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二战的长久以来缺失的作品。
波兰二战史——解读二战的别样视角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
波兰只是拉开二战帷幕的第一个受害者,
但波兰人后来在二战中的经历,你绝对想不到。
是骑兵和坦克的惨烈对决,还是别有用心的精心宣传?
是一场民主对极权的正义战争,还是小国的利益可以被牺牲?
波兰后裔告诉你一个截然不同的 他们眼中的二战
2012年《经济学人》最佳历史图书
这是一只苍蝇反抗两个巨人的战斗。——切斯瓦夫·米沃什
波兰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这成为二战史的一大空白……直到哈莉克·科汉斯基写出了全面的英文版波兰二战史,才成功填补了这个空白。——《经济学人》
一部杰出而宏大的作品……她能同时在个人的故 事与更宏观的主题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
——安妮·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
科汉斯基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波兰20世纪的历史故事,从1919年现代波兰的重生到1989年的苏联解体。……科汉斯基对战时波兰身处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痛苦挣扎、备受折磨的描述是一大亮点。——丹尼尔·福特 《华尔街日报》
一直以来,人们对战时的波兰有所误解,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让人望眼欲穿。哈莉克·科汉斯基的研究可谓正当其时……她的作品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广泛青睐。——诺曼·戴维斯 《纽约书评》
波兰的二战经历迥异于任何其他国家,没有第二个国家被轴心国和盟军双方都侵略过:波兰的西部变为纳粹德国的附属,东部并入了苏联。书中以不同于以往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正义战争”来解读二战,而波兰人的观点可能更触及国际政治的本质。
作者的父母和整个家族都生长在波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他们的生活,不仅让他们家族,也让整个波兰民族堕入灾难,颠沛流离。科汉斯基女士的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波兰的命运,也记录了家族的迁徙,二者融为一体。
##有点长,有点乱,不是太读得下去,加上觉得不太客观
评分##难得的槽点满满,却让人欲罢不能的作品!其中战争离乱,波兰市民旁观苏联工农兵,新旧政府在二战末的内战表现都是亮点。看完后觉得该找《火与剑》看看了????
评分##错的是世界! 作者是流亡入籍英国的波兰人后裔,资料细屁股歪,喋喋不休指责苏联的迫害和英美的叛卖,但对波兰自身的反思太少,过错轻描淡写
评分##这本书用大量波兰人和犹太人在二战夹缝中的残酷遭遇揭示了一个真理,国家间永远只有利益,所谓的道义谴责和救援,不过是符合国家利益前提下的顺手为之。当犹太人在集中营被大规模屠杀的证据确凿时,盟国和基督教世界的第一反应是冷漠麻木,甚至连美国裔犹太人都否认消息的真实性。 比较讽刺的是,由于战前波兰人对国内少数族裔的压迫,导致了苏德入侵后这些少数族裔成为迫害波兰裔民众的帮凶,在历史长河中,个体几乎是没有远见的,民族仇恨只会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越滚越厚,却从来不会真正消解。 正如书中所说,波兰就像燃烧的雪茄从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继续烧灼波兰人的皮肤,德国和苏联轮流抽着雪茄,而英美则是帮忙递火的人。
评分##从慕尼黑到莫斯科,英美用对铁幕与古拉格的绥靖替代了对灭绝营的绥靖,从这个意义上讲,二战的结束并非正义的胜利。全书对苏联的抨击多于对法西斯德国的谴责,而几乎没有波兰自己的反省。另外,版式实在是脑残,无端增重了书的重量且未给阅读带来任何便利,再扣除一星。
评分##作为大国交易牺牲品的波兰确实很惨很可怜……黑苏美英喜闻乐见,只是虽然作者尽力客观,还是能清楚地感到她笔下那种托尼朱特所说的“他要全力避开”的“波兰特有的文化优越感”,书里波兰这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做啥都是理所应当就是这个世界对不起我的形象,其实挺招人烦的,还真就是“麻烦的盟友”。
评分##因为看不惯脱离苏联的波兰跟在西方大国后面象一条宠物犬在世界舞台上张牙舞爪,所以对波兰没什么好感,看完此书终于明白为什么了:这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可怜儿是在刷存在感啊。
评分##错的是世界! 作者是流亡入籍英国的波兰人后裔,资料细屁股歪,喋喋不休指责苏联的迫害和英美的叛卖,但对波兰自身的反思太少,过错轻描淡写
评分##鄙视蔑视俄国佬的我都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