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陆德明 撰 9787532568499

经典释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陆德明 撰 97875325684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陆德明 撰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古籍
  • 注疏
  • 陆德明
  • 经典释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代
  • 版本
  • 文献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图文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8499
商品编码:272248109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释文

定价:280.00元

作者:(唐)陆德明 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325684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陆德明编著的《经典释文》三十卷,首列《叙录》,综述经学传授源流,继释《周易》、《古文尚书》、《 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谷梁》、《孝经》、《论语》、《》、《庄子》、《尔雅》各经。所采汉魏六朝音切有230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以证诸经各本的异同,集汉魏以下校勘学的大成。后世考诸经古义,除注疏外,都赖此书以传。《经典释文(上下)》据宋刻宋元遞修本影印。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经典释文》卷帙浩繁,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学注疏著作。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先秦两汉经典文本的梳理与阐释上,通过精炼的文字,揭示了古籍中晦涩难懂之处,使得后人得以窥探先贤思想的堂奥。 本书的编纂者陆德明,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精通音韵训诂,对于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继承了汉代以来严谨的学术传统,潜心钻研,将前人零散的注疏加以系统整理,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最终成书《经典释文》。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现有文献的汇集,更是陆德明在文献学、音韵学、文字学等多方面学养的集中体现。 《经典释文》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在于其对音义的重视。在古代,文字的读音与意义紧密相连,准确的读音是理解古籍内容的关键。陆德明在此书中,旁征博引,搜集了大量的音读材料,对于《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左传》、《论语》、《尔雅》等经典文本中的字词,都力求给出最准确的注音。这些音注,不仅为当时的学人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也为后世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其所包含的丰富文献信息。陆德明在撰写《经典释文》时,广泛搜集了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释文、音读、校勘等资料,其中不乏一些已经失传的著作。可以说,《经典释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些失传典籍的“存真库”,为我们了解汉代及以前的学术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研读《经典释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派在解释经典时存在的差异,以及当时学术争鸣的生动场面。 《经典释文》的注释方式也颇具特色。它往往以简洁的文字,直接点明字词的意义、读音,或是引述其他学者的观点加以佐证。这种“释音兼训”的写法,既注重了文字的表层读音,也深入了字词的内在含义,使得理解更加全面。同时,陆德明在注释中,也常常会纠正前人的谬误,展现出其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在《诗经》的注释方面,《经典释文》尤为精细。陆德明对于《诗经》三百零五篇的每一篇、每一章、甚至每一个字,都进行了详细的音读和训释。他参考了毛诗、传、注、解以及其他一些学派的音义,力求给出最为准确的解读。例如,对于一些音读存在争议的字,他会详细说明其读音的依据,或者引述不同学者的意见,供读者自行辨析。这种详尽的考证,使得《经典释文》成为研究《诗经》的重要参考书。 在《尚书》的注释中,《经典释文》也展现了其学术价值。陆德明对《尚书》的篇目、章句,以及其中的生僻字词,都做了细致的疏解。尤其是在解释一些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时,他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献语境,给出贴切的阐释。 《周礼》、《仪礼》等礼学典籍,内容繁复,条目众多,《经典释文》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这些典籍的门槛。陆德明对于这些礼仪制度的名称、操作程序、相关器物等,都进行了清晰的说明,使得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组织和礼仪文化。 《左传》作为史学典籍,《经典释文》对其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地理名称等,都进行了考订和解释。陆德明在注释中,常常会引用其他史书的记载加以旁证,或者辨析《左传》文本中可能存在的疑点。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经典释文》对其重要的概念、对话、以及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陆德明在注释中,力求还原孔子及其弟子在特定语境下的真实意图,对于理解儒家学说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尔雅》作为一部训诂学的重要著作,《经典释文》对其解释的词语,也进行了详细的音读和训释。这对于理解《尔雅》所收录的古代词汇,及其词义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经典释文》的学术地位,历来为学界所推崇。历代学者在研习经典时,都离不开对其的参考。它不仅在经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个领域,也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整理出版,使得这部重要的古籍得以以更加精良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次整理,想必在校勘、标点、注释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工作,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其学术原貌,并使其更便于今人阅读。 总而言之,《经典释文》是一部集音、训、校、证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为我们解读和理解先秦两汉的经典文本,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通过对这部著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学者们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其价值,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不可估量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陆先生的学问,其广博之处令人叹为观止,他所引用的材料范围之大,远超想象,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重要的学术资源。这种对知识的全面整合能力,是现代学术研究中也难以企及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某些特定字音的反复比对和辨析,那种层层剥茧、务求精准的态度,让人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学者对“真”的执着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部记录了中古学术思想史的侧影,通过对文字的解读,我们窥见了当时士人观察世界、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视角,令人沉醉。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些担心,毕竟是唐代大师的著作,语言风格可能会过于晦涩,初次接触的读者可能会望而却步。但这次的这个版本,在释文的呈现上,做出了非常人性化的处理。虽然原著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编者似乎很巧妙地在保持原貌与方便现代读者理解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虽然我无法透露具体内容,但那些繁复的音注和难解的词汇,在排版上被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即便不具备深厚古文功底的爱好者,也能循着脉络逐渐啃下来。它不是那种只锁在象牙塔里的孤本,而是一本可以被更多人亲近、体会的桥梁之作,成功地架设了千年古音与今日我们之间的沟通鸿沟,这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经典释文》的印刷和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漂白纸,色泽温和,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装订非常扎实,可以看出是下过功夫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书脊会松脱。字体排版更是考究,疏密得当,注解和正文之间的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晰,尤其是那些引用的古籍文献,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注出来,使得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读者可以迅速定位到关键信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舒适度。这本书的整体设计,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典雅的气质,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古代经典的尊重与敬意。对于热爱传统文化,注重阅读体验的同好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物理形态,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敬畏。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对语言生命力的一种深刻证明,它记录了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演变的语音系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为古代的先贤们“发声”,试图还原他们阅读经典时的听觉感受。我欣赏的是其内在的结构逻辑——它是如何从最基础的单音入手,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音韵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对宏大经典的注释之中的。这种由微观到宏观,又由宏观回溯到微观的论证方式,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思辨能力和系统构建能力。可以说,它为后世所有的音韵学、文字学研究,都设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

作为一个多年研习古典文献的学人,我对陆德明的这部著作抱持着极高的期待。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学术性的严谨与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训诂汇编,更像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古汉语语音、文字演变脉络的宏大工程。书中的释义,往往能穿透字面,直达汉魏六朝时期的实际语境,对于理解当时士人如何“读”经典,如何把握音韵的微妙之处,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钥匙。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流传过程中音读、异体字频变的难点时,作者的考证功夫显得尤为扎实,引经据典,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有力。每一次深入研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本的权威性与流变性,具有极强的启发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