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87917
条码:9787511887917
图书名称: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
定价:49
作者:(苏丹)萨曼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12-01
内容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分析了南亚国际河流的5项主要双边条约机制,包括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的恒河条约机制,印度和尼泊尔之间的科西河条约机制、根德格河条约机制和马哈卡利河条约机制,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印度河条约机制。本书阐释了南亚次大陆国家在面临显著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环境退化所带来的严峻水资源挑战的情境下,这些国际河流的背景情况和法律机制。对于国际律师、自然资源专家而言,本书具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且提供了翔实的信息资料。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序一
序二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南亚次大陆
第二节国际水法
第三节研究范围
第二编印度—巴基斯坦关系
第二章印度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印度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三编印度—尼泊尔关系
第三章科西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科西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四章根德格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根德格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五章马哈卡利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马哈卡利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六章对科西河、根德格河和马哈卡利河条约机制的综合检视
第四编印度—孟加拉国关系
第七章恒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恒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五编结论
第八章冲突、合作与条约:回顾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条约
河流湖泊译名对照表
条约译名对照表
术语表
表格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法治”在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在处理南亚地区如此敏感和关键的跨界水资源问题时,法律不仅仅是制约和惩戒的工具,更是一种协商、沟通和共赢的语言。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构建起“法律视角”的分析框架的?它是否从国际法的发展演变入手,追溯了早期跨界水资源管理的一些重要先例?或者,它直接聚焦于现行的国际水法条约和法律原则,比如《联合国水资源公约》等,来分析它们在南亚地区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我特别想知道,在处理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时,法律究竟能提供哪些具体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强制性的裁决机制,还是更侧重于通过调解、仲裁等非对抗性方式?书中是否探讨了司法实践在南亚地区跨境水事纠纷中的作用,以及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理解这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法律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也讨论了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南亚水资源法律合作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国家行为体形成良性互动。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我便被其宏大的主题所吸引。南亚,这个被印度洋环抱、地缘政治复杂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的次大陆,其内部的河流系统更是牵涉到多个国家的生存命脉。想象一下,那些横跨边界、滋养着数亿生命的河流,其水量、流速、水质的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触及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乃至人民福祉的根本。而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法律的视角”,这无疑为理解和解决这些潜在的冲突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框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国际法、水法等专业知识,去剖析这些跨界水资源的分配、利用、保护等复杂问题。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相关的国际公约、条约,以及它们在南亚地区的应用情况?又或者,它会深入探讨那些尚未形成成文法的习惯性国际法原则,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国家间的互动?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理解这些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意义,可能需要相当的引导。我期待书中能够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法律在维系南亚地区和平稳定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可能成为化解争端的“压舱石”。更进一步,我也想知道,法律的介入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各国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实现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为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度思考的契机。
评分在翻阅《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之前,我对“国际河流”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地理层面,想象着它们蜿蜒流淌,滋养大地。但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河流背后更为深邃的政治、经济与法律较量。苏丹·萨曼教授的论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冲突”与“合作”的边界的?在处理跨界水资源时,哪些因素最容易引发冲突,例如水量分配的极端不均、下游国家对上游水坝建设的担忧、或是水质污染问题?而又是什么样的法律框架,能够有效地促进“合作”,例如建立共同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制定共享开发计划、或是通过法律协议来规范水权?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法律如何在这些具体的场景中发挥作用。比如,是否有某个国家因为违反了国际水法而面临国际压力?或者,是否有成功的法律合作案例,让原本可能产生冲突的河流,变成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法律的局限性”也颇感兴趣,在一些主权国家利益至上的情况下,国际法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约束作用?
评分读罢《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看似遥远的国际水事问题,竟然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并且,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比我想象的要更为关键和多维。苏丹·萨曼教授的著作,以一种高度系统性的方式,剥开了南亚各国围绕着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主要国际河流所展开的复杂博弈。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合作”这一主题的探讨。冲突固然是水资源争端中最显眼的部分,但真正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莫过于如何在法律框架下,构建起各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机制。我很好奇,书中是否列举了具体的合作案例,例如共享水文数据、联合开发水利设施、或是在洪水预警和灾害应对方面进行协调。这些“软性”的合作,是否能够通过法律条文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推动?我又想知道,在南亚这个文化多元、历史积淀深厚的地区,如何将普适性的国际水法原则,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恩怨、以及民族情感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这本书是否提供了这方面的深度分析,或是对未来可能的合作模式提出了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建议?对法律工具的灵活运用,是否能够超越纯粹的利益计算,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可能性?
评分《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这本书,正如其名,是一场关于水、关于国界、关于法律的深度对话。我对于书中如何将“法律”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与“南亚国际河流”这样具体的地理与政治实体相结合,感到非常好奇。我想象着,作者一定深入研究了南亚地区各国在水资源利用上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以及政治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审视了现行的国际水法体系在该区域的适用性与有效性。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那些看似平等的国际法原则,在面对南亚各国悬殊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地缘政治影响力时,会呈现出怎样的“现实面貌”?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缺乏统一的管辖权和强制执行力的情况下,法律是如何通过“软法”的形式,例如建立信任措施、促进信息共享、或是在国际场合进行舆论引导,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各国行为的。更进一步,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对未来南亚水资源法律合作的“创新模式”进行展望,例如利用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来加强水资源监测和数据共享,并将其纳入法律框架,或是探索新的跨国水事争端解决机制,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