空洞的哲学游戏,而是直指当时社会现实的痛点,是对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深刻追问。这本书的题目暗示着它将深入剖析这场思想交锋的细节,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逻辑和政治智慧。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为我揭示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是如何展开的,他们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以及最终“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场争论对后世政治思想,乃至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仿佛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连接着抽象的哲学思考与具体的政治实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这座桥梁,去探索它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评分《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这本书名,就像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用”、“道器”等概念的辩证关系着迷,而朱熹和陈亮的这场争论,恰恰是这些抽象概念在政治哲学领域的具体体现。朱熹所代表的“德性主义”,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重视“体”的学说。他强调“性即理”,认为人的道德本性是先天的,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等方法去体悟和涵养。这种思想,仿佛在古老的寺庙中点燃的檀香,散发出宁静致远的道德芬芳,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宁静,一种对道德本源的追溯。他所构建的道德世界,是一种纯粹而崇高的理想,旨在引导人们达到精神的至善。然而,这种对纯粹“德性”的执着,是否会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政治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陈亮所倡导的“事功主义”,则是一种强烈的“用”的体现。他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的功业,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积极的实践来改变世界,实现社会价值。他的思想,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舰,在历史的波涛中劈波斩浪,渴望看到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安乐。他相信,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道德的追求也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功业之中。他们围绕“王霸义利”展开的辩论,在我看来,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取向在政治领域的集中爆发。朱熹会从“义”的纯粹性出发,批判“霸道”的功利色彩。陈亮则可能认为,在乱世之中,实现“事功”,即便采用“霸道”手段,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作者将深入挖掘这场辩论的细节,分析两位思想家各自的论据,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揭示这场争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体现在后世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的不同侧重,可能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对“德”与“功”的持续性张力,甚至可能影响着我们今天对“何为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辩论、碰撞与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