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参数
| 商品名称: | 孕期营养必备全书 | 作者: | 陈宝英孕产育儿研究中心/编著 |
| 市场价: | 32.80元 | 红太阳价: | (以实际格为准) |
| 出版社: |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 | 9787537552929 |
商品其它参数(以实物为准)
| 长: | 22.7cm | 宽: | 16..8cm | 厚: | 2.5cm |
| 重: | 500g | 纸张: | 胶版纸 | 注音: | 无注音 |
| 装帧: | 平装 | 开本: | 16开 | 语种: | 中文 |
| 版次: | 1 | 页数: | 315页/册 | 印刷时间: | 2012.10 |
| 印次 | 1 | 字数: | 出版时间: | 2012.10 |
孕期营养必备全书
这本书的“人情味”是其他很多工具书无法比拟的。作者在描述食谱时,常常会加入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提醒,这些小小的“八卦”和“叮咛”,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亲切。比如,在介绍如何制作红枣银耳羹时,作者特别提醒说:“如果肠胃比较敏感,银耳一定要提前泡够时间,否则容易胀气。”这种细到极致的关怀,让我觉得作者不是在写一本高高在上的指南,而是在分享自己真真切切的孕期体验。此外,它对于“外食族的应对策略”也有专门的讨论,提供了如何在餐馆点菜时做出最优选择的技巧,这对于很多需要经常在外就餐的职场孕妈来说,简直是太实用了。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死板地遵守食谱,而是如何灵活地将营养原则融入到真实、复杂的生活场景中去,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递。
评分坦白说,我刚开始挑选孕期书籍时,对市面上那些厚得像砖头的营养指南感到非常焦虑。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快速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书,而不是一本需要做学术研究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化繁为简”的能力。它把复杂的孕期饮食搭配原则,分解成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执行的“餐单模块”。例如,它会给出一周的午餐和晚餐建议,并且明确指出“周二是富含铁元素的重点补充日”,然后附上两到三个具体的菜谱,让你根本不需要自己费心去计算卡路里或者蛋白质的摄入量。这种“拎包入住”式的指导,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决策疲劳。更绝的是,它还考虑到了我们这些“懒人”的需求,很多食谱都注明了“30分钟快手菜”,这对于那些需要兼顾工作或日常家务的孕妈咪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阅读体验非常顺畅,几乎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读完后可以直接进入厨房实战。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物超所值”,特别是它附带的那个拉页,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个拉页并不是简单的食谱列表,它更像是一张“孕期营养地图”。我把它贴在了冰箱门上,非常直观。上面用色块清晰地标明了:哪些食物是“推荐大量摄入”(绿色),哪些是“适量摄入”(黄色),哪些是“需要警惕”(红色)。比如,它用图标清晰地标示出不同阶段的咖啡因安全摄入量,避免了妈妈们因为担心而过度“戒断”。这个图表的设计完全符合视觉化学习的习惯,我不需要翻回正文查找,只需一眼就能确认今晚的食材选择是否合规。这种即时反馈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我在厨房操作时的准确性和自信心。它把复杂的营养学知识,浓缩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导航工具”,让我感觉自己对孕期饮食的掌控力大大增强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死板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不同孕期阶段的营养需求时,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比如,它没有直接罗列一堆复杂的营养素名称,而是先从“这个阶段宝宝需要哪些能量来打地基?”这样的通俗问题入手,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对应的食材推荐。我记得有一次,我正为孕早期的恶心反应犯愁,翻开书本,它推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姜汁小馄饨”食谱,不仅做法描述得细致入微,连什么时候放姜、放多少姜都写得清清楚楚,关键是,吃了之后真的有效缓解了我的不适。这种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中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营养师在耳边细语,而不是冷冰冰的参考资料。作者的文笔很温柔,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即便是厨房新手也能轻松上手。它还贴心地加入了“厨房小窍门”板块,比如如何挑选新鲜的蔬菜,如何快速去除水果上的农药残留,这些细节之处见真章,体现了作者对孕期妈妈们的真正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它对于“坐月子”阶段的关注,这部分内容是很多同类书籍常常一笔带过,但对我来说却至关重要。它非常细致地划分了产后恢复的各个阶段,从恶露排净期到乳汁分泌高峰期,每个时期的饮食重点都有明确的侧重。我尤其欣赏它关于“催乳”食谱的平衡性处理,它既推荐了传统的下奶汤水,也平衡地加入了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补充,避免了传统月子餐可能导致的营养失衡问题。书里有一个专门章节叫“情绪与食补的关系”,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作者认为产后妈妈的情绪波动也需要营养来支持,推荐了一些有助于放松和改善睡眠的温和食谱,比如“睡前小米安神粥”。这种 holistic(整体性)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真正关心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的产后康复,而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恢复。文字间透露出的是一种对母性体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