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逻辑性很差,读起来非常跳跃和混乱。一会儿讲的是拳架的套路分解,下一页突然又跳到了养生导引的口诀,然后紧接着又是一些零散的关于“武德”的论述,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我花了很多时间试图梳理出“从入门到精通”的脉络,但这本书似乎并没有为读者考虑这一点。比如,在介绍“缠丝劲”这种技术时,它跳过了对基础发力的讲解,直接进入了复杂的应用场景,使得初学者根本无从下手。如果它能按照“基础桩功——单式练习——套路整合——劲力运用”这样的顺序来编排,学习体验一定会好很多。这种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让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剪报集,而不是一本系统化的教材。我不得不自己对照着网上的视频和一些更专业的武术书籍,反过来去理解这本书里提到的概念,这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评分我阅读了其中关于气功的部分,感觉作者对于内功心法的阐述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层次,缺乏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实际的练习指导。比如,在描述“引气归元”时,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呼吸的配合和意念的集中,但对于气感如何产生、如何引导、如何区分虚实之气,却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进阶步骤。我尝试按照书上的指导进行几次长时间的静坐,除了感到身体酸麻之外,并没有体会到任何书中所描述的“暖流”或“内力充盈”的感觉。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本人是否真正实践过这些功法,或者他所理解的内功心法是否已经失传了其精髓。相比于我之前阅读的其他气功书籍,这本书的深度明显不足,更像是一本武术爱好者入门前的“科普读物”,而不是真正能指导人修炼的“秘笈”。对于追求内功精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低于预期,读完后更像是产生了一堆疑问,而不是获得了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被敷衍了的感觉。纸张的质量差得让人心疼,摸上去粗糙得像砂纸一样,而且印刷的字迹边缘模糊不清,有些地方墨水洇开了,简直是考验我的视力。更别提那些所谓的“插图”了,简直就是几张粗糙的黑白线条画,完全看不出招式的细节和精髓,只能靠着自己脑补来理解那些晦涩的文字描述。对于一个真正想学习武术的人来说,这样的教材简直是误导。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一些基础心法,但由于图文并茂的程度太低,很多关键的动作要领都需要反复琢磨,效率极低。如果作者和出版社能稍微在装帧和印刷上用点心,哪怕只是把字体弄清晰一点,都不至于让初学者有这么大的挫败感。这感觉就像是买了一堆废纸,而不是一本珍贵的武学典籍。我真希望他们能重印一个高质量的版本,否则,这本书的价值只能停留在“有”而无法“用”的尴尬境地。
评分作为一本声称是“武术兴趣爱好者教材”的书籍,它对“武术兴趣”的理解似乎有些偏颇。书中花了大篇幅去描述一些极少见的、几乎已经失传的“奇门兵器”的使用技巧,例如某种特定的双鞭打法,但对于最基础的步法、身法以及拳术的基本功训练却一带而过。我理解展示“秘籍”的吸引力,但教材的首要目的是教授基础,是打好地基。如果一个爱好者连最基本的站桩都做不好,谈何去练习那些高深的兵器对练呢?这种内容侧重,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猎奇的武林志怪小说插图集,而非实用的训练手册。我购买它是希望能够系统地提升体能和武技,但读完后发现,我还需要另外找一本基础教材来弥补这本书留下的巨大空白。这种喧宾夺主的叙事方式,严重削弱了其作为“教材”的实用价值。
评分我发现书中引用的古代典籍或前辈的批注部分,似乎存在一些断章取义或理解偏差。例如,引用某位明代武学家的论述时,只截取了强调“刚猛无俦”的一段,却完全忽略了其后紧接着强调的“以柔克刚”的平衡思想。这导致读者很容易被引导到一种极端的、片面的理解上去,对武术的整体认识产生误导。武学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刚柔并济,而这本书的部分解读显然失衡了。此外,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和流派渊源的介绍也过于草率,使得我们无法理解这些招式和心法产生时的时代环境和文化需求。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教人“怎么做”,更要让人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这本书在“为什么”的部分做得非常薄弱,留给读者的更多是表面的招式模仿,而不是深层的武理探究,久而久之,练习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