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 言 1 D一个十年 家驹时期(1983—1993) 1 1983:一支传奇乐队的诞生 5 1984:Colony Rock 11 1985:乐队潮流的起落 15 1986:再见理想和一无所有 23 1987:地下与流行的夹缝中 31 1988:大地—北京之行 38 1989:在主流大放异彩 48 1990:光辉岁月——作品放眼GJ 55 1991:Amani——心怀大爱 66 1992:长城——音乐路上的征程 70 1993:无泪的遗憾——痛失家驹 82
前 言 1
D一个十年 家驹时期(1983—1993) 1
1983:一支传奇乐队的诞生 5
1984:Colony Rock 11
1985:乐队潮流的起落 15
1986:再见理想和一无所有 23
1987:地下与流行的夹缝中 31
1988:大地—北京之行 38
1989:在主流大放异彩 48
1990:光辉岁月——作品放眼GJ 55
1991:Amani——心怀大爱 66
1992:长城——音乐路上的征程 70
1993:无泪的遗憾——痛失家驹 82
D二个十年 三子时期(1994—2003) 91
1994:仍然是要闯 94
1995:不是每一种声音都叫音乐 102
1996:Beyond 得精彩 105
1997:大时代——香港回归 110
1998:依然面对现实不会低头 116
1999:三子分头发展 120
2000:新的里程碑 124
2001:如果理想再可以重建 128
2002:掌声终会归于平静 136
2003:抗战二十年 141
D三个十年 个人发展(2004—2013) 149
2004:我在存在 152
2005:正式的告别 156
2006:传说继续 159
2007:乐队复兴潮 164
2008:你远去我却继续走 170
2009:无畏闯进大SJ 179
2010:变化比计划还快 183
2011:如果命运能选择 188
2012:荣光依旧 192
2013:海阔天空——无声光阴岁月永无尽头 195
后 记 203
附一:Beyond 1988 北京日记 206
附二:图片目录 224 显示全部信息在线阅读:
Beyond 是来自香港的乐队,虽然他们曾到过日本发展。但也正如家驹所言:“无论去到多远多远,Z后我们都会返回到这里的……Z后Z后,我们都是代表香港的乐队。” 黄家驹曾经说过:“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这句话伤了很多认认真真做音乐的香港音乐人,虽然很偏激,但也是一针见血,让香港乐坛常常反省。 红遍华人地区的Beyond,他们成长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一个既造J了不少音乐人但又同时抹杀了很多音乐人的地方。我想,要谈一个乐队的来时路,他们所生所长的地方是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谈Beyond J不能不谈谈香港这个城市。谈一个乐队的际遇,也不能不谈时代背景所赋予他们的意义,所以在本书中我希望能让读者看到香港乐坛的轮廓。 签约大公司,隐含了告别地下时期的意味。地下时期的他们做了很多,自费出碟和办演唱会,有理想的满溢,也有对现实感到无奈的唏嘘与叹息。虽然他们创作的音乐很前卫,但得到的赏识只来自地下音乐圈子,群众基础浅,叫好不叫座,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音乐,他们选择走向主流乐坛,尝试“走入建制”,发挥更大影响力。 一旦走进以市场利益为主要考虑的音乐工业,J有很多东西需要考虑,限制很多,创作音乐的自由度肯定比地下时期少,理想仿佛要懂得平衡与现实的差距。“再见理想”因此有了D二层的含意,他们不再是D初的无人赏识,而是,有人赏识,得到很多的机会,然后呢? 在1988—1991 年,Beyond 走红得很迅速,一1接一1的《大地》《真的爱你》《岁月无声》《不再犹豫》等成为大众朗朗上口的曲目,更不时晋身每年歌曲颁奖礼。 在音乐变得愈来愈商业流行的时候,Beyond,特别是家驹的SJ观亦变得愈来愈广阔,音乐题材再不局限于理想与迷失一类的个人情感困惑中,而是走向更宏大的视野:和平与爱。 他把曼德拉写进《光辉岁月》里,把对战争的思考写进了Amani。90 年代之后的Beyond 不论是在音乐技巧还是在思想方面,都显得愈来愈成熟,J像从大男孩成为男人的过程。在音乐变得更流行之际,虽然短暂地引来一些背叛摇滚乐的批评,但从Beyond 的态度及表现看来,他们一直都没有忘记初衷。 老生常谈,摇滚永远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D立的精神。Beyond 的音乐不D是“商业”二字J可以解释的,他们的音乐反映着他们的态度,诉说着很多对生活和对SJ的感受,总是会有些深意在里头,影响巨大而深远,这是很多流行歌手都做不到的。
内容推荐
Beyond,一支成立于弹丸之地的乐队,从一无所有,到红遍整个华人社会,他们经历了怎样的风浪和离合? 从大放异彩到家驹遽然离世,再到三子各自发展,Beyond的音乐和他们周遭的音乐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Beyond风行三十年,让一代又一代的乐迷与之共鸣、受其激励,无畏闯进大SJ,他们的音乐背后有着怎样的密码?
编辑推荐
Beyond御用填词人刘卓辉,亲历者的视角,抒写那一段光辉岁月与海阔天空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令人惊喜的部分之一。有时候,它的文字如同冷峻的纪录片镜头,客观、冷静,用最简洁的白描勾勒出时代的底色;但紧接着,作者又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诗意的、充满了情绪张力的抒情模式,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挣扎与迷惘时,那种遣词造句的精准和韵律感,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种交替带来的节奏感,使得长篇阅读的疲劳感大大降低,反而像是在攀登一座变化多端的山峰,每走一段路,风景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琢磨某几个句子,感受那种文字在舌尖上跳跃的微妙质感,可见作者在语言层面的打磨是多么用心良苦。
评分坦白讲,我通常不是那种会去追溯特定年代背景历史的读者,我对数字和年份的记忆力也比较差。但是这本书神奇地做到了,它将那些遥远的、似乎已经尘封的记忆,用一种极为人性化的方式重新激活了。它不是在说教,也不是在炫耀知识的广博,它更多的是在探讨“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我形状”这个永恒的主题。我合上书的时候,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一个故事,更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对话。书中那些关于坚持与妥协的描写,非常触动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决定和放弃。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时间的考验时,内心深处那些复杂而真实的波动,非常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这个封面,就让人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情绪。我一直对那种跨越了漫长岁月的叙事很着迷,那种时间在文字中缓缓流淌,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是任何快餐式的娱乐都无法替代的。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却极具力量的笔触,他似乎总能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小细节,然后用精准的语言将它们放大,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所有起伏。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深刻的“在场感”,好像那些发生在书中人物身上的悲欢离合,就发生在我身边,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余韵,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回味那些关于成长、失去与坚守的深刻思考。尤其是一些对社会变迁的描摹,细腻得让人心惊,仿佛作者就是那个时代的幽灵,记录下了一切不为人知的角落。
评分我最近发现,很多当下的文学作品似乎都缺少了一种对“时间重量”的敬畏感,它们太快、太轻,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但这本书不一样,它有着泥土的芬芳和铁锈的味道。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的年代有着近乎偏执的记忆和情感投射,他笔下的人物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局限、挣扎与偶尔闪光的理想主义。特别是他对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描述,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冷静叙述,而是从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切入,带着切肤之痛和无可奈何的叹息。这种真诚,是无法伪装的,它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一种近乎“口述史”的珍贵价值,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进行对照和反思,收获远超故事本身的情感共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于这种名字听起来有点“宏大叙事”的作品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能真正驾驭几十年历史跨度的作品不多,很多时候要么流于表面,要么陷入琐碎的个人日记体。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结构设计得极为精巧,像一个多声部的交响乐,不同时间线和不同人物的命运线索相互穿插、彼此呼应,却又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性时的那种克制和留白,他从不急于给出明确的对错判断,而是将所有的灰色地带都铺陈在读者面前,任由我们自己去填充和感受。这种“让读者自己完成一部分创作”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思考的深度,读完后,脑子里仿佛有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在不断回放,每一个画面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