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创漫步农博习古诗9787109235113中国农业博物馆

正版创漫步农博习古诗9787109235113中国农业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农业博物馆 著
图书标签:
  • 古诗
  • 儿童文学
  • 科普
  • 农业
  • 博物馆
  • 创漫步
  • 启蒙
  • 教育
  • 中华文化
  • 少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35113
商品编码:2854151557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漫步农博习古诗

定价:48.00元

作者:中国农业博物馆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1092351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农业博物馆编,李建萍主编的《漫步农博习古诗》以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陈列”、“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为主线,围绕陈列内容、馆陈文物、复原场景,精心选编了近200首从先秦至清代以农业为题材的经典古诗词,内容分:传说农业、原始农业、沟洫农业、旱地农业、水田农业、生态农业、茶文化、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畜牧水产养殖业、纺织起源与传播、传统农具、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共十三个章节,贯穿中华农业起源、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诗文配有汉语拼音、注释、译文、赏析、作者简介,并加注小贴士对古诗词蕴含的农业历史和文化加以诠释解读,便于青少年读者在漫步农博观看陈列之余,能够按书索引、按图索骥,从经典的古诗词中了解古老的中华农业历史,感知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能从经典的古诗文中获得文学和艺术的熏陶和修养,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目录


章 人文始祖文明曙光
伏羲赞曹植
神农赞曹植
黄帝赞挚虞
南浔蚕桑乐府·赛神(节选)董蠡舟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节选)白居易

第二章 刀耕火种农业萌发
雍熙请机老疏陆游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五耒耜梅尧臣
弹歌民歌

第三章 金属耕耨协田耦耕
生民(节选)诗经
黍离诗经
楚茨(节选)诗经
丰年诗经
公刘(节选)诗经
七月(节选)诗经
良耜诗经
载芟诗经
噫嘻诗经
甫田诗经
大田诗经
臣工诗经
采芑(节选)诗经
击壤歌民歌
禳田辞史记
硕鼠诗经

第四章 铁犁牛耕抗旱保墒
耕田歌刘章
小麦谣后汉书
喜雨诗曹植
田家词元稹
辛苦吟于潢
田家聂夷中
题农父庐舍丘为
农父张碧
农家望晴雍裕之
农家颜仁郁
宫前早春·一作华清官王建
蚕谷行杜甫
悯农二首李绅
禾熟孔平仲
野步周密
观刈麦白居易
打麦张舜民

第五章 精耕细作深耕易耨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
稻田韦庄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迓王书史六邑劝课回四绝(节选)杨公远
插秧歌杨万里
长沙劝农诗(宋]真德秀
耕织图诗·耕雍正
耕织图诗·浸种雍正
耕织图诗·淤荫雍正
喜雨洪升
……

第六章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第七章 茶经传世渊远流长
第八章 开渠筑堰泽被百代
第九章 伏羲畜养六畜兴旺
第十章 麻葛棉丝衣被天下
第十一章 天工开物智慧结晶
第十二章 春华秋实皆有其法
第十三章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参考文献
编后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稻禾低语,农耕心曲——传统农耕智慧与农耕文化探微》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稻穗的低语,泥土的芬芳,以及农人辛勤的身影,共同谱写了一曲古老而动人的农耕心曲。这曲心曲,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血脉的基石,更是蕴藏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宝藏。本书旨在深入探寻这源远流长的农耕智慧,细致描绘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新意的农业世界。 第一章:稻禾的低语——粮食的起源与演变 本章将从粮食的起源出发,追溯人类与稻谷的渊源。我们将一同探访早期农业的萌芽,了解稻作文明如何在东方大地生根发芽,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食。从野稻的驯化到不同稻种的选育,再到耕作技术的不断革新,稻禾的每一次生长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汗水。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如南方籼稻、北方粳稻,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与独特风味。同时,也会探讨稻米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围绕稻米形成的丰富习俗和节日。 第二章:农耕的脉搏——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 农耕,不仅仅是种植,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艺。本章将聚焦中国传统农耕技艺的精髓,从土地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到收获,层层深入地剖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与实践经验。我们将详细介绍“择地”、“耕翻”、“耙耢”、“耘田”、“蓄水”等一系列与土地打交道的重要环节,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耕作方法。例如,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北方旱地的粗放管理,以及针对不同作物所需的特殊耕作技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章将重点阐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农耕中的体现。古人如何通过观察天象、四季变化来指导农事活动,如何利用自然规律来优化农耕过程,这些都将通过生动的案例一一展现。我们还将深入探讨传统农具的演变,从石器、木器到铁制农具,再到各种精巧的机械化雏形,它们不仅是生产力的象征,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选种”、“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本章也将进行细致的解读,揭示古人如何运用朴素的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三章:泥土的芬芳——农耕与自然和谐共生 农耕文化从来不是孤立于自然的存在,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和谐共生的境界。本章将深入探讨传统农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中国古人如何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将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发,解析不同地理环境(如山地、平原、丘陵、沿海)如何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农耕模式。例如,山区的梯田农耕,平原的灌溉系统,以及沿海地区的渔盐农业如何与内陆农耕相结合。 同时,本章还将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如“轮作”、“休耕”、“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有效防止土壤退化,维持生态平衡。我们将分析古人如何利用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来辅助农业生产,例如利用天敌来防治病虫害,利用益虫来传播花粉。此外,本章还会探讨中国传统农耕中对于水源的珍视与利用,如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以及对雨水的收集与储存。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阐述,读者将能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农耕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四章:农耕的节庆——岁时风俗与人文情感 农耕文明与节庆紧密相连,每一个节气的到来,每一个收获的季节,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感恩,对丰收的期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丰富多彩的农耕节庆,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文情感。我们将从“二十四节气”这一独特的农事历法出发,解析每个节气如何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以及围绕它们形成的各种农谚、农谣和习俗。 从春耕的“祈年”到秋收的“庆丰”,从夏播的“祭祀”到冬藏的“感恩”,每一个农事活动都伴随着相应的仪式与庆祝。我们将细致描绘如春节的“祭祖”、“团圆”,清明的“踏青”、“扫墓”,端午的“赛龙舟”、“食粽子”,中秋的“赏月”、“思乡”,以及重阳的“登高”、“敬老”等传统节日的农耕文化内涵。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人们对农事顺利进行的祈愿,更是家庭团聚、邻里互助、传承孝道与感恩精神的重要载体。本章还将探讨农耕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民间故事、传说和戏曲,它们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农耕的艰辛与欢乐、智慧与情感代代相传。 第五章:古诗的韵味——农事意象与诗意生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中国古代诗歌中,农耕的意象更是俯拾皆是,成为描绘生活、抒发情感的重要元素。本章将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诗歌中与农耕相关的意象,如“田园”、“牧歌”、“稻香”、“耕耘”、“收成”等,解析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与艺术表现力。我们将从《诗经》中朴素的农事描绘,到唐宋时期田园诗派的繁荣,再到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农耕场景,勾勒出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农耕形象的演变。 我们会精选一批描写农耕的经典诗篇,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希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宁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以及“桑麻满地,鸡犬之声相闻”的理想境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解读,读者将能体会到农耕生活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人生哲理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本章还将探讨农耕生活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代文人的创作心境,让他们在田园风光中寻找灵感,在辛勤劳作中感悟人生。 第六章:现代的启示——古老智慧的当代价值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从古老的农耕智慧中汲取养分?本章将反思传统农耕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并探讨如何将其中的精华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建设之中。我们将分析传统农耕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健康饮食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例如,传统耕作方式如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如何保护土壤健康,如何促进生物多样性。 本章还将探讨“乡愁”与“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 revitalizar 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们将关注一些将传统农耕理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例如生态农场、有机农业、乡村旅游等。最后,本章将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农耕的意义,不仅是物质的生产,更是精神的寄托,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纽带。通过对古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农业未来。 本书力求以宏大的视野,细腻的笔触,将中国农耕文明的厚重历史、精湛技艺、丰富文化以及诗意情怀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土地、关于生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刻思考。希望通过此书,能够唤醒人们心中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户评价

评分

单凭“正版创漫步农博习古诗9787109235113中国农业博物馆”这个书名,我脑海里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活力的画面。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集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图书?“正版”二字,暗示了内容的严谨和权威性,而“创漫”则表明其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我推测,这本书可能深度挖掘了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中的珍贵资料,以漫画和创意插画的形式,解读与农业相关的古诗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诗词注释,更可能是一种文化解读。例如,当书中出现描绘春耕的诗句时,漫画会生动地展示当时农民使用的农具,以及他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并与博物馆中的实物藏品进行呼应。而当涉及秋收时,则会引用描绘丰收喜悦的诗篇,并配以精美的插画,展现中国农业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劳。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以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去理解那些看似古老而遥远的诗歌,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农耕文明。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审美,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分

读到“正版创漫步农博习古诗9787109235113中国农业博物馆”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艺术画册?“创漫”二字,让我联想到精美的插画和漫画风格的艺术创作。而“农博”和“古诗”的结合,则可能意味着这些艺术作品是以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藏品和相关的古诗词为灵感来源。我想象着,在书中,那些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珍贵文物,比如古老的农具、描绘农耕场景的壁画、甚至是中国古代的粮仓模型,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艺术家们用现代漫画的语言,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巧妙地融入那些描绘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以及古人对自然敬畏之情的经典诗句。这无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充满力量和智慧的农耕元素,如何与诗人们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碰撞出火花。这本书,可能会是一本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能引发深刻思考的读物,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部分。

评分

“正版创漫步农博习古诗9787109235113中国农业博物馆”——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和好奇。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跨界”的艺术设计类书籍?“创漫”通常指向漫画和插画,而“农博”则明确了中国农业博物馆这个重要场所。“古诗”则为内容提供了文化内核。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收录一系列以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藏品为灵感,并结合古代诗词意境创作的漫画作品?或许,艺术家们从博物馆的展品中汲取灵感,比如那些古老的农具、描绘农事的壁画、或是与农业相关的传统手工艺品,然后用现代漫画的语言,将它们的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古诗词意境,进行二次创作。我可以想象,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史料和诗歌中的场景,会在书中以鲜活的漫画形象呈现出来。比如,一首描写麦浪滚滚的古诗,可能会配上一幅色彩斑斓、充满动感的漫画,将诗中的意境具象化。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展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艺术语境下焕发新生的独特画册?它可能不仅仅是给艺术爱好者看的,更能让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找到一种全新的欣赏方式,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很有意思,“正版创漫步农博习古诗9787109235113中国农业博物馆”。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信息量,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它的内容。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结合的产物很感兴趣,所以看到这个书名,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很多可能性。它会不会是一本将古诗词巧妙地融入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展览介绍中的书籍?想象一下,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可以对照着书中的漫画和诗句,去感受农耕文明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这该是多么生动的体验。又或者,它是一本以漫画形式呈现的、关于如何通过农业劳动来学习和理解古诗词的教材?也许书中会用轻松诙谐的笔触,描绘古人如何从田间地头、四季更迭中汲取灵感,创作出那些千古传诵的诗篇。我尤其好奇“正版创漫”这几个字,它暗示了这本书在内容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也许里面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而且,有“中国农业博物馆”这个标签,说明它绝对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扎实的文化和历史根基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里面藏着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古韵与创意的完美融合,让人充满期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正版创漫步农博习古诗9787109235113中国农业博物馆”,这书名实在太有想象空间了!我猜这本书可能是一套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科普读物,但又加入了非常有趣的创意元素。想象一下,如果这本书是用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漫画故事,来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史,以及与这些历史相关的古诗词。比如,书中可能会有一位虚拟的“农博小导游”,带着读者穿越时空,去体验不同朝代的农耕场景。在唐朝,他们可能会学习到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而理解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在宋朝,他们可能会跟着范成大,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之乐。而“创漫”的设计,无疑会让这些知识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孩子们可以通过漫画人物的对话和情节,轻松地掌握古诗词的含义,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农耕文化知识。我甚至可以想象,书里可能还会附带一些小游戏或者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兴趣。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寓教于乐,并且能够激发孩子创造力的优秀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