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8
贾志刚主编的《中国近代戏曲史》反映了不同时期近代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演变的特点,突出了发展的主脉。全书综述为纲,统领声腔剧种、戏曲文学、戏曲表演、戏曲音乐、舞台美术、戏曲教育与班社等部分,克服了传统戏曲史著作偏重论述文学剧本的不足,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综合性、系统化的特点。本书就史论戏,把近代戏曲置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剧烈变动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和研究,将“变革”的主线贯穿于近代戏曲百年的全过程,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空白。
上卷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811)
序 王文章
序 余从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地方戏的繁盛与京剧的形成
第二节 晚清戏曲改良
第三节 西方戏剧的传人
第二章 声腔剧种的崛起(上)
第一节 梆子声腔剧种的兴盛
第二节 皮簧声腔剧种的繁荣
第三章 声腔剧种的崛起(下)
第一节 多声腔剧种的形成
第二节 古老剧种的发展
第三节 民间祭祀仪式剧的延续
第四章 少数民族戏曲
第一节 西藏藏戏
第二节 黄南藏戏
第三节 蒙古戏、维吾尔剧
第四节 侗剧、傣剧、壮剧、吹吹腔和布依戏
第五章 戏曲文学
第一节 从案头文学向“场上之曲”转变
第二节 保守封闭向关注现实转变
第三节 京剧主要剧作的特点
第六章 行当体制与表演流派
第一节 表演艺术的繁荣
第二节 汉剧与末、净、生、旦、丑等行当体制
第三节 秦腔等梆子腔戏与生、旦、净、丑行当体制
第四节 京剧与生、旦、净、丑行当体制
第五节 表演流派的形成
第六节 女伶再度兴起
第七章 戏曲音乐
第一节 戏曲音乐迈向近代
第二节 板腔体音乐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多声腔剧种音乐的融合及其变异
第八章 舞台美术的变革
第一节 灯彩戏
第二节 京剧舞台美术的发展
第九章 民间戏曲班社与宫廷演出机构
第一节 戏曲班社与演出方式
第二节 主要戏班
第三节 宫廷演出
中卷 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1912-1937)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戏曲改良的进展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戏曲论争
第三节 近代戏曲的对外交流
第四节 戏曲在台湾地区的流布
第二章 民间小戏的兴旺
第一节 秧歌戏
第二节 道情戏
第三节 二人台、二人转
第四节 花鼓滩簧戏
第五节 黄梅采茶戏
第六节 花灯戏
第三章 戏曲文学
第一节 川剧剧作家群
第二节 易俗社作家群
第三节 杨韵谱与奎德社
第四节 成兆才及其剧本创作
第四章 表演艺术的成就
第一节 生旦并重流派纷呈
第二节 王瑶卿与四大名旦
第三节 欧阳予倩
第四节 前四大须生
第五节 麒麟童与关东唐
第六节 武生、小生流派及其他
第七节 净、丑行流派及其他
第八节 汉剧的主要表演艺术流派
第九节 秦腔几位**演员的表演风格
第十节 川剧几位**演员的表演特征
第十一节 粤剧两大表演艺术流派
第五章 戏曲音乐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戏曲音乐的变化
第二节 京剧音乐结构体制的完善
第三节 粤剧音乐的一场革命
第六章 舞台美术的变革与发展
第一节 多种艺术形式对传统舞台的冲击
第二节 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景物造型的变革
第七章 戏曲班社与教育
第一节 演出方式与经营方式的变化
第二节 戏曲教育
下卷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8-1949)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近代戏曲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国统区的戏曲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艰难生存与斗争中的沦陷区戏曲
第四节 延安及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戏曲改革
第二章 新兴剧种的勃兴
第一节 评剧
第二节 越剧
第三节 其他新兴剧种
第三章 戏曲文学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
第二节 延安及抗日根据地创作
第三节 近代戏曲学的建立
第四章 表演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京剧表演的新流派
第二节 越剧编导制的建立和表演流派的形成
第五章 戏曲音乐
第一节 传统与近代并存
第二节 从滩簧音乐到沪剧音乐的变化
第三节 越剧音乐
第四节 曲剧音乐的演化过程
第五节 评剧音乐的形成
第六节 楚剧音乐的形成
第七节 近代戏曲音乐小结
第六章 舞台美术
第一节 越剧的舞台美术
第二节 奎德社舞台演出状况
第三节 延安根据地的戏曲舞台美术
第七章 戏曲教育及其他
第一节 科班与学校教育体制并行发展
第二节 戏曲习俗
中国近代戏曲史大事记
参考文献要目
跋
中国近代戏曲史(上中下)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近代戏曲史(上中下)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国近代戏曲史(上中下)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