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精装版 王小波杂文精选集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的精神家园 精装版 王小波杂文精选集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小波
  • 杂文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 思想
  • 人生
  • 哲学
  • 独立思考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妙绝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ISBN:9787530217467
商品编码:28233271919
丛书名: 我的精神家园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我的精神家园 
作 者:  王小波 
定价:  39.00
ISBN号:  9787530217467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开本:  32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7-10-1
印刷日期:  2017-10-1
编辑推荐

王小波杂文代表作!在平民的视角,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自由理性、特立独行、黑色幽默,二十年来王小波的文字像一面猎猎旌旗感召着一代代年轻人,王小波是书店里永不消失的风景!

王小波全部作品的授权!李银河亲自校勘全稿,并作序追忆对王小波的思念之情。

内容介绍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一部杂文集。话题大多涉及他对生活方式、电影等媒体的看法以及国外见闻的思考。

他从身边小事入手,以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电光石火般让人幡然惊醒。

我们在他的精神家园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领悟着他思考的姿态、深切的人文关怀、平实豁达而宽容的理性精神。

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作者介绍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6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有无数青年自愿充当其“门下走狗”。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代表作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其中《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分别获第十三届、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编剧奖。

目录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2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3

有关天圆地方4

我的精神家园5

优越感种种6

诚实与浮嚣7

极端体验8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9

文明与反讽11

卖唱的人们12

北京风情13

环境问题14

有关贫穷15

驴和人的新寓言16

愚人节有感17

皇帝做习题18

百姓·洋人·官19

虚伪与毫不利己20

奸近杀21

写给新的一年(一九九六年)22

写给新的一年(一九九七年)23

工作与人生24

卡拉OK和驴鸣镇25

从Internet说起26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27

电影·韭菜·旧报纸28

商业片与艺术片30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31

电脑特技与异化32

旧片重温33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34

欣赏经典35

好人电影36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37

有关爱情片38

承认的勇气39

明星与癫狂40

另一种文化42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43

电视与电脑病毒44

域外杂谈·衣45

域外杂谈·食46

域外杂谈·住47

域外杂谈·行49

域外杂谈·盗贼50

域外杂谈·农场52

域外杂谈·中国餐馆53

文化的园地56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8

打工经历59

门前空地60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61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有关贫穷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很有点意思。他的意思是说,穷人不单是缺钱。你给他钱他也富不起来,他的主要问题是陷到一种穷活法里去了。这话穷人肯定不爱听——我们穷就够倒霉的了,还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不是拿穷人寻开心又是什么。我本人过够了苦日子,到现在也不富裕,按说该有一个穷人的立场,但我总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贫穷的确是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还有很大的感召力。

我现在住在一楼,窗外平房住了一位退休的大师傅,所以有机会对一种生活方式作一番抵近的观察:这位老先生七十多岁了,是农村出来的,年轻时肯定受过穷,老了以后,这种生活又在他身上复苏了。每天早上五点,他准要起来把全大院的垃圾箱搜个遍,把所有的烂纸拣到他门前——也就是我的窗前。这地方变成了一片垃圾场,飞舞着大量的苍蝇。住在垃圾场里,可算是个标准穷光蛋,而且很不舒服。但这位师傅哪里都不想去,成天依恋着这堆垃圾,拨拉拨拉东,拨拉拨拉西,看样子还真舍不得把这些破烂卖出去。我的屋里气味很坏,但还不全是因为这些垃圾。老师傅还在门前种了些韭菜,把全家人的尿攒起来,经过发酵浇在地里。每回他浇过了韭菜,我就要害结膜炎。二十年前我在农村,有一回走在大路上,前面翻了一辆运氨水的车,熏得我头发都立了起来——从那以后我再没闻到过这么浓烈的臊味。这位老先生拣了一大堆废纸板,不停地往纸板里浇水——纸板吸了水会压秤。但据我所见,这些纸板有一部分很快就变成了霉菌,……我倒希望它长点蘑菇,蘑菇的气味好闻些,但它就是不长。我觉得这位师傅没穷到非拣垃圾不可的地步,劝他别拣了,但他就是不听。现在我也不劝了。不但如此,我见了垃圾堆就要多看上一眼——以前我没这种毛病。

我知道旧社会穷人吃糠咽菜,现在这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没人喜欢挨饿受冻——谁能说饥饿是生活方式呢。但这只是贫穷的一面,另一面则是,贫穷的生活也有丰富的细节,令人神往。就拿我这位邻居来说,这些细节是我们院里的五六十座垃圾箱。他去访问之前,垃圾都在箱里,去过之后,就全到了外面,别人对此很是讨厌,常有人来门前说他,他答之以暧昧的傻笑。另外,他搜集的纸板不全是从垃圾里拣来的。有些是别人放在楼道里的纸箱,人家还要呢,也被他弄了来。物主追到我们这里来说他,他也傻笑上一通。其实他有钱,但他喜欢拣烂纸,因为这种生活比呆着丰富多彩——罗素先生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也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回收废旧物资是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但这么扒拉着拣恐怕是不对的。拣回来还要往里加水,这肯定是种欺诈行为。我很看不惯,决心要想出一种方法,揭穿这种欺骗。我原是学理科的,马上就想出了一种:用两根金属探针往废纸

里一插,用一个摇表测废纸的电阻。如果掺了水,电阻必然要降低,然后就被测了出来。我就这么告诉邻居。他告诉我说,有人这么测来着。但他不怕,搀不了水,就往里面夹砖头。摇表测不出砖头来,就得用X光机。废品收购站总不能有医院放射科的设备吧……

我插队时,队里有位四川同学,外号叫波美,但你敢叫他波美他就和你玩命。他父亲有一项光荣的职业:管理大粪场。每天早上,有些收马桶的人把大粪从城里各处运来,送到他那里,他以一毛钱一担的价格收购,再卖给菜农。这些收马桶的人总往粪里掺水——这位大叔憎恶这种行径,像我一样,想出了检验的办法,用波美比重计测大粪的比重。你可能没见过这种仪器:它是一根玻璃浮子,下端盛有铅粒,外面有刻度,放进被测液体,刻度所示为比重。我想他老人家一定做过不少试验,把比重计放进各种各样的屎,才测出了标准大粪的比重。但是这一招一点都不管用:人家先往粪里掺水,再往粪里掺土,掺假的大粪比重一点都不低了。结果是他老人家贻人以笑柄,还连累了这位四川同学。大概你也猜出来了,波美就是波美比重计之简称,这外号暗示他成天泡在大粪里,也难怪他听了要急。话虽如此说,波美和他的外号曾给插友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如果说贫穷是种生活方式,拣垃圾和挑大粪只是这种方式的契机。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有人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好的,都必须尊重。就我们谈的这个例子来说,我觉得这解释不对。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

所以,我觉得总要想出些办法,别和垃圾、大粪直接打交道才对。

...............


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精选集(精装版)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的灵魂深处,究竟藏着怎样的风景? 这是一套凝练了王小波生命之光与思想锋芒的精装杂文集,它并非仅仅收录文字,更是邀请读者走进一个独立、自由、充满智慧的精神世界。翻开它,你将遇见一位拒绝被轻易定义、不甘平庸的灵魂,他的思考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关于何为真实、何为自由、何为幸福的迷茫与渴望。 关于“精神家园”的深度探索 “精神家园”这个词,在王小波的笔下,不再是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具象可感的生命体验。他以其独特的幽默和犀利的洞察,解剖着现代社会的种种病症,揭示着人们在物质洪流中可能迷失的自我。他关心个体在庞大体制与社会规范下的生存状态,呼唤着一种回归内心、重塑精神独立性的可能。 书中,王小波并不避讳对人性弱点的审视,但他笔下的批判,绝非为了宣泄情绪,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关怀。他深刻理解人类的孤独与渺小,也洞悉权力对人性的侵蚀。在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里,隐藏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独立思考的无比珍视。他以一种近乎戏谑的姿态,拆解那些虚伪的道德说教,直指那些禁锢人心的枷锁。他会以孩童般纯真的视角,审视成人世界的荒谬;也会以智者般的洞察,洞穿历史的迷雾。 阅读这套杂文,如同与一位饱学之士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他会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议题变得浅显易懂;他会用充满个性的语言,激荡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你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自由气息,一种对既定思维模式的挑战。他鼓励我们,不要轻易接受世界的既定规则,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对个体自由的极致捍卫 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是王小波杂文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命题。他将个体尊严的价值置于一切之上,批判着那些试图将人工具化、模式化的社会现象。他反对盲从,反对随波逐流,反对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人或某种外在权威去定义。 他会用辛辣的笔调,描绘那些“行货”般的存在——那些为了迎合他人、迎合社会而丢弃自我的人,那些活在他人期待里的可怜虫。他的笔触,有时如同解剖刀,精准地切割出社会机器运转中那些不人道的齿轮;有时又如同春风,温柔地唤醒沉睡在灵魂深处的那份骄傲与坚持。 他所倡导的“主宰”,并非是绝对的权力与控制,而是一种内在的自主与自觉。是能够辨别是非,能够坚持真我,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精神状态。他笔下的“自由”,不是放纵的混乱,而是建立在理性与责任基础上的独立意志。他鼓励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敢于走自己的路,即使这条路布满荆棘,即使这条路不被世人理解。 这套杂文,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教科书,一本关于如何在后现代社会找回主体性的指南。它引导我们审视自己是否在不自觉中,成为了他人手中的“行货”,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权。它激励我们,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要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精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生命姿态的象征与精神的徽章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个形象,早已成为王小波思想的鲜明符号。它象征着一种拒绝同质化、拒绝被驯化的生命姿态,一种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王小波用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意象,传达了他对自由精神的崇尚,对个性解放的呼唤。 在这套杂文中,你会发现,那些“特立独行的猪”们,并非是反社会、反人类的异类,他们只是不愿意被轻易定义,不愿意被简单归类。他们保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平庸和刻板的嘲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丈量着这个世界的边界,挑战着那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王小波热爱并赞美这些“特立独行”的灵魂。他认为,正是这些不愿随波逐流的个体,才构成了社会的多样性与活力。他们如同荒原上的一抹亮色,如同寂静中的一声惊雷,他们的存在,让世界不至于变得单调乏味,让思想不至于被僵化禁锢。 阅读这套精装杂文,你不仅会读到王小波的思想,更会感受到他身上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力量。他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审视着这个世界,但他又以一种参与者的热情,表达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也充满了生命的热度。 精装版本的珍贵呈现 这套“我的精神家园”精装版,是对王小波思想的一次郑重致敬。精美的装帧,不仅是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更是对书中蕴含的珍贵思想的一种珍藏。它邀请读者,在安静的书房里,沉浸在这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所构建的精神世界。 书中收录的杂文,跨越了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却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有思想的人。王小波的文字,既有孩童般的纯真与幽默,又有哲人的深刻与睿智。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探讨着最深刻的命题。他时而像一位辛辣的社会评论家,剖析时代的弊病;时而又像一位温柔的智者,抚慰人心的孤独。 如果你渴望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如果你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思考模式,渴望独立的判断力;如果你想要重拾对生活的热情与勇气,那么,这套“我的精神家园”精装版,将是你不容错过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窗户。它将陪伴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做自己生活真正的主宰,活出那只属于你的“特立独行的猪”。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就像是我在精神世界里遇到的一场奇遇。王小波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俘获人心。他不是那种卖弄学问的作家,他的文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朴实却又充满力量。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他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贯穿于整本书的始终。他所倡导的“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它像一种提醒,又像一种鼓励,让我时刻警惕自己不要沦为他人的附属品,要去独立思考,去自由选择。书中的每一篇杂文,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到作者独特的思想世界。他用他特有的方式,解构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挑战着那些不合理的规则。我常常觉得,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看到更清晰的自我。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的佳作。

评分

第四段评价 当我翻开《我的精神家园》时,我并没有预设自己会从中获得多少“知识”,我只是单纯地想感受一下王小波的文字。结果,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他用一种近乎戏谑的笔调,讲述着深刻的道理,让人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对“荒诞”的坦然接受,以及在荒诞中寻找意义的能力。他并没有回避生活的无奈,但他也没有因此而变得消极。相反,他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拥抱这个复杂的世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杂文集,不如说是一份精神的地图,指引着我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个意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象征着一种不被同化,坚持自我的精神,这恰恰是我一直以来所向往的。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和一位睿智的老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点拨你,启发你,让你看到事情更深层的含义。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王小波的文字,总是能直击人心,让人在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对自己产生深刻的审视。《我的精神家园》汇集了他大量的杂文,每一篇都像是思想的精华,饱含着他对生活、对社会的独到见解。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像一个朋友,用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与你分享他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人随波逐流,失去了独立的判断能力,而王小波则像一盏明灯,提醒我们“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这句话,我反复品味,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鼓励我们去打破束缚,去寻找真正的自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却又能深刻地揭示问题本质,这种笔力,实属难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了,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审视生活,去追求精神上的独立。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我的精神家园》真是让我一读就停不下来。王小波的文字,怎么说呢,就像是清晨的薄雾,带着点朦胧,又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他写起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却总能挖掘出背后深刻的哲学意味。读他的杂文,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博学又有趣的灵魂在交谈,时而因为他辛辣的讽刺而忍俊不禁,时而又因为他对生命、自由的思考而陷入沉思。他笔下的“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这句话简直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模糊的渴望。我们常常被社会的规则、他人的期待所裹挟,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别人定义下的“商品”,而王小波,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撕开了这层伪装,赤裸裸地展现了我们作为个体,应该拥有怎样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拷问,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让我更加坚定地想要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家园”。书中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味,即使是对一些严肃的话题,他也处理得轻松自如,不枯燥,不说教,而是用一种分享的姿态,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

评分

第二段评价 不得不说,王小波的杂文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一旦触碰,便会深深着迷。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下去,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我的精神家园》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而里面的内容更是将这种“精神家园”的构建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谈论文学,谈论历史,谈论人性,无一不带着他鲜明的个人印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待世界的那种孩童般的真诚和成人般的洞察力,二者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文字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但却总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在荒谬中看到合理。就像他笔下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即使身处不被理解的环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姿态,这种勇气和坚持,正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我常常觉得,他的杂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一次又一次地点燃我内心深处的思考。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仿佛随着他的笔触,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