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功率谱估计基础
定价:40.00元
作者:何平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02963149
字数:
页码:1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功率谱估计基础》阐述了功率谱概念的建立,介绍了经典功率谱估计方法,简要介绍了现代功率谱估计方法中具代表性的AR模型法。
《功率谱估计基础》的特点是强调功率谱概念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强调功率谱估计的数学基础。
《功率谱估计基础》所述内容属于信号处理范畴,是气象雷达信息提取技术的理论基础。气象雷达主要包括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两大系统。天气雷达一直以来沿用过程的相关理论进行基本气象信息的提取。风廓线雷达是新兴的地基遥感系统,采用过程的谱理论进行基本气象信息的提取。通过《功率谱估计基础》加强对气象雷达信息提取技术的理解是《功率谱估计基础》的期望。
《功率谱估计基础》适合于大气探测与遥感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作为辅助学习材料,也可以供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及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何平,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近25年,现工作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雷达室。多年从事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等方面的研究与业务应用工作。
文摘
序言
章傅里叶变换1
1.1傅里叶变换定义1
1.2傅里叶变换本质5
1.3傅里叶变换性质7
1.4广义傅里叶变换13
第2章过程19
2.1变量19
2.1.1变量及其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20
2.1.2数字特征22
2.1.3特征函数27
2.1.4变量函数29
2.1.5复变量29
2.1.6多维变量30
2.1.7极限定理32
2.1.8常见连续分布变量33
2.2过程39
2.2.1定义与基本概念39
2.2.2二阶矩过程42
2.2.3增量过程44
2.2.4平稳过程45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的白色和少许亮眼的橙色文字,整体视觉效果沉稳而不失现代感。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光滑,翻页时的触感非常舒适,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编者的用心,图表和公式的排布清晰有序,字号和行间距适中,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过于疲劳。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分块处理,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部分也变得易于消化。我特别注意到书中插图的清晰度,那些频谱图和系统框图,线条锐利,色彩对比度恰到 জরিমানা,这对于理解抽象的信号处理概念至关重要。整体而言,从物理形态到内部呈现,这本书在工艺上的打磨是相当到位的,体现了一种对知识载体的尊重。
评分要评价一本书的价值,最终还得看它能否激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欲。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特别是关于高分辨率谱估计和非平稳信号分析的高级内容——确实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即便是仔细阅读也需要多次往复推敲。然而,正是这种适度的“阻力”,激发了我不断去查阅更早期的文献和相关的统计学背景知识,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网络。作者在每章末尾留下的开放性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更像是抛出了一系列的“钩子”,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这本书没有提供所有问题的终极答案,但它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并指明了通往更深奥领域的航向。它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张通往信号处理世界深处的精密导航图,让人充满探索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其丰富且具有指导性的案例分析上。作者显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仿真示例和实际数据处理片段。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的输入输出展示,而是伴随着详细的参数设置说明、结果的对比分析以及对结果的批判性解读。比如,在介绍子空间方法时,作者通过模拟多个相干信号源的到达方向估计,直观地展示了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在分辨率上的巨大差异,这种视觉化的冲击力远胜于干巴巴的公式堆砌。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而言,书中提供的代码片段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完整的可执行程序,但其伪代码式的描述和对关键算法步骤的精确指引,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具的门槛。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排雷避险。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逻辑严密而又充满启发性。开篇部分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实际应用场景入手,巧妙地勾勒出了为什么要研究信号处理以及功率谱估计在工程实践中的核心地位。这种“需求驱动”的讲解方式,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角色中。随后,作者非常自然地引入了傅里叶变换的基础知识,但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他着重强调了其局限性,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更高级的谱估计方法。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教学结构,使得学习过程非常顺畅,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几乎没有生涩之处。作者对于理论的阐述,总能找到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直观的例子来支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拉回”到可以感知的物理世界中,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令人赞叹。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领域前沿的精准把握。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经典方法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多种现代谱估计技术背后的统计学原理和收敛性分析。例如,在讨论非参数方法时,对窗函数选择的权衡利弊分析得极其透彻,不仅给出了数学表达式,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窗口在主瓣宽度和旁瓣抑制之间的动态博弈。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参数化模型(如AR、MA、ARMA模型)的讲解,从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到模型的定阶判据,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推导和比较。这种深度挖掘,使得读者不仅仅是“知道”某个方法,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它会失效,这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