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系列《小学生唐诗三百首辞典》吴桂霞/主编 小学生学习辞典 安徽人民出版社
定价:29.90元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第1版 2016年9月第1次印刷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编号:9787212077570
开本:787×1092 1/64
印张:13(330)
字数:480千字
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有点抗拒给孩子买太多“学习型”的读物,总觉得应该让他们多接触一些纯粹的、有趣的绘本。但当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本《小学生唐诗三百首辞典》后,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转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学习”与“乐趣”的完美结合。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唐诗变成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任务”。相反,它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诗歌的魅力一点点地展现出来。首先,它的选本本身就很有代表性,都是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然后,对于每一首诗,它的解释不是那种生硬的“翻译”,而是更像一个资深的导游,带着孩子去领略诗歌的美景。 它会从诗歌的字词入手,解释那些孩子可能不理解的词语,但解释的方式非常有趣,不是干巴巴地给出定义,而是会讲一些小故事,或者联系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讲到“鸿雁”,它可能就会介绍一下鸿雁的迁徙习性,让孩子在了解诗歌的同时,也学到一点自然知识。这种知识的穿插,让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 更妙的是,这本书还会引导孩子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它会用一些非常贴切的语言,去描绘诗人在写诗时的心情,比如,是喜悦、是忧伤、是豪迈,还是思念。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就能够体会到诗歌背后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这远比单纯地背诵“床前明月光”要深刻得多。 而且,这本书的版面设计也很有匠心。它不会显得过于拥挤,留白恰当,字体清晰,读起来非常舒服。偶尔出现的几幅简洁的水墨画,更是点睛之笔,为诗歌增添了艺术的韵味,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受到艺术的熏陶。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到“学习”可以如此有趣的书,它不仅教会孩子唐诗,更是在培养他们的感受力、想象力和文化认同感,是一本真正有“灵魂”的童书。
评分刚收到这本《小学生唐诗三百首辞典》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少儿读物琳琅满目,能否真正打动孩子,还要看实际效果。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和编排方式,立刻让我眼前一亮,觉得这书选对了! 首先,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不是简单地把三百首唐诗罗列出来,而是进行了有条理的分类,可能按照主题,也可能按照诗人的年代,总之,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不会感到杂乱无章,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条理性非常有帮助。 其次,书中对每一首诗的解析,可以说做到了“深入浅出”的极致。它不像某些儿童读物那样,为了迎合孩子而过于简化,导致意义失真;也不像成人辞典那样,晦涩难懂。这里的解释,既保留了原诗的韵味和深刻内涵,又使用了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甚至会加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常识,让孩子在读诗的同时,也能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知识。比如,在解释一些描写战争的诗句时,会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战争情况,让孩子对诗歌的背景有更深的理解。 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背诵,而是鼓励孩子去理解、去体会。每首诗后面,都会有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拓展性的思考,让孩子主动去思考诗歌的含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引导式学习,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地爱上唐诗。 最后,这本书的设计风格也很大气、典雅,完全不像市面上一些过于花哨的儿童读物。它注重的是内容的品质和知识的传达,虽然没有太多夸张的插图,但笔触精炼,意境深远,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总体来说,这本《小学生唐诗三百首辞典》是一本非常有内涵、有深度、有温度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诗歌辞典,更是一份送给孩子宝贵的精神礼物。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套《小学生唐诗三百首辞典》,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觉得“唐诗三百首”这个名头响亮,而且又是“小学生”的版本,想着给孩子打点文学基础。拿到手后,发现比我想象中的要厚实一些,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挺充实的。翻开第一页,作者吴桂霞的名字赫然在目,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编纂的。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的“辞典”功能。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古诗里的字词都比较生僻,或者意思和现代汉语差别很大。这本书就这一点做得特别好,它把每一首诗里的重点字词都单独拎出来,用非常简单、口语化的语言进行解释。有时候还会配上一些图示,比如解释“羁”这个字的时候,旁边就画了一个小人儿被绳子拴着,孩子一看就明白了。这种方式比单纯的文字解释要生动得多,也更容易记住。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解释字词,它还会对诗歌的整体意境进行解读。很多时候,我们大人读古诗,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但孩子可能就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这本书就弥补了这一点,它会用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比喻,来解释诗歌的情感,比如解释“离愁别绪”的时候,会说就像和好朋友分别时的不舍一样。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更容易地产生共鸣,真正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另外,这本书的版式设计我也挺喜欢的。它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排版,而是留有足够的空白,让眼睛看起来很舒服。每首诗都有独立的一页或者半页,旁边配有注释和赏析,不会显得杂乱。字体大小也合适,适合小学生长时间阅读。还有一些小小的插画,虽然不多,但质量很高,能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总的来说,这本《小学生唐诗三百首辞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耐心的文学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走进唐诗的殿堂。它在字词解释、意境解读、版式设计等方面都考虑到了小学生的特点,让学习古诗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和收获。对于希望培养孩子文学素养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评分这本《小学生唐诗三百首辞典》简直是打开了我家孩子诗歌世界的大门!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吸引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柔和,很符合小学生的审美。翻开内页,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唐诗集,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百科全书。 每首诗下面都配有详细的解释,这些解释用词通俗易懂,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会像一些成人辞典那样晦涩难懂。讲解的时候,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和背景故事,让孩子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也能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甚至是古代的生活习惯。比如,读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书中不仅解释了“床”在唐代的意思,还讲了李白当时思念家乡的心情,让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诗歌的情感,而不是死记硬背。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加入了许多互动性的设计。比如,每首诗后面都附带了小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诗歌的意境和含义,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或者尝试写一首类似的小诗。还有一些小插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诗歌中的场景,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配上一幅水墨画,简直绝了!孩子很喜欢翻看这些小插图,也更能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想象。 作为家长,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仅是教授孩子认识和背诵唐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通过阅读这些流传千古的经典,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古人的情怀与智慧。而且,它提供的学习方法也非常科学,注重理解和感悟,而不是机械的记忆。让孩子学唐诗,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是变成了一件充满乐趣和探索的事情。 总之,这本《小学生唐诗三百首辞典》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儿童读物。它内容丰富,讲解透彻,设计巧妙,寓教于乐,真正做到了将经典诗歌生动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我看到孩子因为这本书而对唐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主动去探索更多关于唐朝的知识,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是一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滋养心灵的优秀图书,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
评分拿到这本《小学生唐诗三百首辞典》的时候,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实用性。作为一本“辞典”,它在提供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更侧重于“解读”和“学习”。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我们自己可能对唐诗有些了解,但如何将这些经典有效地传授给孩子,让他们不仅能背诵,更能理解,这确实是一个挑战。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它的内容组织非常人性化。每首诗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然后是详细的注释,包括字词的读音、字义,以及一些在古代语境下的特殊含义。这一点对于刚开始接触古诗词的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孩子对诗句的困惑就源于对字词的理解偏差。这本书的注释非常到位,能够帮助孩子扫清阅读障碍。 更让我赞赏的是,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字词解释,还会对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境等进行简要的介绍。这能够帮助孩子更全面地理解诗歌,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比如,在读到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时,书中会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边塞情况,让孩子明白诗歌所表达的豪迈情怀或者思乡之情。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吸收更多的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而且,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也做得很好。它的注释和赏析部分,采用的是比较生动活泼的语言,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它会用一些孩子能够理解的比喻和类比,来解释诗歌的意境,让原本有些抽象的文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解释“登高望远”时,可能会联系孩子平时爬山或看风景的经历,让他们更容易代入诗中的情景。 这本书的设计也很有考量。它不像某些教辅书那样,充满各种“红叉绿勾”,而是力求简洁、干净,让孩子能够专注于内容本身。排版清晰,字体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有趣的唐诗学习方法,能够真正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对唐诗的兴趣,并从中受益终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