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田径运动技术研究及实践项目分析
定价:73.00元
作者:高峰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80279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健身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田径作为奥运*大项,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群众了解*广泛,*容易开展的项目,在大众运动健身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跑步、竞走等项目来强身健体,而田径运动健身的发展,从侧面也能够为我国提供很多的田径运动人才。《田径运动技术研究及实践项目分析》首先对田径运动进行概述(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对田径运动进行初步的研究,其次对田径运动的科学理论、教学、训练、保健等各方面的内容加以分析,*后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跳跃类、投掷类、跑类等)来分析田径运动。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高峰:男,汉,1977年6月,四川雅安人,中员,硕士研究生,裁判。1996-2003年成都体育学院本硕连读,2003年至今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任教。2000年以来在《体育与科学》、《体育文化导刊》等体育学科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教材1部。多次在重庆市普通高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奖;2005年获得裁判以来,多次担任国际、高水平运动竞赛裁判工作,如:2006年世界青年锦标赛、2007年国际田联北京测试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仿佛能让人立刻联想到跑道上的激情与汗水。装帧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厚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练,用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卓越表现背后的科学原理。尤其是考虑到“技术研究”和“实践项目分析”这两个关键词,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将枯燥的理论数据与赛场上的真实案例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探讨起跑反应速度的优化时,书中是否能呈现不同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图表,并辅以世界级短跑运动员的实际数据对比?又或者,在讨论中长跑的乳酸阈值管理时,能否穿插一些业余跑者在进行针对性训练后成绩提升的具体路径和心得体会?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才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价值的关键所在。如果内容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供人翻阅的资料集,更会成为一本指导训练、激发潜能的实用手册。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那些细微到毫厘之间的技术调整,因为在顶尖竞技中,往往就是这些“微小”的差异决定了金牌的归属。
评分从一名长期关注业余体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处理“普及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平衡。顶尖运动员的训练往往需要极其昂贵和复杂的设备支持,但这对于广大的学校体育课、社区训练小组来说,并不现实。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平价”或“可替代”的训练方案。比如,在讲解如何提高链式反应速度时,如果除了使用专业的高速摄影分析,能否提供一些使用普通智能手机App进行基础动作捕捉和角度测量的简易方法?又或者,在介绍恢复与营养策略时,能否给出更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食谱建议,而不是仅仅罗列高价进口补剂的功效?如果本书能成功地架起专业技术与大众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普通爱好者也能从中受益,那它的社会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优秀的体育书籍,往往败在过于高冷的理论和不接地气的实践建议上,我希望此书能避免这一陷阱,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评分这本书的“项目分析”部分,对我来说是检验其深度和广度的试金石。田径运动涵盖的范围极广,从爆发力的短跑、耐力的长跑,到技巧性的跳跃和投掷,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力学模型和心理要求。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不同项目之间技术特点的横向比较,例如,分析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优势与标枪投掷者对躯干旋转动力的需求有何异同,这种对比分析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宏观的运动能力图谱。特别地,我关注到“项目分析”这个词,它暗示着对比赛过程的深入解构。我希望看到对具体某次历史性比赛的“慢镜头回放式”分析,不仅记录数据,更要挖掘运动员在关键节点(例如,弯道超车、最后冲刺前的节奏调整)的决策过程和心理博弈。只有将技术执行与心理韧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一场高水平比赛的复杂性。如果分析流于表面,仅仅是罗列成绩,那这本书的价值便会大大降低。
评分最后,作为一名期待获得系统性知识储备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学术严谨性和参考资料的权威性。一本优秀的“研究”类书籍,其论证过程必须是无懈可击的。我希望书中引用的数据来源清晰明确,无论是生理学指标、运动学测量,还是统计分析结果,都能标明出处或实验设计。同时,对于那些尚存在争议的技术点,作者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是选择支持主流观点并给出强有力论据,还是客观地呈现不同学派的争论?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这展现了作者的学术诚信和批判性思维。如果全书充斥着没有溯源的断言,那么即使文笔再好,也难以服众。如果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详尽的、包含近十年内核心期刊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那将是对其研究深度的最好佐证,也为后续深入学习的读者指明了方向。这本书应当成为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评分读完初略的目录结构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作者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显示出其对田径运动体系有着系统性的理解。我特别留意到关于“创新训练方法”的那一部分,在这个技术迭代飞速的时代,固守传统的训练模式无疑会被时代淘汰。我热切盼望着书中能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可能尚未在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的技术革新。例如,诸如高科技材料在钉鞋设计中的应用如何影响了跳跃项目的起跳角度与滞空时间?或者,在力量训练方面,是否引入了更精准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来辅助速度发展?更进一步说,我希望作者能够挑战一些既有的“常识性”训练误区,用扎实的实证数据来推翻那些流传已久的伪科学训练法。这种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是推动任何运动项目进步的核心动力。如果这本书只是对现有教科书的复述,那么它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基于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能够引领未来训练方向的独到见解,让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方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