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英汉新闻翻译
刘其中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7月1日)
外文书名: English-Chinese News Translation
丛书名: 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平装: 32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2196952
条形码: 9787302196952
商品尺寸: 23.2 x 18.4 x 1.8 cm
商品重量: 540 g
品牌: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英汉新闻翻译》与同时出版的《汉英新闻编译》是姊妹篇,都属高等院校新闻专业教材,系统讲授如何把英文新闻翻译成中文新闻,供国内中文媒体使用。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文新闻报道的经验总结,其中还汇集了作者在香港树仁学院(现香港树仁大学)讲授新闻翻译和高级英文新闻写作课程的讲义,以及在清华大学讲授英汉新闻翻译的讲稿。它既是新闻院校的专业教科书,也可作为有志于学习英汉新闻翻译的记者、编辑和青年教师的专业进修教材。
作者简介
刘其中,1938年8月生,山东省潍坊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之后一直服务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翻译、参谋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新闻写作专业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之后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攻读新闻写作,获文学硕士学位。归国后转入新华社改事新闻报道。
在新华社服务期间,先后做过特稿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报道和体育报道,担任过特稿社社长、对外部副主任、联合国分社社长和体育部主任。1997年,借调至中国日报社,赴港协助创办《中国日报香港版》,担任该报副总编辑。2000年至2004年,应邀在香港树仁学院(今香港树仁大学)执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讲授课程包括高级英语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翻译和世界新闻史。
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之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为研究生讲授英汉新闻翻译和汉英新闻编译课程。
自译、合译专著和小说共10多部,其中包括《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 《露茜行动》、《兵不厌诈》和《战后欧美经济》等,并担任《英汉辞海》的翻译和责任编辑。
主要著作包括《铮语良言——与青年记者《谈新闻写作》和《新闻翻译教程》等。
序言
2008年7月底,我带清华学生来到萨尔茨堡全球学院上暑期班。古城堡安静的阅览室里醒目地摆放着一本刚刚面世的2008年夏季号的美国《外交事务》。其封面文章题目赫然写道:《中国奥运噩梦》,并配了一张漫画,显示一把抗议的火炬从西藏点燃,然后通过奥运会这个全球传播平台,烧遍中国。
《外交事务》所讲噩梦指的是2008年中国的西藏暴乱和西方某些不喜欢中国的人制造的抵制北京奥运的种种抗议活动。这些所谓“噩梦”换一个角度看,更多的是中西方之间在全球传播平台上展开的一场英语新闻战和英语舆论战。
2008年4月我受中央外宣办委托到西藏进行了调研。回来后写给中央的政策建议中有一条就是,中国人民最终能否赢得涉藏国际舆论斗争,关键在于英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国家要下大力加强西藏对外传播的英文新闻人才的培养。仔细研究一下西方新闻媒体左右涉藏国际舆论的西方写手(包括记者和学者)统共不足10人。如果国家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在未来3年培养出10名立场坚定、具有新闻敏感、英文文笔流畅的涉藏新闻写作高手(像当年的爱泼斯坦一样),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西藏对外传播的被动局面。能否做到上述几点,关键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熟悉祖国边疆史、精通英语的新闻工作者。为此我曾建议,由中央外宣办制订一个西藏外宣人才长期培养计划,像30年前中央领导批准创建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一样,委托清华大学组织一支立场坚定、新闻业务精良、英语娴熟、国际视野开阔、有丰富的国际斗争经验的教学队伍,恢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科院开设的英语新闻采编专业。
早在1978年,邓小平与胡耀邦亲自批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创办新闻系。同时,由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日报三家联合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从1978年到1989年,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优秀人才,如本书作者、原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社长和新华社体育部主任刘其中、新华社副总编刘江和彭树杰、新华社高级记者熊蕾、原新华社驻洛杉矶首席记者、清华大学教授司久岳、《中国日报》副总编刘砥中、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等。
目录
第一章 新闻翻译概论
一、翻译、新闻翻译、英汉新闻翻译
二、为什么要学习英汉新闻翻译
三、讲授方法和学习提示
四、新闻翻译的特点
五、新闻翻译的方法
六、新闻翻译的过程
七、新闻翻译的标准
八、新闻翻译练习
九、新闻翻译参考练习
第二章 新闻导语翻译
一、新闻结构与新闻导语
二、中文、英文导语比较
三、几个常见问题的处理
四、五种类型英文导语的汉译
我对教材的“学习导向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很多理论书籍读起来就像在听一场高深的学术讲座,概念堆砌,逻辑链条需要读者自己费力去打通,学习的路径非常不友好。我更偏爱那种结构清晰、层层递进,能清晰指导我“动手实践”的教材。比如,它是否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是只有中文供翻译,还是包含了针对特定翻译难点的“专项突破”训练?更理想的状态是,它不仅提供题目,还能提供不同层次的参考译文分析——比如一个“基础版”译文,一个“优化版”译文,并对优劣进行对比阐述。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在反复的对比和自我修正中,找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如果这本书能做到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石,又有可操作性极强的实战训练模块,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而更像是一位随时待命的私人导师,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翻译能力,这是我衡量一本优秀教材的关键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格调的,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字体,一眼看上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很符合它作为新闻传播系列教材的定位。拿在手里掂了掂,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容易留下指纹的纸张,印刷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即便是大段的英文原文对照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不会显得过于拥挤,这对于需要长时间研读的教材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装订方式也挺结实的,书脊看起来很厚道,预感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当然,光有好看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但作为一名将要踏入这个领域的学习者,我对这种用心打磨的外在呈现总是抱有好感的,它至少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出版方和作者对内容的质量同样抱有高标准的要求。希望后续的内容也能和这精美的外壳一样令人满意,毕竟,一套好的教材,光是“看着舒服”这一项,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能让人有翻开的欲望,这在面对堆积如山的专业书籍时,简直是救星般的存在。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深入剖析新闻翻译核心逻辑的工具书,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翻译技巧类书籍实在太多了,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依旧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次决定尝试这本“正版 英汉新闻翻译”,主要是冲着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名头去的,总觉得名校出版社出品,在学术深度和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应该会有更扎实的支撑。我尤其期待它能在“语篇分析”和“文化转码”这两个维度上提供突破性的见解。新闻翻译不仅仅是词汇的简单替换,它更关乎如何在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中,精准、高效地重构信息源的意图和影响力。如果这本书能系统地拆解不同类型新闻(比如突发事件报道、深度调查、评论分析)的语言特征差异,并给出针对性的处理策略,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怎么翻”,而是“为什么这样翻是最好的选择”,最好能引用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佐证其理论的有效性和前瞻性,让读者真正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翻译哲学体系。
评分谈及“专业性”与“普及性”之间的平衡,是很多学术著作面临的永恒难题。如果一本书过于追求晦涩的学术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它很容易疏远了初入行业的学习者,让他们望而却步;反之,如果过于通俗化,则可能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无法应对复杂的新闻文本挑战。我希望这本“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它需要有足够的深度去触及新闻翻译背后的传播学、修辞学原理,但同时,它的语言表达应当是清晰、准确且富有启发性的,避免使用那些只有专业圈子才懂的“行话”来故作高深。优秀的教材应当是“自洽”的,即无论读者是带着什么样的背景知识来阅读,都能通过书中的逻辑链条理解其核心思想。如果能在章节的组织上做到详略得当,比如用大块篇幅讲解核心难点,而对基础概念则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成一个既能满足专业人士查漏补缺的需求,又能引导新手稳健起步的阅读体验,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极其成功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翻译教材的“案例陈旧化”问题深感失望。很多教材中引用的新闻范例,要么是十年前的旧闻,要么是缺乏时代感和争议性的平淡事件,这对于学习“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翻译”来说,简直是牛车赶高铁。学习翻译,就得接触最新的语料,捕捉当下媒体的最新表达方式、最新的国际热词和新兴的传播话语。我非常好奇,这本由刘其中老师主编的书,在案例的选取上是否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如果它能够涵盖近两年内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的翻译实践,尤其是那些涉及新媒体传播、网络舆论战或者特定领域(如科技、环境外交)的专业术语翻译,那才真正配得上“前沿教材”的称号。一个好的翻译案例,本身就是一次微型的文化和政治的交锋记录,通过分析这些鲜活的案例,学习者才能真正理解翻译在信息流通中的“守门人”角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枯燥的语法规则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