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宋词三首》详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首》,每首诗有诗人简介、诗作详析、诗句浅释,既通俗地注释诗的词句,又深层次解读作品的内涵真义。是一部流传颇广的唐诗选集,所选作品体裁完备,风格各异,具有代表性,且通俗易懂,易于诵读,其中不乏精品佳作,成为古绝唱。
文摘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宋词三首》:
这首《醉垂鞭》是词人赠给酒宴之中的歌妓的词作。
“双蝶绣罗裙”,词人于开篇便描写歌妓的衣着,她穿着一条绣着双蝶的裙子,那般美丽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东池宴,初相见”词人和她是在东池的筵席上初次相见的,“初相见”三个字中蕴涵了不尽的美好情绪。“朱不深匀”对女子妆扮的进一步描绘,她不像一般的歌妓浓妆重抹,而是淡抹红妆,更给人一种素淡、清雅之感。接下来词人用一个比喻来描写淡匀朱的女子给他的印象,“闲花淡淡春”仿佛就是在那紫红的春天,诸花争奇斗艳,竞相争春,而她却无意争夺,淡淡地开放,那雅,更具别样的风采,这样一个贴切的比喻,便把女子的神采风韵委婉地展现出来,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美感。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三句是一个倒装句式,本为“人人道,柳腰身,细看诸处好”人人都说她的美腰一如细软娉婷的柳条,正所谓“杨柳小蛮腰”,词人细看之后却觉得她不仅仅柳腰婀娜,而且诸处都好,语句简单,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人人道”字可见她的美是受众人肯定的,“细看”字写出她的美又是经得起考验的,令人看不厌,也与前文中的“初相见”照应,在初见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与首句照应,首句写她的裙子,此句写她的衣服,她身上的衣服绣着云朵,而这云朵令词人想到天空中真正的云彩,但词人于此处没有直写天上之云,而是写云下的山,并且用“乱”“昏”字眼来形容,这样的写法主要是为了以昏暗的乱山反衬出乱山之上云的白净飘逸,便也衬托出女子的飘然姿态,如云神般优美,似梦似幻。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
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
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
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
桃杏,犹解嫁东风。这一首词是描写女子登高怀远而产生无尽愁恨情绪的词作,结构清晰,笔调俊丽,意境混融。
“伤高怀远几时穷”,浓重的情感在开篇之处便喷涌而出,郁积在胸中的块垒愁闷倾泻而下,产生强烈的情感震撼力,“伤高怀远”的主题也得到突出。“无物似情浓”是女子备受情浓之苦后得出的哲理性的思索,天地之间没有东西能比情更浓厚,“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也回答了前句中的“几时穷”,情太浓太重,不可能穷尽。“离愁正引丝乱”,本是柳丝飘拂而引起了女子无尽的离愁,但词人此处却说是女子浓重的离愁惹得柳丝纷乱,更写出了愁之浓。“更东陌、飞絮蒙蒙”,更何况东、陌之上,柳絮飞舞,迷迷蒙蒙,更惹人愁!情与景巧妙地结合,正如王国维所言“景语,皆情语也”。“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由登高而引发对离别之日的回忆,想当初,行人骑着马儿渐行渐远,扬起了一阵有一阵的征尘,行人的身影渐渐消失不见了,如今又去何处辨认郎的踪迹呢?
……
作者介绍
陈君慧,古代文学博士,成都民航飞行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副教授。常年从事地理、历史社会科学研究,著述颇丰,主要有《二十四史故事》《曾国藩全书》《处世绝学》等。
这本宋词三百首,说是典藏,拿到手里的感觉确实不同。封面设计得很素雅,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案,就是一种沉静的古韵扑面而来。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劣质纸,而是厚实而略带韧性的那种,手感温润,很有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里面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原文和解析分得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解析部分更是让人惊喜,它不像一些纯粹的学术研究那样枯燥,而是用了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将词背后的故事、作者的情感、词的意境娓娓道来。有些地方甚至会引用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当时的社会背景,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在讲故事,既增长了知识,又充满了趣味性。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意象的解读,比如“月”、“柳”、“酒”这些常见意象,在不同的词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寄托,这本书把它分析得很透彻,让我对宋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像是一本宋词的百科全书,让我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宋词三百首,说实话,刚开始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宋词类的书籍太多了,良莠不齐。但拿到这本之后,我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解析”部分,真的做到了“大鉴赏”这个词。作者不仅是简单的释义,而是深入到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心境,甚至是词句中蕴含的社会风貌。比如,读到辛弃疾的词,它会详细介绍当时南宋的政治局势,为何他有“报国无门”的悲愤,这让我对词中的豪情万丈有了更切实的体会。又比如,阅读李清照的词,解析中穿插了她的人生经历,从新婚的甜蜜到国破家亡的凄凉,让我更能体会到她词中“凄凄不似暂时愁”的那种绵长痛楚。这种解析方式,真的让枯燥的古诗词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词人就站在我面前,诉说着他们的悲欢离合。而且,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很有启发性,不再是人云亦云的解读,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真的没话说,绝对是“典藏”级别的。封面我一开始以为是普通的硬纸板,拿起来才发现质感相当不错,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边缘处理得也很细致,一点都不刮手。翻开里面的纸张,厚实且有韧性,用手轻轻一折也不会留下明显的折痕,而且纸张的颜色也不是那种刺眼的白色,而是偏向一种柔和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最让我满意的是它的排版,字迹清晰,大小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原文和解析之间做了很好的区分,用不同的字体或者缩进的方式,让读者一眼就能区分开来,不会混淆。解析部分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还会涉及一些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甚至是对词作艺术手法的分析,都写得条理清晰,很容易理解。感觉作者对宋词是真正热爱,并且花了很多心思来呈现这些内容。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古诗词不太精通的读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宋词读物非常重要。这本书真的做到了“科普”和“鉴赏”的完美结合。它的原文部分非常规范,然后紧跟着的解析,语言非常通俗易懂,用了很多现代的表达方式来解释古文的意思,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举个例子,我之前一直对“羁旅客愁”这个词感觉模糊,看了这本书的解释,结合具体的词句,我才明白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离家在外的漂泊感,是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孤寂。而且,它还会解释一些词中出现的典故,比如“折柳送别”的由来,为什么古人要“凭栏”。这些细节的解释,让我对词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书的整体设计也很人性化,大小适中,拿在手里很方便,我经常会随身携带,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休的时候翻阅几页,总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愉悦。
评分我一直对宋词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很多时候,看原文只能体会到表面意思,很多深层的情感和意境都难以领会。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宋词认知的新世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三百首宋词集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专业且富有洞察力的赏析。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每一首词的意象、情感、用典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读完解析,我才明白,为什么苏轼那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原来这背后蕴含着中国文人对宇宙、人生、孤独的深刻思考。又比如,柳永的词,过去我只觉得是通俗写景,这本书却能让我看到其中蕴含的市井风情和羁旅愁绪。这种“鉴赏”的深度,远超了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本宋词选集。它让我不仅仅是“读”宋词,更是“懂”宋词,仿佛能与千年前的词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