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
定价:92.00元
作者:丁炎明,王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72136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丁炎明、王兰主编的《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每个“一病一品”护理均包括护理框架、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三部分。针对常见的46种疾病,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并以”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这一贯穿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和随访全过程的”优质护理服务链”为疾病护理实践过程的主线,突出患者角度对护理服务的愿望与体验,同时依据循证护理的步骤,通过**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制定疾病*佳的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 本书可用于临床护理人员巩固并*新疾病护理知识的参考,新护士专科疾病护理的培训资料,以及护理管理者管理的依据。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内科常见疾病“一病一品”
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四节 高血压
第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六节 肝硬化
第七节 慢性肾小球
第八节 肾病综合征
第九节 白血病
第十节 糖尿病
第十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
第十二节 脑出血
第十三节 脑梗死
第二章 外科常见疾病“一病一品”
节 垂体腺瘤
第二节 癌
第三节 肺癌
第四节 食管癌
第五节 心脏瓣膜疾病
第六节 冠状动脉疾病
第七节 直肠癌
第八节 胆石症
第九节 胰腺癌
第十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
第十一节 肾结石
第十二节 膀胱癌
第十三节 膝骨关节病
第十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三章 妇产科常见疾病“一病一品”
节 妊娠期高血压
第二节 妊娠期糖尿病
第三节 颈癌
第四节 肌瘤
第五节 癌
第四章 儿科常见疾病“一病一品”
节 早产儿
第二节 糖尿病母亲婴儿
第三节 川崎病
第四节 小儿肾病综合征
第五节 难治性癫痫
第六节 脑积水
第五章 五官科常见疾病“一病一品”
节 白内障
第二节 青光眼
第三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第四节 喉癌
第六章 皮肤科常见疾病“一病一品”
节 湿疹
第二节 银屑病
第三节 天疱疮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丁炎明,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医院护理部主任。从事护理工作30余年,其专业领域为普外科、手术室、泌尿外科和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及管理。曾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4年短期在美国得克萨斯医学中心、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及美国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学习医院管理。2014~2015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学习并毕业。组织并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承担并负责院级课题数十项。负责组织本院护理科研团队申报课题并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以**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得2008年度《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生物类学科高被引作者前10名;主编40余部护理书籍。 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华护理杂志副总编辑;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评价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北京护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护理管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十余家护理核心期刊编委。 王兰,女,副主任护师。现任北京大学**医院科研护士长。曾在心血管、消化、血液、、呼吸、CCU、腹膜透析等专业病房。从事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30年。主要负责承担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病护理、血液净化专科护理、慢性病管理等项工作。任三种护理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曾获得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区级等多项**论文奖;2008年获得2届国际腹膜透析青年研究奖;2011年率腹膜透析护理团队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参与并完成部级研究课题3项,承担并负责院级科研课题近百项。发表论文共60余篇,其中以**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翻译和参编各类护理专业书籍20余部已出版。 现任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护理学会内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及北京护理工作协会《护理专家库成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质感非常好,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我一直以来都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照护的患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后期康复。这些疾病的患者往往伴随着多重问题,包括认知功能下降、运动障碍、情绪波动、营养不良等等,护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言而喻。“一病一品”这个概念在我的眼中,更像是一种精细化护理的升华。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程、不同合并症的老年患者,制定出真正“一对一”的护理计划。例如,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侧重于维持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关注其情绪疏导和认知刺激?对于帕金森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的配合,如何通过康复训练、饮食调整来延缓疾病进展?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可操作的护理技巧,比如如何与认知障碍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安全地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日常活动,以及如何为他们设计既有营养又易于进食的餐食。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将对广大老年病科的护理人员以及家属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是一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日常工作不仅要处理常见病、多发病,还要承担起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重任。“一病一品”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在社区,我们接触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他们的健康状况往往更加复杂,社会支持系统也参差不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在社区层面,将“一病一品”的理念落到实处。比如,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常规的血糖监测和药物指导,如何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能力、家庭环境,制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对于高血压患者,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依从治疗,并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面向社区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培训素材和健康教育工具,让“一病一品”的护理理念能够更加普及,惠及更多的基层患者。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慢病管理和健康促进工作,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是一名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护士,每天面对的都是病情危重、变化迅速的患者。在ICU,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执行医嘱,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快速的判断能力。“一病一品”这个概念在ICU的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患者往往并发症多,病情复杂,传统的护理模式很难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ICU的特殊环境下,实现“一病一品”的专科护理。例如,对于休克患者,除了基础的生命体征监测和液体复苏,如何根据不同休克的病因(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患者的具体反应,进行更加个体化的液体管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和器官功能支持?对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如何协同各个专科,制定出一套整合性的护理方案?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在高强度、高风险的ICU环境中,如何进行精细化护理的经验分享,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地发挥“一品”护理的价值。这本书的出版,或许能为我们ICU的同行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洁的蓝色背景搭配一本翻开的书,给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亲切的感觉。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各种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同时又能兼顾个体化差异的书籍。了解到这本书的标题是“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很可能满足我的需求。“一病一品”这个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疾病和护理措施,而是更注重针对不同疾病特点,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护理方案。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展开“一品”的概念的,是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还是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来量身定制护理?我期望书中能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并辅以丰富的临床案例,来生动地阐述“一病一品”的护理理念。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那些诊断明确但治疗方案相对成熟的疾病,如何挖掘出“一品”的护理价值,是侧重于并发症的预防,还是患者的康复指导,亦或是健康教育的创新?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作为一个正在学习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扎实临床思维的书籍。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我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从众多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指南中,提炼出最适合眼前患者的护理方案。“一病一品”这个概念让我觉得非常贴切,它仿佛在告诉我,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疾病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护理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教我如何系统地分析一个疾病,如何识别患者的个体化需求,以及如何基于这些分析,制定出真正有效的护理计划。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一病一品”是如何在实际临床中落地生根的。比如,在处理一个急性肺炎的病人时,除了常规的吸氧、雾化、给药,如何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护理?是侧重于呼吸道管理,还是关注水电解质平衡,亦或是心理支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从“千篇一律”的护理模式,走向“因人而异”的精准护理,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