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見識叢書16 西方的興起 人類共同體史 中信齣版社

包郵 見識叢書16 西方的興起 人類共同體史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7231
商品編碼:28234789475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美國“國傢圖書奬”獲奬作品;美國國傢人文勛章得主、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麥剋尼爾代錶作,以全球視野精彩講述整個人類的共同曆史;全球史史觀的拓荒之作,以世界眼光寫作的全球史,湯因比時代嚮麥剋尼爾時代轉變的標誌作品。


書名:西方的興起 人類共同體史
定價:168.00元
作者:威廉麥剋尼爾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4
頁碼:1024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ISBN:9787508677231


"整個世界就在他的手中。——史景遷(曆史學傢、漢學傢)
世界史著作中的清晰透徹之作。——湯因比(享譽全球的史學大傢)
《西方的興起》是敘述和解釋整個人類史的著作中備受關注的一部。——休•特雷弗羅珀(英國史學大傢)

★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麥剋尼爾曆27年而成的心血之作;以全球視野精彩講述整個人類的共同曆史;
★開創性的全球史觀,以世界眼光寫作的全球史;它的齣版是“湯因比時代嚮麥剋尼爾時代”的轉變,標誌著全球史的誕生;
★榮獲美國“國傢圖書奬”;入選“20世紀百大英文非虛構著作”;塑造歐美一代又一代社會精英世界觀;
★全球齣版50年經久不衰;阿諾德•湯因比、斯塔夫裏阿諾斯、傑裏•本特利、史景遷、許倬雲、馬剋垚、劉新成、高毅、錢乘旦、王晉新等國內外史學名傢傾力推薦。
★1967年,麥剋尼爾在芝加哥大學開設世界曆史課程,為此他為“學生和一般讀者”將《西
方的興起》精編簡化,齣版瞭《世界史》作為該課程的教材。2013年,《世界史》中文版由中信齣版社隆重推齣,纍計銷售已突破10萬冊。
"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傑作,以全球視野講述瞭整個人類的曆史,讓你一本書瞭解人類文明和世界格局的演變。授權中文版首度齣版之際,史學大師威廉•麥剋尼爾寄語復興中的中國,專門撰寫《緻中國讀者》,將這部曆史傑作獻給希望以新穎路徑洞悉人類曆史的中國讀者。

現今蔚然成勢的全球史,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代錶著作便是威廉•麥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從1936年開始構思,1954年動筆,1963年齣版,麥剋尼爾曆時27年纔完成這部史學佳作。麵世後,立即受到曆史學傢湯因比、特雷弗羅珀高度評價,更榮獲美國 國傢圖書奬。

《西方的興起》采用從古至今的敘事結構,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末,聚焦於中東、印度、中國、歐洲等主要文明,以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為主綫,勾畫整體而生動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跨越民族、國傢的樊籬,將全球文明看作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整體,把人類曆史分為中東統治的時代、歐亞文明均勢的時代和西方統治的時代三個階段;以“歐亞大陸生存圈”為核心,縱覽瞭在這個大生存圈中各個文明交融傳承、興衰演變的宏觀全景。

麥剋尼爾以優美流暢的筆觸,將貿易、旅行、遷徙、徵服、衝突、宗教和文化傳統的傳播、技術的擴散、的流行等人類長期的跨文化互動的曆史;以及犁、戰車、馬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工業革命、民主革命、科技革命等關鍵性的人類科技和文化變革,編織成瞭一部恢宏、通透、高潮迭起且吸引力的整體世界史,帶給讀者史詩小說般的閱讀體驗。

《西方的興起》確立瞭麥剋尼爾的史學地位,它的齣版被史學界認為是“湯因比時代嚮麥剋尼爾時代”的轉變,標誌著全球史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的誕生。麥剋尼爾的獨特之處在於:他認為所有人類社會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聯結的;各個文明之間的交往互動是文明演化、曆史變革的主要動力。麥剋尼爾書寫全球文明的互動,讓之前隔離、孤立的世界史,變成動態、交互的世界史,繪製瞭一幅人類文明的交互網絡圖。
作為學界公認的“全球史奠基之作”,50年來,《西方的興起》在歐美多次再版。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齣品):
01《時間地圖:大曆史,130億年前至今》 [美]大衛•剋裏斯蒂安
0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美]約翰•R. 麥剋尼爾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4《資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5《帝國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6《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7《守夜人的鍾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齣路》 [美]麗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戰前的世界》 [英]查爾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類五韆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10《傳:眾生之源》(平裝+精裝) [美]悉達多•穆剋吉
11《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美]格雷戈裏•柯剋倫 [美]亨利•哈本丁
12《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閤作、抵抗與報復》 [美]伊斯特萬•迪剋
1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美]艾爾弗雷德•W. 剋羅斯比
1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裝+精裝)[美]雅剋•巴爾贊
15《瘟疫與人》 [美]威廉•麥剋尼爾
16《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 [美]威廉•麥剋尼爾
17《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 [美]西恩•麥剋米金
18《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平裝+精裝)[美]戴維•伍頓
19《內戰:觀念中的曆史》 [美]大衛•阿米蒂奇
20《第五次開始》 [美]羅伯特•L.凱利
21《人類簡史:從動物到》(精裝) [以色列]赫拉利•尤瓦爾

……後續新品,敬請關注……
"


"緻中國讀者
推薦序
二十五年後再評《西方的興起》
英文版前言

篇 中東統治的時代(至公元前500年)
第1章 曆史的發軔
第2章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勃興
第3章 文明的傳播:早期階段
第4章 中東世界性文明的興起(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5章 印度、希臘、中國三個外圍文明的形成(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二篇 歐亞文明的均勢(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6章 希臘文明的擴張(公元前500—前146年)
第7章 歐亞生存圈的聯結(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8章 野蠻人的進攻與文明人的反應(公元200— 600年)
第9章 中東的復興(公元600—1000年)
第10章 草原徵服者與歐洲的遠西部(公元1000—1500年)
第三篇 西方統治的時代(公元1500年至今)
第11章 遙遠的西方對世界的挑戰(公元1500—1700年)
第12章 蹣跚起步的世界均勢(公元1700—1850年)
第13章 西方的興起:全球範圍的世界主義(公元1850—1950年)
結語

注釋
索引
譯後記

"


"威廉•麥剋尼爾(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知名曆史學傢、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曆史學科的“現代開創者”。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曾擔任美國曆史學會主席、美國世界史學會主席。在全球史方麵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與斯賓格勒、湯因比齊名,被譽為“20世紀對曆史進行世界性解釋的巨人”,開闢瞭一個西方世界史學的新時代。

1963年,威廉•麥剋尼爾以一部《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一舉成名,並因此獲得美國國傢圖書奬。在長達六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麥剋尼爾筆耕不輟,著作等身,迄今已齣版30多部作品。1996年,威廉•麥剋尼爾因“在歐洲文化、社會和社會科學領域裏做齣的傑齣貢獻”榮獲伊拉斯謨奬。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為威廉•麥剋尼爾頒授國傢人文勛章,以錶彰其在人文科學研究方麵所做齣的貢獻。

威廉•麥剋尼爾畢生追求博大寬宏的視野,努力揭示人類在世界曆史中的命運,不斷地通過世界曆史寫作帶給我們理解曆史與世界的新觀念、新框架。他學識淵博,洞見精闢,敘事優美流暢,不僅受到曆史學傢的贊譽,也普通大眾讀者的喜愛。

隨著近年來全球史視野下的世界曆史研究不斷升溫,威廉•麥剋尼爾已成為當今西方世界聲譽日隆、影響深遠的曆史學傢。

其他主要作品有《世界史》(A World History)、《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競逐富強》(The Pursuit of Power)、《人類之網》(The Human Web,與其子約翰•麥剋尼爾閤著)、《追尋真理》(The Pursuit of Truth)等。
"


"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努力中,《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堪為翹楚。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威廉•麥剋尼爾長期執教於芝加哥大學,著有20餘部重要著作,其中包括探索人類五韆年各大文明曆史的《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
——2009年美國國傢人文勛章頒奬詞(2009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Award)

《西方的興起》一書是我所知道的各種敘述類型的世界史著作中的清晰透徹之作。我確信讀過此書的人,都將對鑄就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那個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進程,獲得一種更為深邃的洞察與認知。
——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享譽全球的史學大傢)

這不僅是一部學識和見地的著作,也是已齣版過的敘述和解釋整個人類史的著述中備受關注的一部,閱讀此書將是一種令人非常享受的體驗……它跨越瞭人類五韆年曆史,不隻是西方的曆史,它是世界的曆史。
——休•特雷弗羅珀(Hugh TrevorRoper,英國史學大傢、牛津大學欽定)

隻有極少數曆史學傢能像麥剋尼爾這樣20世紀的史學創新,並在眾多領域鑄就如此輝煌的成就……《西方的興起》是一部成功的世界通史。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曆史學傢、漢學傢)

威廉•麥剋尼爾這位傑齣的曆史學傢擁有一種特殊的天賦,他能夠將各大文明的發展模式、它們的嫁接移植、衝突鬥爭以及各自的貢獻地聯係在一起,整閤為一部全球的曆史。
——傑弗裏•布魯恩(Geoffrey Brunn,曆史學傢、紐約大學曆史學)

全球史是20世紀下半葉齣現於國際史壇的一種新的史學方法論,如今“在全球視野下”對傳統曆史課題進行再認識幾成流行的史學範式,而威廉•麥剋尼爾是公認的全球史觀代錶人物,《西方的興起》則是公認的全球史拓荒之作。
——劉新成(曆史學傢,曾任首都師範大長)

把文明演進的動因歸結為不同人群之間的交往互動,是《西方的興起》一書瞭不起的成就,因為包括“西方論”和“單純史觀”在內的許多頑固偏見,都會由此被消解於無形。
——高毅(北京大學曆史係)

在當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以全球視角審視整個人類的曆史。在我的諸多著作中,《西方的興起》是反映齣我的一種信念和主張,即所有人類社會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聯結的。我希望讀者覺得這部書值得一讀,希望它對你們探求整個人類曆史的努力有所助益。
——威廉•麥剋尼爾《緻中國讀者》
"


"第1章 曆史的發軔

人類曆史之初是一片混沌。雖然我們已經在世界很多地方發現瞭3 類似人骨的碎片,但它們未必能使我們瞭解更多有關人類起源的情況。比較解剖學傢和胚胎學傢們把智人作為動物的一個物種,同猿、猴和狒狒一起歸入靈長目;但有關人類進化的全部細節尚模糊不清。經過打製的石塊、陶器碎片和其他考古學遺物都是消失瞭的人類文化的證據,可惜這些證據都不充分。有經驗的考古學傢能通過對遺物的型製、組閤情況及其所處地層的比較研究推斷齣有關人類工具逐漸演進的大量情況,並且推斷齣另外一些我們今天所不知道的人類生活方式的某些特點。但是,從上述調查方式中的圖景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因此,專傢們的意見分歧和學說上的爭議是相當正常的,我們不必為此感到驚訝。
從舊大陸各地發現的各種頭骨和其他骨骼清楚地錶明,在更新世地質時代已經齣現瞭不止一種,而是若乾種人類生命形態。 [1]木器和石器的使用不限於現代人種,因為人們發現,中國的北京人已經毫無疑問地使用這類人工製品瞭,至於當時非洲和東南亞的其他猿人遺跡是否有人工製品,尚未完全確定。北京人在他們居住的洞口也留下瞭4 用火的痕跡,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同樣既會使用工具,也會用火。
在非洲發現充足的類人和人類化石說明這片大陸是人類誕生和發展的主要搖籃。今天位於非洲赤道雨林地帶東部和北部的大片弓形 熱帶草原為人類生活提供瞭極好的自然條件,我們早的人類祖先可能就是在那裏繁衍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巨獸齣沒之地,在茫茫草海中生長著密集粗壯的樹林,而且沒有冰凍之虞。大約在過去的 50萬年內,氣候一定有過劇烈的變化,可能當冰川覆蓋瞭歐洲部分地區之時,在非洲,也許還有阿拉伯和印度部分地區,可能存在著一個位置變幻不定的熱帶大草原。在這片陸地上,人類可以用植物充飢,並以動物性食物做補充,高大的樹木是人類夜間棲息和遇險時的避藏所,那裏的氣候也允許人類赤身裸體。人類的幼兒齣生時無法自立,生長發育又十分緩慢,這給成年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對於初齣現的人類來說,這樣的地方無疑是適閤居住的瞭。
當初,幼年的人類毫無自立能力,他們能夠生存下來,的確是一種極大的偶然。但這種不利條件瞭補償,並終促成人類獨具的優點,因為它不僅在生物學上,尤其在文化上為人類的進化打開瞭寬闊的大門。盡管人類祖先的牙齒和肌肉並無齣眾之處,但一旦時機適當,文化進化就變成一種手段,使人類得以從群獸中脫穎而齣,無可爭議地確立瞭他的突齣地位。根據條件許可,當然也是為環境所迫,人類教他們的孩子掌握各種生存技能。人類的嬰兒期和童年期比較長,使人類群體有可能終超齣他們開始時的那種動物水平。生存的技能是可以逐步積纍,並不斷完善的,到一定的時候,人類就能掌握動物、植物以及礦産資源,從而越來越成功地讓它們為人類服務。
* * *
文化進化一定是從現代人的祖先那裏開始的。幼年期的初步教育在許多高等動物中都可以觀察到,與人類祖先在親緣關係上為接近的那些動物,其生活方式都是社會性的,而且習慣於用嗓子發聲。可以設想,正是這些特徵為原始人群作為狩獵者而發展其高等技能提供瞭基礎。當男人們學會通過語言和使用工具越來越有效地協調他們的活動時,他們便能經常地獲得大量獵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象,甚至在他們本人飽餐之後也常會留些多餘的肉給女人和孩子吃,這就有可5 能在兩性間産生新的分工。男人可以不再頻繁地采集野果、根莖及其他食物(以前這些東西是他們的主要食品),而把精力集中在打獵上。相反,女人則像以前那樣繼續采集食物,她們可以從自我供養的艱苦生活中解脫齣來,抽齣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保護和養育她們的嬰兒。初生嬰兒毫無自立能力,長大成人的時間又很長,隻有生活在這種原始人類群體中,且主要食物由熟練的獵手提供,這些幼兒纔可能生存下來。
現代人的起源仍是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上未能解決的疑題之一。現代人的不同種族可能是人類各支祖先在舊大陸各個相互隔絕的地區平行地嚮著完全形成的人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但我們手頭一些十分零碎的證據也許同樣能有力地支持另外一種假說:智人是在某一個地區興起的,在嚮世界各地遷徙的過程中産生瞭種族的變異。
大約在三萬年以前,當後一次大冰川開始嚮北消退之時,智人齣現在歐洲。有理由認為,他們是從西亞分兩路而來,一條是地中海南岸,另一條是地中海北岸。 [6]這些新來者都是熟練的獵人,他們無疑是被鹿群、猛獁象、野馬和其他食草動物吸引到歐洲這塊沃土上來的,因為這些動物就棲息在凍土帶和冰川退卻後的南部稀疏森林地帶。尼安德特人在歐洲生活的時間比智人早,但隨著智人的推進,尼安德特人卻消失瞭。也許是新來者把他們趕盡殺絕瞭;也許是發生瞭其他變化,比如流行病,緻使尼安德特人遭到瞭毀滅。盡管在歐洲沒有發現具有混閤特徵6 的骨骼,但也不能據此推斷沒有發生過雜交。與之相對照,在美洲,智人齣現在一個過去從未有人到過的地方,但是他們到達的時間(公元前 10000—前 7000年 ?)以及批美洲移民的骨骼特徵至今仍不清楚。
在世界上那些冰川消退而且幾乎沒有引起劇烈的生態變化的地區,生産工具看起來也幾乎沒有什麼發展。確實,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發明創造事實上可能已經在歐亞大陸有人居住的北部邊緣大部分地區發揮作用,特彆是在偏西一帶。這裏氣候比較嚴酷,動植物群變化劇烈,迫使人類為生存而接受大自然的挑戰。因此,我們在歐洲找到的一些舊石器時代的傑齣遺物,或許不能說是偶然的發現。


舊石器時代的手斧
這塊被打製過的燧石,是在英國的泰晤士河岸發現的,也許有 50萬年的曆史瞭。它有 5.5英寸長,粗端很鈍,正適閤手握。從現代人的眼光看,這把手斧似乎既美觀又有實用價值。即使當時製造者的頭腦裏還沒有美的觀念,能把粗糙石頭打製成如此平穩而勻稱的工具,我們也為他所掌握的熟練技術而贊嘆。


智人看來從初次到達歐洲那時起就能自如地使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工具。用骨頭、象牙、鹿角製作的工具補充瞭此前尼安德特人所使用的燧石器(可能還有木器)。骨頭和鹿角能做成燧石所做不到的某些形狀,像針、魚叉頭這類有用的工具,就隻能利用那些比燧石柔軟而富有彈性的材料來做。製作骨質或角質工具的秘密是在製作特殊的削石器的過程中發現的。用工具來製造工具似乎首先是智人發明的,這是人類能成功地適應歐洲近北極地區自然條件的一個關鍵。
根據當代孑遺的這類狩獵民族推測,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可能生活在一種不超過 20~60人的小群體內。這樣的集體便於遷徙,一年中隻有部分時間迴到他們居住的洞穴或其他固定的避藏所。狩獵過程中的領導權很可能是以某個人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他以技術嫻熟、本領高強而贏得瞭。估計在分布得相當分散的獵人群體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或者至少是鄰近的群體之間劃定瞭獵場範圍。可能還存在著族外婚姻和集團間的禮儀性交往。毋庸置疑,當一個集團侵犯瞭另一個集團的領地時,有時也會發生爭鬥。有證據錶明,當時已經有瞭遠距離貿易,但往往很難斷定,某件物品究竟是從遠方通過交換帶進來的,還是在季節性遷移或其他形式的遷移過程中偶然拾到的。
在法國和西班牙的一些洞穴深處發現瞭一些粗糙的雕刻、奇怪的記號和齣色的動物壁畫,它為我們提供瞭舊石器時代人類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的幾乎是的證據。對這些遺跡的解釋還不是很肯定。宗教儀式可能就在黑暗的洞穴深處舉行,很可能人們把自己裝扮成動物的形象參加舞蹈儀式,其目的也許想使獵人與他們將要獵取的動物保持親密的關係—為瞭撫慰動物的靈魂,或是為瞭本族的人丁興旺。之所以利用洞穴舉行儀式,大概是因為他們把這些黑暗的洞穴看成是通嚮大地之母( Mother Earth)腹部的路,人和動物都從那裏來,又都要迴到那裏去。但這僅僅是推測而已。


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
這頭黑公牛是在法國中南部拉斯科剋斯( Lascaux)附近的一座洞穴內發現的多個類似的壁畫圖案之一,可能是馬格德林時期的獵人所作,他們曾在大約 16000年以前居住在這個地區。他們為什麼要跑到地底下去並將這些畫繪在黑暗的洞穴深處,至今尚不清楚。精細的觀察使他們那時就能捕捉住動物的某一特徵姿態,如在這個例子中,牛的角和耳朵在視覺上畫得並不正確,但這樣的細節卻賦予這些畫以非凡的動感和力感。用現代人的眼光看,這幅畫使人感覺到這頭野獸具有令人驚嘆的潛在力量,同時又感覺到一種隱隱的威脅。實際上,這種感覺在某種輕微程度上可能同把古代獵人與獵物聯結在一起的那種模糊意念相一緻,而這些洞穴壁畫的作者們在作畫時設法錶達的,也是這樣一種意念。


洞穴藝術中的動物形象如此突齣,可以使我們想象到舊石器時代獵人們的獵獲情況很不穩定。他們的生活依賴獵物,而獵物的生存又依賴於變化著的生態平衡。大約一萬年以前,覆蓋歐洲和北美錶麵 100萬年之久的冰川開始瞭後的退卻。開闊的凍土帶和長著白樺、雲杉的稀疏森林隨著冰川嚮北推移,而密集的落葉樹林開始進入西歐。原先的野生動物也隨之北移到靠近北極的棲息地,而在新的密林區則齣現瞭大批新動物,必須用不同的方法獵取。
因此,大約在公元前 8000年左右,西歐居民中開始流行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13]有證據錶明,這些新來者可能來自東方。究竟是入侵者同原先的居民混閤瞭,還是老居民隨著他們原先經常捕獵的動物北去或者東移,而留下瞭幾乎無人居住的空地,都不得而知。 [14]不管怎樣,新來者給歐洲舊石器時代的工具係列增添瞭一些新的重要類型:弓箭、漁網、獨木舟、小雪橇、滑雪闆以及馴養的狗 —估計是用來幫助打獵的。
整體而言,所謂中石器時代(約公元前 8000—前 4500年)的遺物還不如剛過去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那麼令人印象深刻。燧石器的特點是較小,岩畫(大多發現於西班牙)也不是特彆齣色、漂亮,但如果由此而以為歐洲的人類文化在倒退,那是錯誤的。盡管箭頭和魚鈎乍看10 起來沒有魚叉那樣引人注目,然而弓箭以及釣綫卻能更有效地捕獲食物。中石器時代的宗教生活幾乎沒留下什麼痕跡,但也不能據此推斷當時人們的宗教意識變得淡薄或者說他們已忘卻舊的宗教傳統。必須承認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在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從人類是食肉運動之首而且適應性強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成瞭動物王國的主宰;但是,盡管人有工具,有社會組織,以及他所特有的發展、傳播文化的能力,卻仍然隻能依賴於自然界本身的平衡。在人類上升為大地主人的過程中,緊接著邁齣的偉大一步,就是找到瞭某些改造自然環境的方法,從而使環境能適閤於人類的利益和需要。隨著栽培植物和馴養動物的開始,以及把自然森林改造成農田這種方法的發展,人類達到瞭一種新的生産水平。從此他就成瞭其周圍的動植物生命的創造者,而不再是單純的捕食者和采集者瞭。
這個進步揭開瞭人類曆史上嶄新的一頁。以狩獵、采集為生的生活方式自發地限製著人口數量,像早期人類和現代獅子這樣體形龐大的食肉動物,在大自然中必然是相對稀少的。因此,較多的人口隻有
組織成一定形式的人類共同體纔得以維持生存;由於人多,可以按專長進行社會分工,這樣就可擺脫過去單純依靠狩獵采集為生而受到的天然限製瞭。這也許是人類全部進化中基本的一環。毋庸置疑,整個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依賴於通過農業和動物馴養來擴大食物資源。然而,人類也確實為此付齣瞭代價,因為狩獵中所能體驗的那種強烈的樂趣、力量的恣意發揮以及人在本能上的滿足,現在卻被枯燥單調的田間耕作所代替。因此,人類一開始施展自己的力量,就暴露瞭其深刻的兩麵性:農耕擴大瞭人類對自然界的控製,擺脫瞭早先食物供應上的局限,但同時也就意味著人類陷入瞭無休止的耕耘、播種和季節性勞動的束縛之中。
然而考古發現並不能告訴我們很多關於人類生活這一重大轉變的情況。早期的原始人可能就已經開始無意識地影響著那些引起他們注意的特定植物種類的分布和形成。獵手們可能特彆注意那些可以從中提取染料、麻醉劑、興奮劑或毒藥的植物。也許,培育和繁殖植物的嘗試初就集中在上述一些種類,後來纔轉到正規農業生産。
植物的馴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在一朝一夕之內突然發生的。遺傳學上的組閤、復閤,人工栽培的植物同野生植物的雜交,以及人類有意無意的選擇,實際上就是空前地加快瞭某些植物種類朝著更有效地與人共生的方嚮發展的生物進化過程。在某些情況下,馴化植物可以使該植物的生存依賴於人的行為,比如玉米,就屬於這種情況;反之,人類的生存終究也同樣要依賴於榖物。看來農業的發明不止一次。哥倫布到達美洲前,那裏的莊稼從植物學的觀點看,與舊大陸的大不相同,這個事實已說服瞭研究這個問題的大多數學者承認,農業在美洲是獨立發展起來的。 [17]甚至在舊大陸,農業可能至少有兩個不同的發源地。主要證據是,直到近,歐亞大陸的農業還分為兩種明顯不同的類型,並形成基本的對比:一種是歐洲和中東的大田農業,實行播種繁殖,榖類植物是主要農作物。另一種是園圃式的農業,人們把植物母體的幼苗進行分株移植,這種方法在亞洲季風帶的許多地區和太平洋島嶼上很盛行,塊莖類作物在 這兒占有很大比重這種差彆非常明顯,原因可能是人們通過有意識的探尋,各自獨立地發現瞭提高農作物産量的可行途徑。但也可能隻是因為在不同氣候條件下人們巧妙地開發瞭各地不同的植物品種。
以榖類植物為的中東農業為早的文明社會奠定瞭基礎。考古學傢的細緻工作使我們知道自然條件的某些因素也造成瞭農業發展的可能性。根據放射性碳測定的時間推算,我們推測的中東農業大約開始於公元前 6500年,就是冰帽從歐洲大陸消失,地球上的氣候帶大體上被分割成現在這種狀態的時候。在西歐和中歐,這意味著密林開始齣現,人類相應地從舊石器時代轉入瞭中石器時代。再往南,乾燥的信風已經開始把原先人類居住的重要地區變成撒哈拉(Saharan)、阿拉伯( Arabian)、格德羅西亞( Gedrosian)和塔爾(Thar)沙漠。在上述兩類地區之間有個過渡地帶,這裏一年中隻有部分時間颳信風,而在鼕季,來自大西洋的氣鏇風暴會帶來賦予生機的雨水。這就是地中海氣候帶,中東的大部分地區就在其間。這裏的植被比不上北方雨水充足的地區那樣茂密,但在人類和馴養的畜群破壞這裏的自然景觀以前,這塊大平原上到處都有星星點點的樹林,其間生長綠草,春天茂盛,夏天因為乾燥而枯萎,鼕天降雨後又復滋萌生。與此相比照,在丘陵和山坡上,其迎風麵則是一年四季雨水豐沛,林木叢生。
這個區域多樣化的自然環境特彆適於人類生活。其北部的落葉林尚無現成的食物資源,有待中東的居民前去開發。八九韆年以前在安納托利亞( Anatolia)和紮格羅斯( Zagros)山脈之間的丘陵地帶可能到處長有結籽的野草,這些野草實際上就是現代榖物的前身,諸如至今仍在種植的小麥和大麥等。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想象,從遠古時代起,這些地區的婦女們就已經在種子成熟季節尋找小塊地的小麥和大麥,並且用手或藉助簡單的收割工具采集這些野生作物。這些婦女可能漸漸地發現瞭有助於這些作物生長的辦法,譬如,把競生的其他植物拔掉。也許在嚴格意義上的農業興起以前很久,人們為瞭加快 收割速度,早已發明瞭原始的鐮刀。
一旦野生榖物的采集者開始懂得,在收獲季節把一部分種子撒在地裏,第二年肯定會獲得更好的收成,從這時候起,一個重大的轉摺就到來瞭。也許這種思想與榖物有靈觀念相聯係,為瞭安撫榖物的靈魂,一個虔誠的收割者如果把部分寶貴的種子留在地裏,就會好報。第二個突破是發現種子應該撒在經過適當翻耕過的田裏,婦女們甚至可以把那些連草都不能自然生長的地方開發為良田。人們用掘棒挖地,用土把種子覆蓋起來以免被鳥類啄食。即使人們懂得這樣做未來定會帶來迴報,這些勞動經驗仍然傳播很慢,因為獵人群體很少能在一個地方停留足夠長的時間以從事擴展耕地的勞動。
然而,中東農業的發展與人類早期進化過程相比速度還算快的。農田的擴展大大增加瞭人類的食物來源,從而明顯瞭他們過去單純地依賴狩獵采集的狀況,不再受人口數量和密度的限製 —這種限製使得人類直到那時為止在自然平衡中仍然數量較少。我們無法確定這個偉大的起點的具體年代,確實,考古學也還未能對這一轉變提供完全令人滿意的證據。但是可以設想,一旦這種新的糧食生産方法充分顯示齣它的優越性,就會在中東的野生榖物采集者中廣泛傳播;還可以進一步設想,食物來源的擴大導緻瞭人口增長速度的相對加快。這種早期的農業也許不會早於公元前 6500年太多。村莊是為瞭適應人們更長期的定居需要而齣現的,這時候土地需要耕作,莊稼需要防止動物踐踏。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公元前 6250年(200年)以前的村莊遺址,而在此後的幾個階段中,其數量不斷增加。
中東的農業初一定是小規模的,而且是婦女的工作,打獵仍然是男人們的任務。但在農業奠定初期,婦女們就粗暴地破壞瞭微妙的生態平衡。此時獵人的人數開始過剩,農田周圍可獵的野獸必然會很快趨於滅絕。 [23]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産逐漸取代以狩獵為的群體生活。弓箭對男人來說已基本失去瞭作用,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從事農業勞動,如修築籬笆防止動物進入農田,在緊張的收獲季節 幫助收割莊稼,以免果實過熟後散落到地上無法收集。後,當一年的食物逐漸地主要取決於農田麵積的大小時,某些群體中的男人也許不得不拿起鏟子或鋤頭,悻悻然地同女人們一起從事田間勞動。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男人可以馴養一些他們經常能捕捉到的野獸。當時獵物越來越少,明智的獵手懂得必須保護他們未來的狩獵對象,不讓競爭對手獵走,同時保存一部分獵獲的動物供以後食用,這樣做對於他們來說是閤乎邏輯的。但當時飼養牲畜還沒有做到綜閤開發,即牲畜的奶、皮毛,甚至血等均未被利用。
無人能瞭解在農業和畜牧業發展以前,狩獵—采集式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或通過哪些步驟而逐漸消失的。也許,初正式馴養動物是想藉以引誘他們獵區內的野獸,隨著野生動物數量減少,人們纔逐漸發現這些動物的其他用處。毫無疑問,這些創造者並沒有預料到馴養野獸會改變他們由來已久的習慣。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觀原因幾乎難以猜測,因為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整個關係浸透在奇妙而不可思議的觀念之中。把捕獲的野獸殺瞭祭神是某些狩獵民族宗教活動的內容之一。他們希望通過定期的、豐富的祭品來祈求神靈保佑他們打獵成功,而保護和飼養牲畜以備將來宰殺似乎是彌補日益短缺的野生動物來源的辦法。
能肯定的一點是,中東的居民在其農業發展初期就成功地馴養瞭山羊、綿羊、豬和牛,從而維持甚至可能擴大瞭肉類和其他畜産品的供應。可以設想,甚至在農業引起的人口增長超過單純依靠狩獵、采集所能維持的那種水平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馴養動物,但即便如此,在獵手們發現他們日常的捕獵收獲越來越少之前,飼養傢禽和傢畜一直沒有占據重要位置。如果狩獵可以繼續提供與通常數量一樣的肉食,那麼何必要放棄這種世世代代傳授下來,並且被堅定的宗教和道德價值觀視為神聖的謀生方式呢?
中東齣現的上述情況說明,一旦農業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新的耕作集團所需物資裝備的範圍就會迅速擴大。分層考古發現的新式裝備反映瞭當時明顯的突變,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曆史遺物的空缺,但新的日常生活必定需要新的工具和方法,人類對這種新的需求反應較快。不難想象,從狩獵嚮農業和畜牧業的巨大轉變定會把人類的創造力從舊習慣的束縛中解放齣來。創新遇到的普通阻力會暫時減少,直到一係列輝煌的發明創造和對舊方法的改進能夠滿足新生活的需要並為之打下基礎之後,纔又一次形成瞭一個穩定的習慣模式:即新石器時代的村落社會。
考古學使我們能瞭解一些這種社會轉變中技術和材料方麵的情況。農耕和畜牧業是與釀酒、紡織、陶器以及磨光石器的製作聯係在一起的。某些前陶器時期的遺址中已經發現有農業的痕跡,毫無疑問,在中東的原始農業社會發明和采用一整套完善的、被考古學傢們稱為“新石器時代”的工具之前,一定已經曆瞭數百年時間。
一旦人類群體開始依靠榖類食物為生,其成員會自然而然地紮根在他們所生活的地點,而改變狩獵經濟時代那種遊徙不定的情況。在作物生長季節,群體中至少有一部分成員必須看護農田以防動物啃食。即使在其餘時間,由於搬運收獲的糧食任務較重,再加上原來的農田需要整修,還要開墾新地,就使得該群體中的婦女幾乎一年四季都得留守在固定的地點。
由於定居生活的形成,人們有可能積纍起一些龐大、沉重、易碎的傢庭用品。例如,泥罐就比較適用,代替瞭過去用動物毛皮、葫蘆殼、柳條製成的既輕又不易破碎的容器。初在式樣上與原先的東西差彆很小。很多早期的陶器似乎是用黏土從籃子和葫蘆上脫胎製成的,可以想象人們設法在原來的容器外麵塗上一層防火防水的黏土,以便燒煮讓人感到新奇的麥粥,於是就齣現瞭批陶器。烤肉畢竟可用木簽,但煮榖類食物則需要一種既不怕火又不漏水的容器,一句話,就是需要一口鍋。
迄今所知早的布的痕跡齣自新石器時代遺址。這並不能證明以前人們不知有布,因為織布也像製罐一樣,以舊石器時代的編籃技術 為先例。但是,即使當時的人熟悉編織技術,由於可供使用的縴維太少,也不能大量織布。直到開始種植亞麻,飼養的動物也可以提供毛發之後,這個問題纔解決。農業和馴養動物擴大瞭縴維的供應,從此,織布對人類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起瞭重要作用。
磨光的石器,尤其是石斧,是每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標誌。燧石片經加工琢削可鋒利的刃,很適於製作獵人所需要的箭頭、小刀和颳刀,但這種燧石易碎,如用來剝樹皮、砍樹枝或伐倒樹木,就很容易損壞。閤用的斧頭隻能用較堅韌的石頭來做,而這種石頭用傳統敲擊的辦法不能變成所需的形狀。直到人類又發現瞭更硬的石頭媒介物並采用粗切和磨光的辦法後,這個難題纔基本解決(這種方法早先長期用於骨和角的加工成形)。因此,磨光的石斧和其他工具就成瞭農業居住地的特徵。磨光的石斧與先前的燧石工具之間差異明顯,使考古學傢早在弄清工具製作技術與社會變化後的需要之間的關係之前很久,就把這些遺物命名為“新石器 ”。
初的農耕者並不是完全定居不動的,因為土地反復種過幾年後就失去瞭肥力,為瞭保持收獲量,人們就不得不一次次地拋棄舊地而開闢新地。適閤於原始農業的土地是那些密林叢生的地方,在大樹16 覆蓋之下,地麵植物難以生長。在這樣的地區,一旦人們把樹皮剝光使樹木枯死,土壤暴露在陽光下,就容易用棍、鏟或鋤在樹樁周圍挖掘。這種土地在種植一兩季後,人們再把乾枯的樹枝和樹乾燒成灰撒在地裏,肥力又可恢復。相反,天然的草地頑固地阻撓著木棒的挖掘,而且不可能防止原有的雜草從糧食作物中長齣並擠掉糧食作物。因此,中東早的農民像 18世紀美洲的開拓者一樣,喜歡開墾林地,初是沿著山坡或山腳開墾。在這些地方,樹木能自然生長。也許,古代中東“成熟的 ”新石器時代的村民就是從事這種“刀耕火種 ”式的農業,過著半遷移式的生活。事實上,在熱帶雨林區和靠近我們農業世界邊緣的亞北極白樺林和雲杉林地區的原始農民至今依然如此。
"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