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法书要录(繁体竖排、精装)
定价:75.00元
作者:(唐) 张彦h撰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34032769
字数:164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法书要录》十卷,唐张彦远撰。是书为我国部书法学论着总集,集录东汉至唐元和年间书法理论文章及法书三十余篇,均照录原文,另有未见原文者存其目,或疑无关书法者亦存目不录。《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采摭繁富,汉以来佚文绪论,多赖以存。《自序》谓好事者得此书及《历代名画记》,书画之事毕矣,殆非夸饰也。余绍宋穴书画书录解题》以为是书采辑至为精审,《四库提要》具言之。其后宋朱长文辑《墨池编》,陈思辑《书苑菁华》,矜多务博,所录唐以前论书之文颇多伪托之作,俱未见于是书,或彦远已灼知其伪矣。今天此书仍为书法艺术和书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并对古典文学和文字学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此次整理以穴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参考其他诸刻本及相关文献,并吸取范祥雍校本的部分校勘成果。
目录
点校说明
序
原书目录
法书要录卷一
后汉赵一非草书
晋王右军自论书
晋卫夫人笔阵图
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传授笔法人名
南齐王特进答齐太祖论书启
南齐王僧虔论书
宋王倍文字志目三卷
梁萧子云启
法书要录卷二
梁中书侍郎虞稣论书表
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陶隐居与梁武帝论书启
梁武帝答书
陶隐居又启
梁武帝又答书
陶隐居又启
梁武帝又答书
陶隐居又启
梁武帝又答书
陶隐居又启
梁庾元威论书
梁庾肩吾书品论
袁昂古今书评
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
后魏江式论书表
法书要录卷三
唐虞世南书旨述
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唐李嗣真书品后
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
唐徐浩论书
唐徐浩古迹记
唐何延之兰亭记
唐褚河南拓本乐毅记
唐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
唐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赞
唐高平公萧斋记
法书要录卷四
法书要录卷五
法书要录卷六
法书要录卷七
法书要录卷八
法书要录卷九
法书要录卷十
附录
历代著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精装本的制作,从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这套丛刊的定位——将其视为典藏而非普通读物。厚实的纸张,扎实的装订,使得这本书可以经受住高频率的翻阅和长久的保存。艺术文献,尤其是涉及法帖、碑刻的记载,往往需要反复比对和参照,这就要求书本的耐用性必须足够高。轻轻合上手,那份沉甸甸的分量,给予人一种踏实感:这本可以陪伴我度过漫长研究岁月的工具书。我希望它的内页印刷质量能与外封的质感相匹配,尤其是那些可能包含的拓片摹本或法帖图录,其墨色和线条的还原度至关重要。毕竟,对于研究书法艺术的读者来说,一幅失真的图像,其误导性可能远超文字的错误。
评分繁体字和竖排的组合,对于习惯了简体横排的当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正是这种“不便”,筛选出了真正愿意沉下心来研究古典文献的读者群体。初次翻阅时,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手指需要习惯性地去寻找下一页的起始位置,眼睛也需要重新训练适应传统书写方向的韵律感。然而,一旦适应,那种流畅感和古朴感是横排文字无法比拟的。这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的转变,更像是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每一笔撇捺,都带着那个时代的风骨和气韵。我更看重的是,出版者在进行排版时,是否对繁体字的异体字处理得当,是否在重要术语或人名处做了必要的注释,以帮助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语,这才是衡量一套优秀古籍再版的关键所在。
评分从作者“张彦h”的名字(虽然此处可能需要补全,但我们暂且聚焦于传统史料的性质)以及书名《法书要录》的指向来看,这本书的内容无疑承载着中国书法史上至关重要的信息。它很可能汇集了历代对书法理论、碑帖考证或书家轶事的关键论述。这种“要录”性质的汇编,意味着它是一个信息的高度浓缩体,是后续研究的基石。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记载中,提炼出核心观点,为我们勾勒出某一时期或某一书风的脉络。这样的文献,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审美情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指南针。它提供的不是当代人主观的评价,而是历史留下的原始材料,其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其散发出的那种浓郁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名头,本身就意味着在艺术类文献出版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虽然我手头上的这本重点在于“法书要录”,但仅仅是这套“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的宏大命名,就勾勒出一个庞大的文化图景。它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孤立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的艺术文献宝库。这种丛刊式的整理和出版,极大地便利了我们这些对中国艺术史有系统研究兴趣的爱好者。它不像单行本那样碎片化,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和参照系。我期待着翻阅其中的内容,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关于笔法、章法乃至书家心性的珍贵记录,相信在如此严谨的框架下,每一条文献都会经过严格的考证和校对,确保其可靠性。
评分这本装帧典雅的古籍,光是捧在手里的触感就让人心生敬意。封面设计沉稳大气,那种传统的织物纹理,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尤其欣赏的是,它采用了竖排的排版方式,这对于研习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回归本真的体验。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屏幕和横向文字的时代,重新去感受自上而下、由右及左的阅读节奏,本身就是一种对古人书写习惯的致敬和学习。虽然我尚未深入到具体的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制作水准,便足以判断出版方在呈现传统经典上的用心。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宣言,它不是快餐式的消费品,而是值得细细品味、世代传承的珍藏。这种对细节的坚持,让人对内部的文字内容也抱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它能配得上这精美的外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