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6
基本信息
书名:明心见性——二元悟入原本的真实
定价:58.0元
作者:李新华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1726636
字数:3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探讨佛法真谛的书,其核心思想是二元。
二元即是禅。这叫“一元即圆明,圆明即一元”。反之,“无明即二元,二元即无明”。作者认为:迷者二元对立,即心即执即妄,实为边见;觉者二元,即心即离即真,入不二法门。也就是说,二元不是中庸或折中,而是中道,是统领。既然是统领,则毕竟空!不但宗通、教通、大小乘通,更是“是诸佛教”通。如是,妙理,妙理也。
佛法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其旨在通过“求是”事物之真实实相——**真理,而实现心灵苦痛的解脱。
由于我们通常的二元的思维模式,其结构是二元对立的,只能表达相对的理,没有**的真,所以无法解决“求实求是”**真相的命题,也无法承担人类内心冲突之究竟解脱的任务。
佛法般若中观以“不二”、“不取边见”的智慧,了二元对立,人们直接体验、体悟事物的究竟本质,把握原本的真实。
本书通过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自身的反省,从二元的角度探讨了佛法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心灵解脱的实践,为佛法学习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内容提要
佛法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其旨在通过“求是”事物之真实实相——真理,而实现心灵苦痛的解脱。
由于我们通常的二元的思维模式,其结构是二元对立的,只能表达相对的理,没有的真,所以无法解决“求实求是”真相的命题,也无法承担人类内心冲突之究竟解脱的任务。
佛法般若中观以“不二”、“不取边见”的智慧,了二元对立,人们直接体验、体悟事物的究竟本质,把握原本的真实。
本书通过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自身的反省,从二元的角度探讨了佛法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心灵解脱的实践,为佛法学习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新华,1962年生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系,曾任北京大学亚太教育中心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讲师,现任北京心经堂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文化总监和北京般若智慧联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首席佛学讲师。
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接触传统文化,并于九十年代初拜佛门大德为导师正式系统地学习佛法经论至今。
文摘
一、生命意志
宇宙就像一部永动机,以无穷无尽的动力,驱动万物生焉,摧动有机生命的繁衍进化。
永动就是宇宙的意志,万物之运动,万事之变化无常,是宇宙永动意志的规定。
万事万物也以不停的运动变化来体现宇宙的本能意志。突出的现象就是生与死之轮回交替,生与命之同存并往。
生,就是出生,繁衍,衍化;命,就是生存的历程,是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历程。
宇宙万物皆有生死,也皆有生命。一切变化着的物都具备了生命的特征,生命通过变化着的物来体现,变化着的物通过生命来进行描述。
每一次的质变都意味着一期生命的结束和死亡,同时是新一期生命的诞生和延续。这就是宇宙意志的规定,又称为生命意志,是它驱动着生生不息,生死轮回。
二、生存意志与心灵意志
1、生存意志
人的一生,从孕育、出生、成长、繁衍、衰老至死亡,都在不断地重复演绎着万事万物由生至死的生命规律,传唱着刹那生灭、分段生死、生灭永恒的宇宙永动意志。
生存,是人做为物质的有机体的真实存在。而这个存在,必然的有好生恶死的本能,必然有占有其他物质的本能。
好生恶死的本能,保障了人存在的安全性,使人下意识地躲避危险和危机。占有其他物质的本能,是人必须有要吃、要睡、要性的必然。这生存的本能称为生存意志。
生存意志驱动人类为安全和占有去奋斗和竞争,体现着人类无止境的贪欲、私欲,不断地吐故纳新,不断地占有。
人类种族的生存意志驱动人类为完成人类生命的永续而去性爱和繁殖,以生生不息来体现永恒,与时间一比长短。
人们在歌颂生命的时候,为了脸面,总是小心翼翼的避开“贪欲”和“性爱”的标签,代之以“奋斗”和“爱情”。
奋斗是向着“有所得”的方向发展的,永无止尽,永不满足,永不停留。这叫征服自然的美,是向上的美,“天天向上”的美,是永不停留的美……美到梦里想的都是再多占有些。正因为这向上的意志,才使得人类从穴居走进了公寓,从生食走进了酒家,从草堆走上了席梦思软床。
“爱情”是生存意志在种族延续层面的体现,是人类原始的性崇拜的演化和异化。歌颂情爱,都是歌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永恒的存在,永恒的美。
生存为动机,意志为动力,驱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还是咱们的老祖宗明白,“食色性也”。这就是人性,是人类不可摧毁的意志力。
2、心灵意志
自然界的长期演化,由无机物具有的反应的特性发展到了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和记忆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发展到了高级动物的感觉和意识,终发展到了人的意识和思维。
人类的进化,不仅使人拥有物质性的躯体,更使人比起无机物和低等生命体多了高级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我们俗称为心或心灵。
心灵成了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作为宇宙中的高级生命,其高级所在、其高贵所在、其荣耀与尊严所在,就是在于这个“心灵”。心灵成了人类的主宰,有了心灵,才有了人格。
宇宙的生命意志不仅赋予了人类食求的生存意志,同时也赋予了人类心灵的本能意志,即心灵意志。
心灵意志表现在人类不只是为了生存,更需要生活。
没有心灵,只为生存,是低级生命体;有了心灵,还需要生活,才是高级动物,才是人。
生存意志的根本诉求是食色,那么心灵意志的根本诉求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对生活的根本追求是什么呢?
所有的人都会说生活是为追求幸福,甚至会说对食色的追求,其终也是为了满足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位的。
如此看来,心灵的根本诉求就是幸福,心灵意志就是幸福意志。
生存意志体现为“食色性也”,心灵意志则体现为“幸福性也”。
心灵的根本诉求是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
西方学者喜欢用幸福指数来衡量人们的幸福状态,而每个人对幸福又有不同的解读,这说明幸福是不可以用语言来清晰定义的,幸福应是来自人们内心中的一种感觉。
幸福就是心中的幸福感,是一种内心幸福的心灵境界,或称精神境界。虽然无法得出幸福的统一概念,但至少我们还能找到几个主要的要素,如安全感、满足感、自由感等。
三、心灵的苦痛
如果说幸福是要追求的,这就说明了我们现在的内心并不幸福,内心有着烦恼与苦痛。为什么会有心灵的苦痛?
心灵意志——内心的幸福意志,表现在它要求轻松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有压力的生活。它不要没完没了的奋斗和斗争,它不要没节制的、过度的性爱,它要和谐、平和、平等、知足、自在、自由、安乐、喜悦等。
生存意志要求不断地占有、奋斗、竞争,它造成了人们内心的危机心态。心灵意志要求自由、平和、稳定,它要求的是知足心态。
生活是身与心的共同存在、发展和流动。如同古人讲的一张一弛,一阴一阳之道,生活既含有生存意志的“一张”,同时必须含有心灵幸福、欢乐、自由、解脱的“一弛”,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心灵意志与生存意志的要求是相反的,是矛盾的,是有冲突的。
心灵意志不能忍受生存意志对它的长期压制,但又不能不忍受。
心灵意志呼唤人们在贪欲的路上适可而止,知足停步;它试图冲开人们建立在生存意志上的理智,让情感、情绪无理性地喷发出来;它每每用梦、用潜意识提醒我们,不要用生存意志把自己束缚得太紧。
长期被压抑的心灵,呈现的是扭曲畸形的状态。一旦生存意志暂时的消失,心灵立即显出对没有压力的不适应和手足无措。我们都有过这个经验,一旦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如紧张和竞争之后的兴奋与激动,没有期望的那么高,同时感到的是失落与乏味,接踵而来的是无聊与茫然。
对人类而言,既然对食色的追求终是为了满足对幸福的追求,也就是说生存是为心灵服务的,心灵意志是高于生存意志的,那么,应该是心灵统合生存,甚至是心灵意志的一统天下。即,心灵意志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地驱动着人们要去满足心灵的需求。不管你意识到,或没意识到;不管你是正在忙于“食色性也”的追求,还是食欲、获得了满足后的暂时停歇,只要心灵的饥渴未被满足,心灵就始终惹着祸,让人片刻无法安生。
人类真的是心苦,才下眉梢,却上心头。
人肉体上的苦痛也许可以通过食色的满足而得以解决,而人心灵上的烦恼苦痛又如何解决呢?
就是说心灵的苦痛才是人类真正的痛苦。所有的苦都是心苦,所有的烦都是心烦,所有的痛都是心痛。
心灵意志就是幸福意志,它必然驱动人们的生活根本诉求就是摆脱心灵的烦恼苦痛,必然要求心灵苦痛的解脱。
宇宙生命意志不仅要求人类在生存意志方面要“食色性也”,更是要求在心灵意志方面要获得解脱。心灵的解脱是人类重要的本能意志。
序言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以“悟道”为人类的高思想境界,道文化是整个传统思想的核心。我们的先贤圣哲们甚至认为,只有悟道才能树德,而若未悟道其所谓的“德”是不究竟的。
道德,先有道才有德。所以,在传统的教育中,学道理的权重要大于学知识,懂得了道理才有“格物致知”、“兼济天下”之德。
那么什么是道呢?
道就是指宇宙生命的究竟本质。佛家称之为真实实相,道家称之为道。
用现在的话说,道就是原本的真实,就是的、永恒的、的真理,就是原本是什么样儿就是什么样儿的如如本然。
那么“悟道”或“得道”有什么意义吗?
悟道得道才能树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悟道才有厚德载物。
在道之万德中,重要的“德”就是心灵的解脱。
人何以为人?这话问的也许有点儿突然。或者说,何为人之人格所在?
作为宇宙中的高级生命,其高级所在、其高贵所在、其荣耀与尊严所在,就是在于人拥有得天独厚的心灵。心灵是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有了心灵,才有了人格。
然,自从人们拥有了这颗骄傲的心灵,亦好像在心灵中埋下了如影随形般的种种的烦恼苦痛。
心灵的苦痛在人的一生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以轮回的形式反复出现的。它不仅是我们祖先已受、我们自己正受,而且是我们的后代还要将受的千古人生的心苦。
佛家说,心灵苦痛的原因是无明,即不明了真相。一个人若能明了真相,他的内心就不会有痛苦。
“不明真相”和“心灵苦痛”,这两个关键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灵痛苦的表现形式是内心的冲突,即二元的对立冲突。也就是说,只要人们的内心存在着二元的对立和冲突,心灵的痛苦就无法去除。看来,心灵痛苦来自于我们通常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二元模式也肯定不能承担心灵苦痛究竟解脱的任务。
以二元模式为方法论的哲学告诉我们,二元模式只能表达事物的相对性、相对论、相对的理,而无法表达的真理和真实。也就是说,二元模式不支持对真理的体验、把握和觉悟。
“不明真相”和“心灵苦痛”,全都将其原因指向了我们通常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自身进行反省,看看二元模式自身存在着哪些结构性的不足,进而以二元的思维模式去把握原本的真实,悟道而实现心灵的解脱。
人类发展至今,经常可以看到冠以社会“文明”进步之评价。而“文明”之称谓是相对于野蛮之“丛林法则”而生的。
那么人类的文明进步在哪里?人类内心的“丛林法则”改变了吗?
我们看到的现今社会,物质文明使人们脱离了丛林的穴居走入了水泥公寓,从草堆走上了席梦思软床,手中的工具也由从冷兵器变成了器,但人们内心之“丛林法则”并无明显之进步,反而是器的存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种族灭绝的危机时代。
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之一,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始终是人类发展中的主旋律。内心中的二元冲突,必然会反映出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必然会造就二元的行为准则——“非此即彼”之“丛林法则”。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文字镌刻着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消除对立冲突在于二元。虽然在东方古老文明的思想中,早就存有二元的智慧,但只是以“道”、“禅”的形式得以保留和传承,缺少普世性的教育。
好在我们人类“心之贵”在于“人贵有自知之明”。正如佛陀所说的“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人人都不缺少圣人那样的智德。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与圣人无二无别的智德宝藏就是我们的“自知之明”。
明心见性——二元悟入原本的真实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明心见性——二元悟入原本的真实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明心见性——二元悟入原本的真实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