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基本信息
| 書名: | 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 |
| 作者: | 曹林 | 開本: | |
| YJ: | 45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 =CY部 | 齣版時間 | 2015-12 |
| 書號: | 9787517704034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中國發展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曹林,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時事評論員,在GN數傢媒體開有時評專欄,多傢電颱電視颱特約評論員,北京大學客座講授新聞評論課程。多次獲中國新聞奬等GN知名新聞媒體大奬。作品以尖銳、理性、客觀和視角D到見長,代錶作為暢銷時評寫作參考書《時評十講》、時評著作《不與流行為伍》等。 精彩導讀 自 序
10年中青報評論生涯:拒絕被貼標簽
近來微信上盛傳一篇《中國100名意見LX名單大全及簡要評點》的文章,作者按自己的偏好列齣自己所認為的百名意見LX並作瞭點評,評價標準是:發錶文章的數量,對其名字和相關問題的網絡搜索結果的質與量,其意見對特定問題、製度或人群産生的影響力或推動力,在一個行業的影響力,外媒對他的評價和傳播頻率,其文章或意見的公允度和公信力,主流媒體對其采訪的次數和深度,平時在網上和其他媒體上的活躍度,公眾對他的認知度和信任度,等等。名單包括左、中、右和其他立場的輿論活躍人物。
本人榮幸忝列其中,對我的點評是:他恐怕是100人中Z年輕的,從學生時代開始寫政論和時評,及至JT,幾乎每篇文章都能掀起一個輿論熱潮,他一定是年輕人的偶像。——這個評價中多有溢美之詞,實不敢D。不過卻也說齣瞭一個事實:我在中青報發錶的評論常能引發業界、學界和輿論界的討論。我自認評論寫得並不好,但我對中國問題有著一定的評論敏感,評論所涉及的話題和觀點常能成為討論的熱點。比如《D新聞學院院長是需要資格的》《中國沒有鷹派,隻有咬自傢人的鳥派》《談論韓寒是一件危險的事》《中國應該如何深層“去 化”》《2013年度人物我選“中JW”》《反新聞規律的“貪官新聞”》等評論都成為公共話題。
有人喜歡我的錶達並認同我的觀點,給瞭我很多美譽;也有人很不認同我的觀點,正如我的微博和評論下的跟帖和留言評價不一一樣。我身上被貼瞭很多標簽,有人罵我“公知”,有人罵我“五毛”,有人說我是“漢奸”,有人攻擊我是“憤青”,還有“體製婊”“人格分裂”之類的罵名。網上還流傳著一個某些J端網友排的“漢奸榜”,我名列其中。常有人問我的立場是左還是右,擬或中左或中右,我是很反感這種站隊的,我不左不右拒絕站隊,隻依據事實說是非作判斷。有人說我是體製內媒體的評論員,難免會為體製辯護。我並不認為體製內外有一道難以逾越的牆,無論站在什麼位置,都得講理,而且這個理得是一個理,事實隻有一個,邏輯是共通的講理原則,並非體製內講這個理,而體製外是另外一套理。
所以我比較認同人民網“網絡達人”的介紹中對我的評價:在一些重大社會熱點事件和話題中“立於中流”,在錯綜復雜的輿論場中標立方嚮,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嚮,體現瞭一名體製內“意見LX”在網絡中的DTJ值。
時間過得真快,我在中青報已經寫瞭10年評論瞭,梳理這10年在海運倉2號的積纍,我覺得對我職業生涯Z寶貴的是積纍瞭講理耐心。
一、評論不是掄道德大棒
我到中青報寫的D一篇“上瞭頭條”引發很大輿論影響的評論,應該是那篇《我們看著日本,SJ看著我們》。評論所産生的輿論衝擊,讓我感受到瞭作為一傢大報評論員“意見LX”的影響力,同時也體驗到瞭評論涉日話題的危險,感受到瞭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真不敢D評論員。
2004年,中國舉辦瞭那年的亞洲杯足球賽。由於曆史的恩怨,中日交戰的比賽總彌漫著一股很不友好、充滿火藥味的氛圍。決賽是在中日對抗,網友的帖子一個比一個激烈:我無意煽動人們的反日情緒,我隻是無法忘記那段曆史;體育精神沒有國界,可人的感情是有國界的;我們球迷有錶達自己感情的權利;我要在決賽上多貼反日標語,多“噓”日本人——球迷的躁動通過網絡論壇迅速地傳播和膨脹。此次在重慶的比賽中中國球迷已有過很不友好的錶示,甚至外交部都介入錶態“中方期待著中日球迷能在8月7日FC文明地欣賞到一場精彩比賽”。
剛進入中青報沒幾天的我接受瞭一個寫作任務,引導中國球迷理性觀賽,不要在球場上發泄仇恨。中青報以能盡Z大限度地給年輕人創造機會而在媒體界聞名,隻要你有能力,能夠抓住機會,總能脫穎而齣。我在中青報工作10年,7次獲得中國新聞奬,很多都是前輩對後輩的提攜,把推薦的機會盡可能地讓給年輕人,讓年輕人在業界去“掙名氣”。
怎麼寫這樣的評論呢?領導並沒有給我什麼條條框框,而是讓我自由發揮。我雖然剛到中青報不久,但對中青報的氣質和文化還是比較瞭解的。絕不能像某些黨報機關報那樣,寫成一篇充滿說教和灌輸意味的文章。其他媒體寫成官樣說教文章,公眾不會D迴事,因為公眾根本不看,但如果中青報寫成那樣,J肯定被罵得體無完膚瞭(因為讀者對中青報有期待,覺得跟那些官派十足的媒體不一樣)。每逢大事,媒體有與人民日報“對版”的傳統,ZM報人、剛退休不久的中青報前總編輯陳小川有一句很牛氣的名言:我們也要與他們對版,但對版絕不是為瞭一樣,而是為瞭不一樣。中青報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年輕人的報紙J要敢於不一樣。
很多官媒肯定會對球迷說教一番,站在道德高地用那些大道理去做“輿論引導”。我知道這樣的評論肯定會引發抵觸,捫心自問,說服不瞭自己,何以說服得瞭彆人?我後來的立意是:我們看著日本,SJ看著我們。迴避瞭講“文明觀球”之類大道理,而是讓球迷在更大的視野中看待自身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傷害。1先對球迷的情緒錶達瞭理解,然後苦口婆心地提醒球迷:作為一次GJ體育盛會,亞洲杯的決賽決非兩個國傢的事,觀眾絕非隻有中國人和日本人,全SJ的人都可以通過衛星的傳送看到現場直播。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可以不尊重日本人的感受,但我們能夠不在乎自己在全SJ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嗎?我們是東道主,邀請客人來踢球,卻在球場上噓請來的客人,會嚴重影響中國人的大國國民形象。
因為角度的新穎和說理的誠懇,這篇評論發錶後立刻成為熱議的焦點,很多網站都放到瞭頭條的位置。D一次“上頭條”,J體驗到瞭中青報的影響力。我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網站看重這篇評論,並非自己寫得多牛逼,而是這篇文章是發在中青報頭版,意味不一般。後來副總編輯毛浩訪日時,很多日本媒體同行竟然都看過這篇評論,並錶達瞭對中青報在中日問題上這份理性的敬意。
二、論證的耐心
給學生講新聞評論的時候,我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把自己的評論降低到網絡跟帖的層次。網絡跟帖很多都是情緒,即使有觀點,也沒有論證,所以是“不講理”的代名詞。對於時事評論,想到一個論點並不難,難的是你能不能去論證它。論點的說服力依賴於論證的有效性。
很多評論都染上瞭一種霸道的強迫癥,帶著一種真理在握毋庸置疑的口吻強迫彆人接受。沒有論證的耐心,急於讓彆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沒有傾聽不同觀點的心理準備;沒有一種“假如彆人更有理J會接受彆人觀點”的準備。有些人常抱怨公眾不講理,自己講的理為什麼彆人J聽不進去。其實沒有說服不瞭的公眾,關鍵是你沒有論證和說服的耐心,隻有缺乏說服力的論證。
2014年我獲得中國新聞奬的作品《防範和剋製我們的災難情緒》,J是通過有力的論證,讓情緒化的公眾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浙江餘姚發生水災,全城被淹,公眾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嚮政府,認為政府預警不力、救災不力、善後不力。甚至發生瞭圍攻市府、遷怒媒體等群體性事件。這種語境下,我知道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空洞的“讓市民冷靜”的呼籲起不到作用,隻會激起抵觸。
我通過講一個故事,讓情緒化的公眾看到瞭自己在陷於情緒中所帶來的誤判。有網友曝料稱:餘姚三七市鎮某領導下鄉視察水災,某領導因穿GD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 將其背進災民傢裏——水災洶湧下民眾苦不堪言,穿著GD鞋來視察的領導卻讓六旬 背,這消息自然在輿論中炸開瞭鍋,D地也在輿論壓力下迅速嚴懲瞭那位乾部。可據媒體ZX調查稱,那位乾部穿的是布鞋而不是GD鞋子,也不是耍官威“騎”在村民身上,而是兩人關係很熟很好,互稱“小哥”和“小阿爸”,純粹是開玩笑背過去的。
這個新聞故事本身J是一個有力的論據,讓狂躁的網友看到瞭自己的問題。那張誤讀公眾的照片其實有很多破綻,所有的“事實”都是網友想象齣來的。D然,這個新聞故事雖然很有代錶性和典型性,但隻是一個“孤證”。學者餘英明提醒做學術的年輕人:不要犯上近代學者鋼筋(觀念架構)太多,水泥(材料)太少的毛病。有次與清華新聞學院教授史安斌一起參加一個評奬,史教授也批評很多學生論文:手持孤證,包打天下,一個孤證J能洋洋灑灑寫一篇論文。其實時評毛病也是一樣,孤證成文無視反例。為避免孤證,我又舉瞭雅安地震中幾個被誤讀的案例來強化文章論證的效力。
我在評論中還提齣瞭一個概念:災難情緒。評論之所以能提起議題,很多正在於能提齣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概念,用這個能讓人會心點頭的新概念去揭示新現象或新問題。我的定義是:災難來臨時輿論會彌漫一種與平日不一樣的“災難情緒”,這種不冷靜的情緒如果得不到防範和剋製,會滋生很多衝突,帶來很多與自然災害相伴而生的“次生社會災害”。這一方麵源於弱小、弱勢的人們在自然災害前的驚慌,一方麵源於對政府工作習慣性的不滿。這種災難情緒會驅使民眾帶著放大鏡和“找茬”心態去解讀官員的一言一行,官員言語稍有不慎,J可能引發強烈的反彈。災難輿論場中的人們心態比平常要敏感和脆弱很多,容易被激怒和點燃,也容易發酵成集體的不滿,將對災難的不安和傷痛都轉移和發泄到一個假想的“稻草人”身上大加鞭撻。
論證的耐心錶現在,不是簡單地批評那種非理性情緒,而是發現支持情緒背後的社會問題和大眾自身沒有覺察到的病癥,從而産生說服效果。據後來D地政府部門稱,這篇評論對引導民眾的災難情緒起到瞭很好的效果,對扭轉輿情起到瞭正麵作用。
三、評論要有“同情的理解”
很多人對評論的理解J是“批評”,對評論員的印象J是“啥事都評啥事都批評”。甚至有人調侃說,要想成為評論員,心理要足夠的陰暗,這種陰暗能使其從任何事情中挑齣毛病。
將評論簡單化為“批判”,D然是很膚淺的。這種膚淺的認知,來自人們對一些評論的印象,噴子式評論看多瞭,J很厭煩那種“見啥罵啥”的惡劣文風。噴子式評論J是那種典型的“網絡式亂罵”:房價高罵開發商,看不起病罵醫院,上學貴罵大學,航班延誤瞭罵空姐,産品不閤格罵代言人,道路擁堵罵開車的人多,治安不好罵外地人,貧富差距大罵改革,油價漲瞭罵市場,道德滑坡罵金錢,官員做事罵炒作,腐敗橫行罵貪官,罵公知罵五毛罵漢奸罵憤青……見啥罵啥,以罵塑造鬥士和批判的姿態,卻很少捫門自問一下罵得對嗎,罵得符閤邏輯嗎?
雖然我覺得時事評論在社會分工和文體定位中確實是一種批判的文體,歌功頌德的工作有太多的人在做,時評J是要挑刺。但批判不等於亂罵,需要有批判的耐心。我一嚮覺得,批判是很容易做的事,張口J來,難的是,批判要以邏輯和論證贏得彆人的認同。如果一種批評甚至能讓被批評對象心服口服,J能充分體現論證的力量。
2013年,有網友微博爆料湖北來鳳縣一高中為考上清華的學生立塑像,雕像下有長長的碑文,介紹其齣生年份,高考時的分數,還稱“他開創瞭來鳳教育的新篇章,書寫瞭平民教育的神話”。此事引來網友無數吐槽。這事兒確實有不少可以吐槽的地方,簡直J是一場滑稽的鬧劇。考上清華J立塑像,顯得過於功利和急躁;為大活人立塑像,顯然過於愚昧和誇張。於是,網上對來鳳一片討伐之聲。
我寫評論有個習慣,不僅看記者寫的報道,還會通過信息搜索看看相關背景資料,避免被記者和網絡牽著鼻子走。我查瞭一下來鳳縣,發現,“湖北省扶貧辦”對這個地方的介紹是:來鳳縣屬國傢重點貧睏縣之一,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40元,僅相D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4%,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2300元的貧睏人口11.34萬人,低於1196元的貧睏人口10.0565萬人。來鳳縣農村貧睏發生率達到42%,比全國平均高齣25個百分點。來鳳縣地處山區,大部分地區靠天收,大部分鄉鎮處在山大溝深的邊遠山區。
D一個評論員瞭解到這個背景,讀到瞭這段對這個國傢重點貧睏縣的描述後,J不會帶著強烈的優越感肆意地嘲諷D地為考上清華的狀元立塑像這種看似瘋狂的行為瞭。在一個發達的城市,不會把考上清華北大太D迴事,畢竟每年太多學生進入這些學校瞭;在一個發展機會很多的地方,也不會如此崇拜高考狀元和迷戀清華,經商,求學,人們有很多嚮上流動和改變命運的通道。可是,我在評論中寫道:那些正在星巴剋裏喝著咖啡瀏覽著網頁時而發齣笑聲的朋友,這是一個國傢重點貧睏縣,這是一個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D於全國平均水平一半的地方,這裏大部分人靠天吃飯,設身處地想一想,也許J能想到他們寄望於考上名校改變命運的急切,理解他們“書寫平民教育神話”的迫切。
我舉瞭這樣一個案例來說明我們需要學會“同情地理解”,需要嘗試站在彆人的立場去思考:記者在中國一貧睏山區采訪時看到孩子的母親給孩子泡方便麵,記者對那個母親說,以後盡量讓孩子少吃這些油炸的速食垃圾食品。孩子的母親說“沒關係,不經常吃。但是每年都會給孩子煮一次,因為JT是孩子的生日,其實我們根本捨不得吃”。
站在一個道德高地上去批評,是太容易做到的事,但理解卻需要能力,評論員不能失去這種“同情地理解”的能力。理解並不是為瞭妥協,不是讓批評虛無化,降低批評的尖銳,而是讓批評建立在一個有人情味的基礎上,沒有情懷的批判是隻會毀壞人心和激發對抗的冷漠。
我與不少被我批評過的對象Z後都成瞭好朋友,他們覺得我的評論不是那些鬍說八道為罵而罵的惡評,說到瞭真正的痛處,觸及瞭實際問題,他們願意接受批評。其實,很多官員和地方政府並不排斥批評,他們怕的不是批評,怕的是那些不瞭解情況J亂下判斷的瞎評亂評,而且這些瞎評往往在網上還有很高的人氣,讓他們頭疼。
四、對社會細微變化的洞察
D評論員的時間長瞭,評論寫多瞭,會成為“時評油子”,對一些社會問題的判斷會形成很多套路和教條。一看到某個事件,J會條件反射般想到某個論點。這種套路迎閤著評論員的惰性,無需多少思考J能得齣一個論點,FC方便實用,卻毫無營養可言。一是對知識生産的不負責任,對自己則是一種重復,不用動腦子;二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毫無附加值的觀點既浪費版麵又浪費讀者時間;三是對社會問題的不負責任,快餐式的觀點淹沒瞭對深層次問題的洞察。
所以我一直提倡,在動筆寫評論之前,要學會否定那些快速湧現在自己腦海裏的那些觀點(這種“D一反應”往往都是迎閤你思考惰性的教條,每個人也都能想到),學會在彆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進一步去思考。這樣纔能突破錶層,深掘背後深層次的現象和問題。對讀者來講,Z容易的事是放棄閱讀,如果評論缺乏一定的附加值,很難留住讀者。
我寫過一篇評論,題目叫《從醫生、記者到公知——傳統精英職業在中國的下流化》,從碎片化的社會熱點中看到瞭一種耐人尋味的社會現象,將個案上升為普通問題。每個人都能看到的社會熱點是:醫生在D下中國社會中被妖魔化瞭,醫患衝突不斷,醫務工作者的形象很糟。如果停留於分析醫生形象為何被妖魔化,格局J很小,也很容易走進套路。
深入分析後我發現,不僅僅是醫生這種職業被貶低,過去那些帶著神聖光環的精英職業群體,在JT都麵臨著巨大的形象、聲譽和“下流化”的危機,被拖進瞭一個受到大眾排斥和仇恨的輿論漩渦中,典型如醫生、教師、校長、記者、專傢和公共知識分子。這些職業在過去的評價都很高,受人尊崇,享受著被崇拜,但JT甚至都成為罵人的稱呼瞭,比如,“你們全傢都是校長”。
從“個案”到“現象”的認知,J需要發掘和耐心分析。我分析瞭這幾個原因:一是現代化祛魅,世俗化讓傳統賦予這些職業的神聖光環被無情剝離;二是消費社會使顧客成為上帝;三是期待太高,相對墮落感Z強烈;四是網絡使權力資本發生轉移,大眾成功實現對精英的逆襲。
評論員需要對社會現象有這種敏銳的洞察力,從彆人察覺不到的靜態和正常中看到微妙的變化,從彆人的習以為常中敏銳地看到問題。社會的很多變化常常是很細微的量變,評論員要能用自己的觸覺捕捉到變化後質變的前奏。評論員提供的産品不是用道德演講去迎閤民粹民憤,而是提供對社會變化和變革的洞察與認知。比如,我寫的評論《慎說“腐敗隻是個彆”是倒逼齣的清醒》,J是觀察到官方以往經常說“腐敗隻是個彆現象,多數官員都是好人”,但現在很少這麼說瞭。我寫的評論《“反腐規律”的失效與法治的勝利》,J是覺察到輿論過去總結齣的很多反腐敗規律,如“刑不上CW”“名字齣現在黨報上J很安全”“退休瞭J安全瞭”,等等,在高壓反腐的JT都失效瞭。
五、為什麼要批評《環球時報》
很多人都問過我,你跟《環球時報》的總編輯鬍锡進有私仇嗎?為什麼總罵他?或者問,作為同行,你是不是眼紅環球的發行量比你們大?不僅很多人以這種“有過節”的角度看待我對環球的批評,可能鬍锡進自己也這麼看,從其幾次微博言論看,說我是“想甩總甩不掉的口香糖”“惡意攻擊同行”“違反瞭同行不批評的行業倫理”,等等,可見對我的批評一直耿耿於懷。
我與鬍锡進並無過節,純粹隻是觀點之爭罷瞭。我很反感那種將不同觀點之爭上升到兩傢媒體論爭的站隊思維。J像我在《D新聞學院院長是需要資格的》一文中批評林治波,隻是批評林治波這個人,根本無關林所供職的單位和其他事。一些腦子不夠用的人J喜歡將這種觀點的批評上綱上綫,仿佛批評某個人J是批評其後的單位,用“政治正確”的大帽子壓人。
沒有誰掌握著真理,報紙上登齣來的觀點並不是金科玉律,誰都可以批評,同行D然也可以批評。長期以來,中國新聞界有一條不成文的陋習,J是媒體間不相互批評——J是鬍锡進所言的“不相互攻擊的行業道德”(自己不喜歡的拄我們都習慣稱為“攻擊”)。對此我並不認同,我覺得我所供職的媒體也是不認同的。中青報日常的輿論監督報道,不僅會指嚮腐敗的公權力,也會指嚮同行的一些敗類,指嚮業內的一些醜惡現象。比如,我們披露過一些媒體記者在礦難後收礦主的金元寶,我們披露過某些媒體地方記者站的管理混亂,記者在經營壓力下以“有償不新聞”敲詐企業。
我們敢於和勇於批評同行,一是源於對輿論監督的理解。不僅要監督公權,媒體也應該被監督,媒體圈內也有很多敗類。二是源於對“打鐵還須自身硬”的職業內省。如果媒體同業自身缺乏自省自淨、道德自治能力,豈能履行輿論監督之能力。三是源於對自身的自信。我們監督媒體同行,也歡迎媒體同行的監督,我們有這個自信把自身置於同行的監督與批評之下。
《中國青年報》ZS記者盧躍剛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院講座時對大陸傳媒的分析很有道理。他說,大陸新聞媒體與SJ其他國傢媒體一樣,有著共同的“兩麵性”屬性,概括有三:D一,既是社會公器,又是商業機器;D二,既是利益集團的監督者,又是D立的利益集團;D三,既被管理,又享有特權。稍不謹慎,便會墮入另外一麵。媒體並不是真理的代錶者,很可能從社會公器淪為商業機器,為什麼同行不能批評呢?
《環球時報》那篇社論的核心觀點是,腐敗在任何國傢都無法根治,關鍵要控製到民眾允許的程度。這明顯與ZY一直強調的“腐敗零容忍”態度不符,怎麼J不能批評呢?民眾對腐敗也從來都是零容忍的,哪裏會有“民眾允許的程度”呢?實際上,D總 後來重申瞭對腐敗零容忍的態度之後,《環球時報》也在D一時間發錶社論支持零容忍。一邊說“將腐敗控製到民眾允許的程度”,一邊支持零容忍,前後觀點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反駁其觀點的評論《捨製度和民主之外,反腐無解》針對的正是此點。
我在這篇評論中說:腐敗必須要反,而且不能有容忍,這是基本的大是大非,不容妥協。零容忍的製度之下,可能還會有腐敗;可是,如果不是零容忍的話,如果單純地以為“適度容忍腐敗”的利益贖買和妥協讓步可以換得政治清明,可以用“容忍小腐敗”換得“不去大腐敗”,純粹是癡人說夢自欺欺人。——令人欣慰的是,D下的這場反腐風暴中ZYJW之所贏得瞭那麼高的支持率,正在於那種對腐敗零容忍的姿態:發個月餅都會撤職 目錄
目錄
。。。。。。。。。。
《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 內容簡介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下,我們每個人都被裹挾進一場無休止的“快”的洪流。從碎片化的新聞推送,到即時通訊的秒迴壓力,再到社交媒體上爭分奪秒的關注度,一切都在呼喚著我們的速度,挑戰著我們的耐性。然而,在這錶麵的效率與便捷之下,一股隱秘的焦慮與迷茫卻悄然滋生。我們的思維變得淺薄,判斷力日益鈍化,情感也常常被情緒裹挾,難以沉澱。我們習慣瞭快速瀏覽,卻疏於深入理解;習慣瞭即時反應,卻錯失瞭審慎思考的機會。 《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正是誕生於對這一時代睏境的深刻洞察。本書並非要呼喚我們迴到過去,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極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中,找迴那份寶貴的“慢”——一種沉潛、內省、並最終導嚮深度理解與理性判斷的思考方式。它不是對“慢生活”的浪漫化倡導,也不是對技術發展的排斥,而是旨在為每一個被“快”所纍的個體,提供一把開啓理性之門的鑰匙,注入一股穿越喧囂、直抵事物本質的力量。 本書的核心關懷與切入點 本書將深入剖析“快”時代的種種錶現,從個體心理到社會現象,層層剝開其錶象,揭示其背後隱藏的邏輯與影響。我們將一起審視: 信息過載的陷阱: 互聯網時代,信息如潮水般湧來,我們如何區分真僞,辨彆價值?海量信息是否正在擠壓我們獨立思考的空間?本書將探討信息繭房、認知偏差在信息爆炸中的作用,並提供構建有效信息篩選與消化機製的方法。 碎片化閱讀的短視: 短視頻、社交媒體上的隻言片語,是否正在塑造我們淺嘗輒止的閱讀習慣?當深度文本成為一種挑戰,我們的注意力能否經受住考驗?本書將反思碎片化閱讀對深度理解能力的侵蝕,並倡導重新拾起閱讀長文、係統學習的價值。 即時反饋的焦慮: 社交媒體的“點贊”與評論,工作中的即時反饋,是否讓我們陷入對外部認可的過度依賴?當期待與現實落差,情緒的波動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本書將剖析即時反饋機製對個體心理的影響,並引導讀者建立內在的價值體係,減少對外部評價的敏感。 情緒化的決策模式: 在信息快速傳播、觀點極易對立的環境下,情緒的煽動性常常壓倒理性分析。我們是否容易在群體情緒中迷失自我,做齣衝動或偏頗的決定?本書將探討情緒與理性決策的關係,並提供管理情緒、保持清醒判斷的策略。 “快”文化下的社會迷失: 競爭的加劇,對效率的極緻追求,是否讓我們忽略瞭人生的深度與意義?當“成功”被簡化為物質與速度的代名詞,我們該如何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價值感?本書將從更宏觀的層麵,反思“快”文化對社會整體價值取嚮的影響,並探討如何在忙碌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嚮。 “慢思考”的實踐指南 “慢思考”並非一種消極的逃避,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內在修煉。本書將為讀者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慢思考”實踐指南,幫助大傢在日常生活中重塑思維模式: 培養觀察的深度: 學習用“慢”的眼光去觀察世界,不滿足於錶麵的現象,而是嘗試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內在的聯係以及隱藏的規律。這將包括訓練專注力,以及對細節的敏感度。 重塑閱讀的習慣: 鼓勵讀者迴歸經典、係統性閱讀,學習如何帶著問題閱讀,如何主動進行批判性思考,如何從書籍中提煉齣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和洞見。 掌握提問的力量: 提問是深度思考的起點。本書將引導讀者學習如何提齣有深度、有建設性的問題,如何通過不斷追問來觸及問題的核心,避免流於錶麵。 練習反思與內省: 引導讀者建立規律性的反思機製,審視自己的觀點、行為和決策,從中學習經驗,修正認知,不斷完善自我。 建立“延遲滿足”的耐心: 在追求即時反饋的時代,刻意練習等待,體會深度思考與成熟結論帶來的獨特價值,培養麵對不確定性的勇氣。 擁抱“笨拙”與“不完美”: 認識到深度思考需要時間和過程,允許自己有犯錯和探索的空間,不為追求速度而犧牲質量,不為所謂的“完美”而畏首畏尾。 構建批判性思維框架: 提供一套易於理解的批判性思維工具箱,幫助讀者識彆邏輯謬誤,評估信息來源,形成獨立判斷的能力。 從“輸入”到“輸齣”的轉化: 強調將吸收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輸齣,通過寫作、討論、實踐等方式,將“慢思考”內化為一種思維習慣。 “慢思考”的時代意義 在《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看來,“慢思考”不僅是個體生存的智慧,更是現代社會走齣迷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個體層麵的賦能: 掌握“慢思考”的個體,將不再被外部世界的喧囂所裹挾,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我,更堅定地追求內心價值,更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成為一個更有韌性、更有深度的人。 社會層麵的升華: 當更多個體具備瞭“慢思考”的能力,社會將湧現齣更多高質量的討論、更深刻的洞察、更審慎的決策。這有助於抵製虛假信息的泛濫,減少群體性的非理性衝動,促進社會共識的形成,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理性基礎。 推動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真正的創新往往源於對事物深刻的理解與長遠的思考,而非急功近利的模仿。而可持續發展,則需要我們超越短期的利益,以更宏觀、更審慎的視角來規劃未來。“慢思考”正是孕育這一切的土壤。 本書的獨特之處 深刻的時代洞察: 作者並非泛泛而談,而是結閤瞭心理學、社會學、認知科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對“快”時代下的普遍睏境進行瞭深入剖析,讓讀者産生強烈的共鳴。 實操性與落地性: 本書的“慢思考”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提供瞭大量具體、可操作的練習方法和思維工具,讀者可以即學即用,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慢思考”的習慣。 積極的價值導嚮: 本書反對矯枉過正,並非否定“快”的效率,而是倡導在“快”與“慢”之間找到平衡,強調“慢思考”是為瞭更好地“快”,是為瞭追求更有質量、更有意義的生活。 溫和而堅定的語言: 作者以一種溫和、理性、又不失力量的語言,引導讀者進行自我反思和認知升級,避免瞭空洞的說教,而是與讀者一起探索前行。 《快時代慢思考:給躁動社會理性的力量》是一本寫給所有渴望在這個加速時代保持清醒、追求深度、實現自我超越的讀者的書。它將陪伴你一起,在信息洪流中找到寜靜的港灣,在喧囂塵世中聽見內心的聲音,為自己的生活與思考注入一股澎湃而又理性的力量。這是一次關於自我覺醒與重塑的旅程,一次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深刻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