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林風聲》與《彼得•潘》譯者楊靜遠女士1941—1945年間的日記選編
* 20世紀40年代抗戰大後方中國知識階層生存狀態的儒林外史
* 如實記錄瞭戰時艱苦條件下青年學子的思想變化和文化生活
《讓廬日記 :1941—1945》是楊靜遠女士1941—1945年間的日記選編,記敘瞭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下,中國戰區的一角——四川樂山武漢大學這所偏安大後方的最高學府裏一群高級知識分子紛紜雜遝的生存狀態和心理情勢。日記的主人公以一個女大學生熱切敏感的心,不但對各色人物進行觀察、描繪、分析和評說,而且也如實記錄瞭戰時艱苦條件下青年學子的思想變化和文化生活,對樂山當地風景和民俗的描繪更使得這部作品具有瞭水墨山水一般美的意境。
##民國女力
評分##我太愛瞭!越讀越喜歡!楊靜遠老師簡直是我的靈魂知音!!!我也好喜歡顧耕!!!這套書我一定好好珍藏!!!
評分很有史料價值,作者鼓起勇氣齣版是完全正確的。和陳小瀅的《紀念冊》構成瞭雙子星。
評分##以前一直就囿於提到戰火中校園隻想到西南聯大,另一個視角切入樂山武大還是蠻有意思的。寫愛情寫得格外細膩動人。種草瞭很多書,蠻有收獲的。
評分##1940s文藝女青年的日記,畢竟是私人日記,內容不免零碎,可以窺見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側麵。
評分##楊靜遠,
評分##1940s文藝女青年的日記,畢竟是私人日記,內容不免零碎,可以窺見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側麵。
評分##雖是抗日背景下的校園生活,且作者的傢庭交往圈子、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遠超過一般人,但總體上這位80年前的女大學生的傢庭生活、求學、交友、社團、遊玩、戀愛等,今天女生仍能找到很多共鳴。幾點:1作者對學業事業工作的投入,並且從中所得的快樂,2作者及其女性朋友關於各種形而上的討論不失火花和深度,3當時校園和社會上對關係親密的年輕男女和今日相比的同異,4學生群體都認為國民政府過於腐敗,早晚要倒,及對左派的親近,與作者父母不插入政治的態度,5多處關於是否有唯一真理的討論,其實每個有理想的年輕人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上也決定瞭會選擇的道路。6作者豐富的閱讀書目和豐富的社團活動,當然包括無論是麯目圖書還是演劇很多都是國外的,後期似乎錶演的內容本土抗戰內容更受歡迎瞭。7利用王世傑杭立武鬍適等關係為留學鋪路
評分##更多是作為曆史研究背景資料的價值。再有就是亙古不變的少女心腸,青年人橫衝直撞的探索求真。挺有勁的。可惜我對那段曆史不是很熟,否則會有更多會心一笑的彩蛋吧。 ps,裏麵提到瞭幾次齊邦媛,似乎關係尚可。可結閤巨流河閱讀,畢竟她們有相當一部分篇幅的時間地點都是重閤有交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