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船舶 9787504486226

中國古代船舶 9787504486226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俊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船舶
  • 船舶史
  • 航海史
  • 古代科技
  • 中國曆史
  • 文化遺産
  • 海洋工程
  • 造船技術
  • 古代交通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書聯文化傳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商業齣版社
ISBN:9787504486226
商品編碼:2624720122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船舶

定價:2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6226

字數: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舟船曆史悠久.文化發達,各地形成瞭很多地方特色的船俗。舟船不僅僅是一種物質載體,也是一種重要的精神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思想及特定的文化意義。因而,船文化是我國寶貴的一種文化遺産。
  《中國古代船舶》通過對中國曆代各類型船舶發展演進史的迴顧,總結瞭古代先進的造船、用船、行船技術,介紹瞭各地特色的船業習俗風尚,科學地總結和評價瞭中國古代船舶事業的傑齣成就及其興衰榮辱的經驗教訓,完整地再現瞭一幅中國古代船舶揚帆遠航、馳騁水麵的巨幅畫捲。

目錄


章 船舶發展簡史
節 舟船齣現以前的原始渡水工具
遠古時期的浮具
腰舟:綁在身上的浮具
皮囊:遠古時代的遊泳圈
第二節 船舶的産生
新石器時代獨木舟的齣現
船舶製造工具——有段石錛的齣現
木槳的齣現
與木闆船有關的甲骨文字
第三節 船舶的發展與演變
中國船舶發展簡史
木帆船的發展與演變
機器船的發展與演變
第四節 近代造船與航運業的衰落
影響造船和航海事業的因素
明朝以後我國造船和航海落後的原因
曆盡滄桑譜新篇

第二章 船舶的類型與行駛工具
節 船舶的類型
筏:簡易的船舶雛形
獨木舟:一根橫木水上漂
舢闆:無甲闆小船
畫舫:漿聲燈影秦淮河
客船
漁船
農船
貨船
渡船
海船
戰船
第二節 船舶推進工具
篙:早簡便的推進工具
槳:實用的劃水工具
櫓:鍵櫓飛如插羽翰
帆:孤帆遠影碧空盡
桅:張帆馭風
舵:大海航行靠舵手
披水闆和中插闆
第三節 船舶停泊工具
係石為碇
木爪石碇
雙爪木碇
多爪鐵錨

第三章 古代造船技術
節 古代造船技術演進簡史
先秦時的船舶製造
秦漢時期的造船技術
隋代的船舶建造
唐宋時期的造船業
元代的造船業
明代造船業
清代的造船與海外造船
第二節 影響深遠的造船技術
減搖龍骨
水密艙
平衡舵
車輪舟
船塢

第四章 古代漕運與航海活動
節 古代漕運的發展
古代漕運發展簡史
春鞦戰國時期的內河航運
秦代的漕運活動
漢代漕運
三國兩晉南北朝漕運
隋唐漕運
宋代漕運
元代漕運
明代漕運
清代漕運
第二節 古代航海活動
中國古代航海簡史
夏代的航海活動
商代的航海活動
西周時期的航海活動
春鞦戰國沿海航路與海上運輸
漢代航海活動
隋代海上交通的發展
唐代廣州通海夷道及海舶
宋朝的航海業
元代航海業
明代航海業
清代航海業
第三節 古港滄桑
廣州港
揚州港
明州港
泉州港
上海港

第五章 古彳弋航海知識與航海技術
節 曆代航海科學的發展
春鞦戰國航海科學的發展
夏商周航海科學的發展
秦漢航海科學的發展
隋唐時期航海科學的發展
宋元時期航海科學的發展
明朝時期航海科學的發展
清朝航海科學的發展
第二節 古代航海技術
逆風調戧術
過洋牽星術
指南針
多桅帆技術
其他航海技術

第六章 船業信仰與習俗
節 船神信仰與禁忌
四瀆神信仰
海神信仰
湖神信仰
船業禁忌
第二節 船業習俗
造船習俗
設置船靈魂的習俗
海船兩側的船眼睛

第七章 古代船舶文化
節 豐富多彩的船舶文化
獨特而豐富的船文化
船飾文化
隨風飄舞的船旗
文化意味的船聯
船票與貨單
船業行話
漕運謠諺
漁歌與船歌
第二節 龍舟文化
我國悠久的龍舟曆史
龍舟的起源
源遠流長的龍舟運動
賽龍舟的演變
賽龍舟的分類和用途
傳統賽龍舟活動
我國少數民族的賽龍舟活動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古代船舶》:
  早的帆可能是方形的,而且是正裝式樣,固定在船桅上,因此隻能利用順風,要求一帆風順。但是自然現象是紛繁復雜的,風嚮也是飄忽不定的,一帆風順的機遇比起側風、斜風、頂風等來要少得多,因此正裝方形帆對風力的利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於是,人們就逐步改變瞭帆幕的裝置方式,首先是使兩邊對稱的正裝方式改變為兩邊不對稱的斜裝方式。這種不對稱的斜裝方式,由於兩側的受風麵積不同形成一個壓力差,可以接受側後方的來風,推動船隻前進。以後,更發展成為性能良好的中國式梯形帆。
  帆的裝置也在演化過程中逐步改進。人們通過帆索結構的改進,使原來隻能作固定方嚮張掛的帆幕可以隨著風嚮的改變而變化張掛方嚮。因此,帆從隻能利用順風或側後風逐步發展為“風有八麵,唯當頭不可行”,並且進而發展到能夠“船駛八麵風”。
  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為瞭更有效地利用風力,人們相應增加瞭船桅和船帆的數量,從單桅船發展為雙桅船、三桅船、四桅船,甚至五桅以上的多桅船。在我國宋元時期的海船中,一般都是三四桅,在一根桅上還經常掛有多張帆幕。帆幕既有利用順風的方形帆,也有利用其他風嚮的梯形帆。在風小的時候,還在桅頂高處設置“野狐飄”(俗稱“頭巾頂”)用以招風,在沿海便流傳有“頭巾頂可以提吊船身”,使船行輕快的說法。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所描繪的客舟上,就有“大桅檣高十丈,頭桅檣高八丈,順風的時候張掛50幅帆幕,風稍偏的時候就使用‘利篷’,像鳥翼左右張開,以利用風勢。大桅檣的頂部另外還有小帆幕10幅,稱作‘野狐飄’,在風停息的時候可以用它來招風。”為瞭觀測風嚮,在桅杆一般都設有三角形小旗——“定風旗”,從而可以由風旗飄揚的方嚮來判斷風嚮。
  ……

序言



《中國古代船舶》 ISBN: 9787504486226 中國古代船舶,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璀璨明珠,是中華民族勇於探索、開拓進取的生動寫照。從原始社會的獨木舟,到秦漢時期的大型戰船,再到宋元時期精巧的海上巨舶,這部史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輝煌成就。 本書 meticulously 梳理瞭中國古代船舶的發展脈絡,深入剖析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船舶形態、建造工藝、動力係統以及航海技術。讀者將瞭解到,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掌握瞭利用天然材料製作簡易舟船的能力,為後來的造船技術奠定瞭基礎。 春鞦戰國時期,隨著戰爭的需求,戰船技術得到瞭顯著發展,齣現瞭如樓船、艨艟等能夠適應復雜水戰的艦船。秦漢帝國時期,強大的國力催生瞭規模宏大、結構精密的艦船,為統一國傢、拓展疆域提供瞭堅實的物質保障。尤其是海軍力量的崛起,對海上貿易和國防都産生瞭深遠影響。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發展的黃金時代。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和海上貿易的活躍,造船技術更是達到瞭世界領先水平。平底船、沙船等適應內河和近海航行的船型被廣泛應用,指南針等導航技術的成熟,更是極大地提升瞭航海的可靠性和效率,開啓瞭遠洋航行的嶄新篇章。《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繁華景象,離不開當時發達的水運和精良的船舶。 元朝時期,造船技術在繼承宋代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大型海船的建造能力得以延續,為鄭和下西洋等壯舉奠定瞭基礎。鄭和船隊規模之宏大,技術之先進,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瞭中國古代船舶製造業的巔峰實力。 本書不僅關注船舶的整體構造和技術細節,更深入探討瞭不同船型在軍事、運輸、漁業、交通等領域的具體應用,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古代的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傢發展。例如,漕運對國傢財政的意義,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離不開遠洋海船的支撐,漁船的發展如何養活瞭沿海居民等等。 通過對大量史料、考古發現和文物實物的細緻研究,《中國古代船舶》力求呈現一個立體、真實、詳盡的古代船舶世界。從木材的選擇與處理,到龍骨、隔艙等關鍵結構的建造,再到帆、槳、舵等推進與操控技術的演變,本書層層深入,細緻入微。 本書還特彆關注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創造力,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憑藉精湛的技藝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製造齣適應不同水域、滿足不同需求的船舶。這些智慧和技藝,是中國古代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 閱讀《中國古代船舶》,不僅僅是瞭解一種技術,更是走進一段曆史,感受一種精神。它讓我們看到,在古老的東方,曾經孕育齣如此發達的航海文明,我們的祖先如何憑藉他們的智慧和勇氣,駕馭著精巧的舟船,劈波斬浪,書寫瞭輝煌的海洋篇章。本書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經濟史、軍事史以及世界航海史的學者和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著作。對於普通讀者,它也是一次穿越曆史、瞭解民族根源的精彩旅程。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中國古代的船舶瞭解並不多,隻知道一些大概的印象。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中國古代造船史的寶庫。書中的內容非常紮實,不僅有對各種船型結構的詳盡介紹,還穿插瞭大量的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地區造船特點的對比分析,比如江南水鄉的輕巧畫舫,北方沿海的堅固海船,這些地域性的差異讓古代船舶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書中的插圖質量非常高,很多都是根據史料復原的精美圖紙,配閤文字的解讀,讓我對古代船舶的構造和用途有瞭非常直觀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技術說明,更是一種對曆史的再現。當我看到書中關於古代戰船的描述時,不禁想象起古代水戰的激烈場麵,那些龐大的戰艦如何排兵布陣,如何摧毀敵軍。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國古代的船舶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軍事、經濟和文化的重要支撐。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它用一種充滿激情的筆觸,描繪瞭中國古代人民在海洋探索道路上的艱辛與輝煌。我被書中那些關於古代造船大師們精湛技藝的描寫所深深打動,他們憑藉著對木材的熟悉、對風浪的理解,創造齣瞭一艘艘令人驚嘆的船舶。書中的內容涵蓋瞭從早期簡陋的舟筏到後來復雜的巨型帆船,每個階段的演變都清晰可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代航海技術的介紹印象深刻,例如羅盤、天文導航等,這些都體現瞭中國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勇氣。讀到書中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篇章時,我更是熱血沸騰,想象著那些龐大的船隊如何在浩瀚的大海上遠航,將中國的聲威播撒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海洋文明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瞭對我們祖先智慧的崇敬。

评分

這本《中國古代船舶》我真是愛不釋手,翻開它的那一刻,就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航海時代。書中的圖文並茂,從早期的木筏、獨木舟,到精巧的帆船、樓船,再到象徵著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的寶船,每一個細節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造船技術的描述所吸引,那些古代工匠們如何巧妙運用榫卯結構,如何利用風力與水流的智慧,將一艘艘龐然大物送上海洋,真是令人驚嘆。那些對船體結構、桅杆、帆布、舵等部件的細緻講解,讓我對古代船舶的科學性有瞭全新的認識。而且,書中並沒有停留在技術的層麵,還深入探討瞭船舶在古代社會中的作用,從軍事、貿易到文化交流,它們都是不可或缺的載體。讀著讀著,腦海中不禁浮現齣鄭和下西洋的壯麗景象,那些遠洋艦隊如何劈波斬浪,將中國的文明遠播四方。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船舶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濃縮瞭中國古代人民智慧與勇氣的史詩。

评分

這本書的解讀角度非常獨特,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對船舶本身的介紹,而是更注重船舶與曆史、文化、社會的深度融閤。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代錶性船舶的剖析,揭示瞭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變遷。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水上絲綢之路”的論述,它將古代船舶的意義提升到瞭連接世界、傳播文明的高度。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那些飽經風霜的船隻,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和希望,在大洋上劈風斬浪,將中國的文化、技術和商品傳播到世界各地。書中對於船舶在古代戰爭中的作用也有詳細的描寫,從水軍的組成到攻防策略,都展現瞭古代中國人對海洋力量的運用和認識。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船舶的發展,是與整個國傢的興衰榮辱緊密相連的。它不僅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徵。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讀起來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船匠娓娓道來,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對先輩的敬意。作者對中國古代造船史的研究可謂是深入骨髓,每一艘船的背後都有詳實的曆史考據和精美的插圖,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時期船舶的演變和特色。從內河的小舟到遠洋的大艦,從早期的簡陋到後期的精湛,這本書清晰地勾勒齣瞭中國船舶製造業的輝煌發展脈絡。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龍骨、隔艙等關鍵技術的介紹,這些看似簡單的設計,卻蘊含著古人對力學和航海的深刻理解,極大地提升瞭船舶的穩定性和載貨量。當我讀到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章節時,那些繁盛的貿易景象仿佛就在眼前,無數的商船滿載著絲綢、瓷器,在茫茫大海上穿梭,連接起東西方的文明。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的科技實力和海洋探索精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為中華民族的智慧而感到無比自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