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教的学术研究兴起于晚近的一百五十年,在这百余年的传统中,道教的文化形象逐渐被固化为迷信、愚民实践、缺乏宗教传统的神圣性及缺乏原创性等,这些刻板的印象严重低估了道教的文化价值。本书从观念史的视角入手,聚焦于神秘主义、身体、不死这三个核心概念,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及生活世界出发,诠释了道教在中国人的日常及信仰生活中的角色及其背后的理路。这种“同情理解”的研究视野有助于弥合历史与信仰之间的巨大鸿沟。
##非常好的谋篇
评分##我超级感兴趣的主题。每天早晚地铁上抱着读。就是哲学论文式的叙述方式,有点难啃。
评分##(竟然是第一个评的!好激动!)感觉重新上了一学期课。前人综述占了很大篇幅,但对道教研究进行观念史的澄清与坚持还是像第一次听老师课那样令人振奋。由此而生发的清晰的框架下并不是虚空无物,虽然未展开很多,但是逻辑严密,态度谦逊。存思和内景、身体作为展开的agent这两点实在是太迷人了。(立刻使用了人生第一次闭架借书
评分##今夜在与毕业论文材料对视的时候,突然被????师点化了,特来转发讲稿庆祝。说,谢谢????师!
评分##好喜欢????
评分##这本书我觉得比后面的尘居与耽玄要更接地气一点,观念史的方法论其实没有一以贯之,但重要的文献,主要的学者都回顾到了,也粗线条地勾勒了一下道教意味着什么,内景存思的那一章不错,整本书我觉得后半本比前半本要好一些。
评分##这本书我觉得比后面的尘居与耽玄要更接地气一点,观念史的方法论其实没有一以贯之,但重要的文献,主要的学者都回顾到了,也粗线条地勾勒了一下道教意味着什么,内景存思的那一章不错,整本书我觉得后半本比前半本要好一些。
评分##读了蛮长时间的一本书,综合而言评分大概四星半。本书重推演而轻例证,部分引证间跳跃颇大,对于理论概念等有着较为清晰的辨析,私以为以道教史、外丹、中国信仰体系等几章最为出彩。同时,本书对于海外汉学中的道教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推介作用。但可能因为自己学力的问题,本书文风对于我而言略微有些恼火,一些相对容易阐释的概念反而有复杂化、抽象化的嫌疑。总而言之,还是非常有益的一本书,甚至可以将其列入道教研究的必读书目之一。
评分##“对道教的学术研究兴起于晚近的一百五十年,在这百余年的传统中,道教的文化形象逐渐被固化为迷信、愚民实践、缺乏宗教传统的神圣性及缺乏原创性等,这些刻板的印象严重低估了道教的文化价值。本书从观念史的视角入手,聚焦于神秘主义、身体、不死这三个核心概念,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及生活世界出发,诠释了道教在中国人的日常及信仰生活中的角色及其背后的理路。这种“同情理解”的研究视野有助于弥合历史与信仰之间的巨大鸿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