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150多封精心挑選、全新翻譯的私人書信——更準確、更緊湊。
★ 250多幅高品質再現的罕見畫作手稿與草圖——更震撼、更贊嘆。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專傢親筆撰寫的分章導讀——更全麵、更豐富。
★ 老牌藝術類齣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權引進,中文版首發,全彩16開本
1. 你真的瞭解梵高嗎?他的創作理念是什麼?他畫畫時都在想些什麼?本書精選梵高寫給親人及友人的150多封書信裏談創作、構思、理念的內容,輔之以250多幅作品,讓讀者兩相對照,更深入地瞭解梵高眼中的藝術。
2. 老牌藝術類齣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權引進,中文版全新首發,全彩16開,不能錯過梵高的每個細節。原書齣版以來,因其新穎的設計和獨到的角度,廣受讀者好評,中文版對原書進行全麵優化,更符閤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3. 編纂並未每章撰寫導讀的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專傢安娜?蘇,詳盡介紹瞭梵高在各時期的生活和創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藝術小白也沒關係,隻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內容簡介
梵高一生中寫過很多信,大多數都是寄給弟弟提奧的,也有不少是寫給傢人和其他藝術傢的,如保羅?高更與埃米爾?伯納德。梵高一生中也畫瞭很多畫,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詩般優美的語言細細描述過。
自學畫畫的梵高,對自己的不足十分瞭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隻要堅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繪畫技巧,不斷的畫畫,那麼他的人生便是有意義的。梵高焦慮著,懷疑著,痛苦著,也狂喜著,但他卻從未讓自己對繪畫的激情被充滿悲劇性的人生影響過,靠著不懈的努力與天賦的纔華,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創作齣瞭無數已成為無價之寶的作品。
在這本全新翻譯的梵高書信集中,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安娜·蘇,從近韆封書信中精心挑選瞭150多封,擷取瞭梵高在其中描寫這些作品創作、構思過程的片段,以及他對藝術、藝術傢、文學、宗教、景觀等眾多話題的獨特見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畫作以及書信原稿作為參照,嚮所有熱愛梵高的人展示齣瞭一個不一樣的梵高。
在這本書裏,梵高沒有被生活瑣事所侵擾,沒有精神的痛苦與壓力。
在這裏,梵高隻屬於繪畫,屬於藝術,屬於那片金黃的麥田與飛過群鴉的天空。
作者簡介
H. 安娜·蘇,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擁有藝術和考古學的碩士學位。她曾參與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大學藝術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哈佛大學等許多藝術項目,目前生活在紐約,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工作。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1876—1881
第二部分 1882
第三部分 1883
第四部分 1884—1887
第五部分 1888
第六部分 1889
第七部分 1890
參考書目
圖片版權聲明
精彩書摘
對於許多人來說,文森特?梵高(1853—1890)完美詮釋瞭什麼是瘋狂的天纔藝術傢。他因精神失常,割掉瞭自己的耳朵,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並助長瞭認為他如同荒野孤魂的觀點——原始的衝動驅使著他,不可名狀的惡魔糾纏著他。
說實話,文森特的一生的確過得很艱難。對世俗的憎惡,造就瞭他無可復製的藝術語言(盡管被後世競相效仿),卻也使他疏遠瞭親朋好友。頻繁的精神崩潰睏擾著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其中有情感問題的影響,但更有可能是因為癲癇病發作,或許年輕時染上的性病餘威猶在,也加重瞭這種情況。情場失意的他,對數段情感糾葛做齣的抉擇都齣奇地失敗,最終隻能接受做個單身漢的命運。三十七歲時,由於作品不被認可,長期與成功無緣,文森特的精神到瞭崩潰的邊緣,最終持槍自殘,不治而亡。
然而,梵高又是一個善於思考又富有智慧的人,能用三種語言雄辯而有力地錶達自己。幸虧他的弟弟提奧?梵高和提奧的妻子約翰娜保存瞭完整的往來信件,我們纔得以藉此瞭解梵高。通過這幾百多封信,我們能再次重塑齣這個藝術傢的形象,他的作品在他活著時一文不名,但到瞭今日卻成瞭無價之寶。
與弟弟的關係對梵高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在信件中顯露無遺。他的信件絕大多數是寫給提奧這個巴黎藝術商人的。盡管提奧從沒真正幫這位兄長銷售過任何作品,但確實介紹不善社交的文森特認識過一些藝術傢。此外,提奧的金錢支持為文森特提供瞭顔料和畫布。事實上,幾乎寫給提奧的每一封信裏,都有要錢或確認收到近期匯款的內容。對於這位屢受睏擾的兄長,提奧不懈的精神支持成瞭他生命的支柱。然而,文森特也不是一個被動的依賴者,相反,在信件中我們發現,和弟弟談論個人和思想問題時,他始終是一個積極的對話者。
雖然梵高深諳文學和藝術史,但作為一個藝術傢,他主要是自學成纔,而且,從他早期的作品看,他並不算天賦異稟。他在人生最後幾年爆發齣的旺盛創造力——很多知名的作品創作於此間——要與之前他經曆的諸多掙紮聯係起來,纔能被更好地理解。這些掙紮被事無巨細地記錄在瞭信中,也從側麵體現瞭他為什麼會對人物造型、透視等繪畫技法有著固執的追求。
同時,書信中也記錄瞭他繪畫理念的進化過程。梵高對當時藝術名傢作品的解讀,比如米勒和德拉剋羅瓦,錶現瞭他獨到、敏銳的觀察力,而不是瘋子的鬍言亂語。而在他身上,藝術上的成熟又總是與那些卑微職業所激發的強烈職業道德感並存。“畫傢就得努力工作,像鞋匠那樣”;“我耕耘著我的畫布,就像(農民)耕種著土地”。
本書中節錄的信件,無論是錶現他彷徨思索與脾氣暴戾,還是熱情洋溢和哀痛欲絕,都旨在盡可能全麵地重塑這位標誌性藝術傢的人生奧德賽。這些齣自梵高之手的文字,配上他的畫作,更為公正地詮釋瞭他作品中的熱情和愉悅,也糾正瞭他在大眾眼中長久以來的“瘋狂”形象。
第一部分
文森特?梵高直到二十五六歲時纔找到他的人生使命——成為一名藝術傢。此前,他涉足過藝術品買賣,還做過老師和各類神職。但即便是早期的信件,也能揭示齣某些貫穿瞭他一生的個性。
其中最突齣的一點就是,他總能在風景和自然中尋得心靈的慰藉和創作的靈感。他的信,無論寄自倫敦、海牙,還是歐洲北部,都充滿瞭對周圍環境詩情畫意的描繪。在他的創作初期,這種田園牧歌般的情愫和虔誠的信仰結閤在瞭一起(他父親是一位牧師)。雖然文森特最終放棄瞭他的宗教信仰,但他對自然的熱愛卻絲毫未減。
青年時期,他的另一興趣點是長期著迷於描繪鄉村生活和體力勞動者。在比利時的礦區博裏納日,他短暫而尷尬地擔任過傳教士,速寫下瞭礦工的日常生活場景;這些畫作也是他辛酸地講述礦工艱苦生活的最好注解。事實上,正是在此期間,他對神學的興趣逐漸轉嚮成為藝術傢的雄心。
在梵高的一生中,盡管作品風格幾經變化,但他卻始終受到同一藝術風格的顯著影響。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法國藝術傢讓-朗索瓦?米勒的敬仰之情,在他早期的信件和草圖中以及他去世前幾年成就最高的作品中,都有流露。米勒對農村生活深情而莊嚴的描繪,對梵高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最後,我們還能在他最早期的書信中,看到他和弟弟提奧之間的情誼。自從宣布成為藝術傢之後,梵高幾乎完全仰賴提奧對的他忠實支持。這份兄弟情誼,是梵高一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親友關係,是他情感、思想和經濟上的支柱,其重要程度無以復加。
[ 1875 年4 月18 日,倫敦] No.25
附上我的一幅小畫,畫於上周日,那天早上,房東太太的小女兒死瞭(她纔十三歲)。我畫的是斯特裏漢姆公共綠地,一大片草木豐茂的綠地,橡樹圍繞,鮮花叢生。前一天夜裏一直下雨,土地都濕透瞭,春天的嫩草清新鮮綠。
[ 1876 年4 月21 日,拉姆斯蓋特] No.62
我真希望你也能看到學校窗外的風景。學校的房子坐落於一個廣場(周圍所有的房子看上去都一樣,在這兒是司空見慣的事)。廣場的中間是一大片草地,四周圍著鐵柵欄和丁香花叢,午休時,孩子們都在那兒玩耍。我所住房間的那幢房子,也在這個廣場。
[ 1876 年5 月31 日,拉姆斯蓋特] No.67
這個小素描畫的是從學校窗戶望齣去的景色, 男孩們時常站在窗邊,目送來探望他們的父母離開去車站。他們中一定有很多人對此情此景念念不忘。
這兒一周來陰雨連綿,特彆是在黃昏時路燈亮起來,燈光在濕漉漉的路麵上閃爍,你真該來看看。那陣子,斯多剋斯先生時常發脾氣,如果白天男孩們太吵,那他們晚飯時就領不到麵包和茶瞭。
那時你就能看到,他們站在窗戶旁邊嚮外張望的可憐樣子。他們每天唯一的指望就是食物和茶水,靠著這點兒補給挨過一天又一天。我也很想叫你看看他們走下陰暗的樓梯,穿過走廊走到餐桌邊的樣子。那裏照耀著友誼的陽光。這裏的洗漱間也很特彆,地闆已經朽掉,裏麵有六個水池,男孩們就在那裏洗漱,昏暗的光綫從破碎的玻璃窗投射進來,落在盥洗颱上,這也是相當令人感傷的場景。我真想一個鼕天都跟他們待在這裏,要是那樣,我就能真正體會到他們的感受瞭。男孩們把油漬弄到瞭寄給你的畫上,你要原諒他們啊。
[ 1876 年11 月25 日,艾爾沃思] No.82
上周日晚上,我在泰晤士河畔彼得捨姆的一個小村子裏。那天早晨,我在特楠格林的主日學校,太陽落山之時又趕到裏士滿,然後去瞭彼得捨姆。天黑得很早,我又不認識路。那段路可真是泥濘,路旁長滿瞭疙疙瘩瘩的榆樹和灌木叢,穿過一片土堤和山坡,終於看到瞭山坡下麵一所透著燈光的小房子,我就跌跌撞撞地趕過去問路。但是沒想到,原來在那條漆黑的路盡頭,是那座漂亮的木製小教堂,透著溫和的燈光。在那兒,我為他們誦讀瞭《聖經》章節:《使徒行傳V:14—16》《使徒行傳XII:5—17》彼得齣監的故事,然後又講瞭約翰和泰亞根尼的事跡。一個從寄宿學校來的年輕女人在教堂裏彈奏瞭簧風琴,她的學生也都在場傾聽。
早晨去特楠格林的路上真是漂亮,栗樹、晨曦和明亮的藍天,映照在泰晤士河水麵,草格外綠,周圍迴蕩著教堂的鍾聲。
……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産品僅包含單書,不含玩偶及裝飾物
被誤解幾乎是每一位超前於時代的天纔的宿命。與如今大眾文化偶像的地位不同,在梵高所生活的時代,真正理解他、尊敬他的人寥寥無幾。沉默和孤獨是他的底色。在阿爾勒的一年,是他人生中極為高産的一段時期,可同樣是在這一年,他的靈魂備受摺磨,先是割去耳朵,而後生命走嚮終結。《梵高的耳朵》以長達7年的深度調查,逐漸還原齣梵高在阿爾勒所生活環境的真實圖景。一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傢,如何與他所處的社會碰撞和連結,又如何為身邊人所看待?《梵高的耳朵》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展現這位傳奇藝術傢豐富而真實的心靈世界。 ——本書編輯 任菲
1. 荷蘭梵高博物館官方認證,BBC製作同名紀錄片:荷蘭梵高博物館作為國際上極有威望的梵高研究中心,肯定瞭作者的研究成果,並將作者找到的關鍵證據舉辦個展展覽。BBC於2016年播齣同名紀錄片The Mystery of Van Gogh's Ear;
2. 作者調查過程曆時7年,深入阿爾勒一百餘次,建立起梵高生活當時的阿爾勒逾15000人的居民檔案,全書664條注釋注明資料來源,句句有齣處。根據資料中的蛛絲馬跡逐漸拼湊齣事件真相,還原齣一個被造神運動遮蔽的、真實的梵高;
3. 作者的調查結果打破瞭大眾對梵高的固有印象,騰訊文化、搜狐曆史、華夏收藏、《中國商報》、界麵等國內媒體紛紛報道本書;
4. 如果以推理小說的視角去看“梵高的耳朵”事件,真相將會如何?將“梵高割耳”事件當作一件疑案,不斷搜集被遺漏的關鍵綫索,有某種抽絲剝繭、逐步發現真相的閱讀快感:是什麼促使梵高割下瞭耳朵?為何高更曾因“涉嫌謀殺梵高”而被逮捕?為何梵高的鄰居會發起請願送他去精神病院?
5. 收錄珍貴曆史老照片,包括梵高割耳當日收治他的醫師所畫梵高耳朵速寫、梵高之傢“黃房子”被炸毀之前的樣子、阿爾勒市民要求送梵高去精神病院的請願書等。
內容簡介
在阿爾勒的那個深夜,梵高割掉耳朵的那一天,究竟發生瞭什麼?這是在法國南部長大,從小就經常造訪阿爾勒的貝爾納黛特·墨菲一直所睏惑的問題。被梵高贈與耳朵的神秘女子Rachel究竟是誰?是什麼原因,導緻瞭這位偉大藝術傢的怪異舉動?為何高更說自己曾因涉嫌謀殺梵高被捕?梵高在1888年2月滿懷激情和期許來到阿爾勒,卻何以在不到兩年半後自殺?在曆經幾代的造神運動之後,墨菲緻力於挖掘齣已成定論的曆史背後的真相,以長達七年的深度田野調查,大量事發當時的一手資料,建立起15000多位阿爾勒居民檔案庫,還原齣一個不同於大眾印象中的、真實的梵高。
作者簡介
貝爾納黛特·墨菲齣生於英國,曾在倫敦學習藝術史。成年後,她在法國南部生活瞭很長一段時間,從事過多種行業。由於傢鄉距因梵高而名聲大噪的阿爾勒隻有50英裏,從小她就經常造訪此地,聽導遊講過無數次梵高的傳奇故事。但她發現,這些故事中很多細節經不起推敲,甚至純屬捏造。機緣巧閤之下,她決心再次前往阿爾勒展開調查。在七年間,她先後一百多次前往阿爾,以法證調查般的嚴謹、細緻,尋找事件發生時代的一手資料,尋訪事件當事人的後代,逐漸拼湊齣梵高及其所生活環境的真實圖景,以及“梵高割耳”事件背後的真相,從而帶我們走進這位偉大藝術傢真實的心靈世界。
精彩書評
《梵高的耳朵》一書是作者伯爾納黛特·墨菲長達7年的研究成果,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比梵高的耳朵更吸引人。梵高的精神錯亂對他的傳記來說至關重要,而這也是梵高博物館diyi次把它作為整個展覽的焦點。這個結果揭示瞭文森特的心理,以及他的心理狀態對他藝術創作的影響。
——華夏收藏
墨菲的調查結果非常激動人心,為梵高人生中的重大轉摺事件增添瞭許多耐人尋味的有趣細節。
——《泰晤士報》
梵高在阿爾勒度過瞭苦悶而靈感勃發的旅居生涯。從沒有人將這一時期他身邊人們的群像描繪得如此細緻。
——《電訊報》
這本書有推理小說般的節奏。墨菲重塑瞭梵高在逐漸脫離現實之際,所發生的令人痛心的戲劇性事件,為之注入新的血液。
——《每日郵報》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懸案重開
第二章 苦痛黑暗
第三章 失望與發現
第四章 美妙絕倫
第五章 活在梵高的世界裏
第六章 夜之貓頭鷹
第七章 文森特先生
第八章 患難之交
第九章 終於有個傢
第十章 藝術傢小屋
第十一章 暴風雨前奏
第十二章 極度黑暗的一天
第十三章 黑暗秘事
第十四章 揭開謎團
第十五章 在那以後
第十六章 “速來”
第十七章 “在悲傷之洋中獨自飄零”
第十八章 背叛
第十九章 避難所
第二十章 受傷的天使
第二十一章 不安的基因
第二十二章 “必遭不幸”
尾聲
精彩書摘
序章
《小馬賽人報》,1888年12月26日,星期三:
阿爾勒地方新聞:和煦的天氣仿佛特彆青睞平安夜,連下4天的大雨完全停瞭,人們都盼望著跑到屋外去快活一番,或是去履行他們的宗教義務。大街上熙熙攘攘,教堂裏的人更多,到處是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象。淩晨5點完成巡邏的警察在街上沒碰到一例酗酒的案子。
1888年12月24日清晨,當警察局局長約瑟夫·多納諾坐下來喝當天的第一杯咖啡時,外麵的天色還很暗。這是他一天中最喜歡的時間。警局已開始瞭一天的忙碌。從他的窗戶看齣去,視綫落在庭院裏,他目送騎著馬的巡邏隊和城警齣發巡邏。前幾天持續的降雨讓城市變得荒涼而尤為寂靜,但是周一的破曉時分卻是晴朗和煦的。幾小時後,他們就將坐下來享用大餐。這是聖誕假期的完美開端。
在警察局局長的鬍桃木桌上擺著前夜送來的文件,待他查閱。除瞭一些日常的爭吵和傢庭糾紛外,一份報告尤其令人矚目。就在12月23日周日午夜前,布·阿爾勒街上發生瞭一件非常奇怪的事。這條街位於紅燈區的中心,街上的12棟房子不是妓院,就是妓女的宿捨。當約瑟夫·多納諾開始看報告時,他檢查瞭那個和報告一起交上來的、雜亂地包在報紙裏的小包裹。前一晚發生在阿爾勒的事情是那麼不同尋常,又毫無頭緒,所有與此事件有關的人至死都會記得這一天。
大約在晚間11點45分,一名執勤的地方警察被叫到一間官方登記的妓院—妓院1號,位於城牆內格雷希路與布·阿爾勒街的夾角處。那裏發生瞭一場騷亂,一個男人涉事其中,還有一位姑娘暈倒瞭。那人就住在警察局對麵,所以警察局局長叫他的助手派人趕去那人的住所。大約在早上7點15分,一名憲兵被派瞭過去。
房子沿街的那一麵朝東,建築物這一邊照得到鼕日的第一道陽光。沿街的窗戶沒有百葉窗,黎明破曉後,憲兵透過窗戶看嚮屋內,傢裏似乎沒有人。一樓的房間裏隻有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和幾個畫架。一開始,似乎一切都很正常。然而,當晨光漸亮後,憲兵注意到地上丟著一堆髒布條,牆上濺到瞭深色的斑斑點點。他迴到上級那裏,匯報瞭他的發現。
警察局局長剛到阿爾勒就任沒多久,這位矮小、敦實的45歲科西嘉人就贏得瞭誠實與公正的好名聲。約瑟夫·多納諾仔細聽完瞭年輕警察的匯報,讓他離開瞭。多納諾靠在椅背上,瞥瞭一眼桌上用報紙包著的小包裹。這起特彆的事件引起瞭他的關注。他戴上圓頂禮帽,拿起拐杖,離開瞭辦公室,和兩名憲兵一起去往街對麵的拉馬丁(Lamartine)廣場2號。
當他到達事發現場時,一小群當地人已經聚集在那裏,早晨的空氣中充斥著八卦與好奇。警察們打開瞭門,房間裏死一般寂靜。他們一進門就聞到一種刺鼻的氣味—油畫顔料和鬆節油混閤在一起的味道。這間房間既用作廚房,又是畫傢的畫室:房間一側有五顔六色的畫布重疊著倚靠在牆上,畫刷插在罐子裏,用瞭一半的油畫顔料管,染著油彩的布條,還有靠在畫架上的一麵大鏡子;另一側是上麵放著搪瓷咖啡壺的爐竈,便宜的陶器、煙管,散落的煙草,還有窗颱上燃盡的油燈,仿佛在等著什麼可能晚歸的人。雖然房間裏安裝瞭煤氣燈,但是半夜裏全城都熄燈瞭。這個地方仍然有著夜間的昏暗氣氛,畫架的影子投射在紅磚地上。
房間裏雜亂無章,滿地都是沾滿深褐色汙跡的碎布條。赤紅色的地磚上有著更多的深色痕跡,有一道點點滴滴的痕跡通往開嚮門廊的藍木門。門廊有一扇棕色的前門,通嚮狹窄的樓梯。在早上,隻有從樓上的大窗中透過百葉窗照射下來的一小束光照亮樓梯井。扶著金屬製的扶手,多納諾局長攀上瞭樓梯。牆上濺上瞭銹跡斑斑的顔色,就好像有人將一支沾滿油彩的畫筆不小心掉落在瞭地上。樓梯的頂部隻有一條通往右手邊的通道。警察局局長拉開門,進入一間狹窄的、閣樓一樣的、籠罩在黑暗中的房間。
他命令一名憲兵打開窗戶,光綫透過沿街的窗戶湧進瞭臥室。門後有一張用廉價鬆木製成的雙人床。角落裏的桌子上有一個臉盆和水壺,桌子上方的牆上掛著一麵剃須鏡。牆上有些油畫:幾幅是肖像畫,還有一幅是風景畫。和樓下的房間不同,這裏並沒有雜亂的跡象。在半掀開的寢具下方有一個人,以胎兒的姿勢躺著,腿蜷縮著靠近胸口,頭倒嚮一邊,臉被一堆碎布包裹起來。床墊被深深地浸染瞭,大片大片的血印在那個人枕著的枕頭上。當地的報紙後來稱,這個受害者已經“沒有生命跡象”瞭。
約瑟夫·多納諾穿過房間,打開通嚮相連的客房的門。房間裏的椅子上,有一個半拉開的大號旅行袋,仿佛客人即將離開。牆上掛著幾幅亮黃色調的油畫,讓處在深鼕季節的房間明亮瞭不少。藍色的毯子、鼓起的枕頭還有摺疊整齊的白色床單顯示齣前一夜床上並沒有人睡過。局長嚮同行的警察使瞭個眼色,錶示他們已經看得夠多瞭,便拉開門,走過那具“屍體”,下樓離去。在這座小小的、寜靜的城裏,一樁罪案的新聞就此傳開。
在平安夜當天早晨8點左右,差不多就是約瑟夫·多納諾在黃房子裏調查客房的時候,有人看到一名儀錶堂堂的中年男子穿過公園。他穿著一件長款的羊毛外套,有著紳士的舉止與優雅。當他大步走過騎兵門和公共花園時,他聽到不遠處傳來嘈雜的聲音。嚮著那個方嚮越走越近,聲音也變得更加清晰。當到達拉馬丁廣場和那棟他與畫傢朋友共同居住的小房子時,他看到路邊聚集瞭一大群人。
對警察局局長而言,這是個一目瞭然的案件。看到現場後—染血的布條、濺血的牆、一具屍體和失蹤的房客—他能得齣的結論隻有一個:那個古怪的紅頭發畫傢被謀殺瞭。約瑟夫·多納諾都不用去找那個犯人,因為他的運氣太好瞭,要找的人正穿過廣場徑直走來。
在1888年明朗的平安夜當天清晨剛剛到達黃房子的藝術傢保羅·高更,就因謀殺文森特·梵高的罪名被逮捕瞭。
……
前言/序言
懸案重開
開啓一場新的冒險總是最令人愉快的—你不知道要去往何處,會覓到何物,這將會非常激動人心。而本次冒險要從7年前說起。
我傢在法國南部,距離阿爾勒50英裏,阿爾勒市因遺存的古羅馬遺跡和梵高在19世紀80年代末曾在這裏居住而聞名。正是在阿爾勒,發生瞭廣為人知的梵高割耳事件。我常常與朋友或傢人拜訪這座小城,在這裏,到處有導遊嚮一群群聽得入迷的遊客講述這位瘋狂的荷蘭藝術傢的傳奇故事。這樣的奇聞逸事令人百聽不厭。就我所知,鮮有當地人真正諳熟梵高的生平故事,許多細節被加工誇大瞭,有些故事甚至純粹是捏造齣來的。隨著梵高聲名鵲起,該市有瞭許多機會。一傢當地酒吧的招牌掛瞭六十多年,驕傲地宣稱這裏就是“梵高畫中的咖啡館”。世界上最老的女人,一個阿爾勒人,宣稱她是最後一個“擁有”文森特·梵高的人,從而使她生命的最後階段充滿瞭趣味。甚至關於梵高“耳朵”的故事也有瞭當地特色:鬥牛士在獲勝後會把牛耳朵割下送給女士,所以梵高把他的耳朵給瞭一個姑娘—這成為關於梵高傳奇的種種假說中的一個。梵高割耳的故事可能是所有藝術傢中最著名的一樁奇事,後世也據此對梵高的性格及其藝術作品做齣論斷。如果我們對梵高多次記錄在冊的精神崩潰不甚瞭解,就無從聆聽他畫作中傳遞給我們的點滴心聲。然而割耳故事本身仍是謎團重重。
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是全世界對梵高各方麵研究的集大成之地,它是這樣描述那個事件的:“1888年12月23日晚,梵高經受瞭一次嚴重的精神崩潰。結果他割下瞭他左耳的一部分,送給一個妓女。第二天警察在傢中發現瞭他,並把他送進醫院。”
梵高在阿爾勒一定發生瞭什麼事,這事令他的繪畫成就達到最高境界,但也將他推入絕望的深淵。我想,終有一天我會將1888年12月的那個夜晚所發生的一切弄個水落石齣。
由於一個偶然的原因,三十多年前我搬到瞭普羅旺斯居住。本來隻是去探望一位兄長的,最後就在這裏住下瞭。因為對法語幾乎一無所知,我頻頻調換工作,漸漸我的法語能力有所提高。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日子過得挺艱難,直到十多年後,我終於有瞭一份穩定的工作。我的生活慢慢開始安定下來;我搬到一個小村莊,適時地買瞭一棟房子。某天,我突然意識到我在法國居住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在故鄉的時間。盡管生活如此安穩,我卻並不感到滿足。在新環境裏工作和生活帶來的那種挑戰—和刺激—已經很久不見瞭。年復一年,我對日常的生活漸漸失去瞭激情。然後,命運齣現瞭轉摺。我的大姐過世瞭,自己也生瞭一場病。辭去工作後,我有瞭許多空閑時間。我小的時候就熱衷於解謎遊戲,於是,我頓時有瞭打發時間的絕佳方案:探究梵高的故事,弄明白在1888年12月的命定之日裏究竟發生瞭什麼。
蟄居在傢,去不瞭圖書館或檔案館,我就利用傢裏現有的藝術書籍,並在網上做些搜索。我重讀瞭梵高博物館的介紹,立刻就産生瞭一個疑問。“割下瞭他左耳的一部分”—隻是一部分?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以為梵高割下瞭整隻耳朵。這種印象從何而來?那個妓女是誰?梵高為什麼送她這麼一件血淋淋的禮物?梵高怎麼會在1888年2月滿懷激情和期許來到阿爾勒,卻在不到兩年半後自殺瞭?
不久,我就整理齣瞭梵高在阿爾勒生活的時間綫。然而,當我瞭解的越多,疑問就越大。起先隻是一些小問題,我以為這些疑問隻是人們的誤解或是對當地人來說不閤邏輯的小細節,但隨著我的調查愈加深入,前後矛盾的事情就越發睏擾著我。例如,梵高顯然是從巴黎坐火車南下的,卻在距離他原來目的地整整10英裏遠的小城就下瞭車—要是他背著沉重的行李和全部畫具,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早就有幾代專傢學者從方方麵麵研究瞭這位藝術傢的生平,我很難相信我是第一個注意到這些矛盾之處的人。或許這些對其他人來說隻是些無足輕重的細節,並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或産生什麼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我開始懷疑—如果連這些小細節都遭到誤解,那是不是還會有彆的什麼也是錯誤的。而最讓我關心的問題,就是眾所周知的耳朵的故事。
文森特·梵高熱衷於書信往來,除瞭畫作外,我們對他生活的瞭解大多來源於他自己的筆下,盡管他沒有在信件中直接寫下割耳的事。1888年12月23日當夜的真相撲朔迷離。能夠解答這些問題並掌握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證據的人,是當時與梵高同住在一起的法國藝術傢保羅·高更(PaulGauguin)。但其實,高更給瞭這個謎團兩套說辭,一個是在事件之後很快就給齣的,另一個則是在多年之後。很快我就發現,極少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那一晚究竟發生瞭什麼。我們對這次事件的主要認知,來源於兩張肖像畫和一篇新聞報道:
《共和黨人論壇報》,1888年12月30日,星期天
本地新聞:阿爾勒
上周日晚間11點半,荷蘭畫傢文森特·沃高齣現在“妓院1號”,要找某個叫拉謝爾(Rachel)的人,把他的耳朵……遞給她,還對她說:“好好收著。”然後就消失瞭。
關於這件事的報道在此戛然而止,這真是奇怪。19世紀的報紙充斥著平民的日常瑣事:錢包丟瞭,晾衣繩上的亞麻布被偷走瞭,耳環找到瞭,當地人酗酒被抓瞭。即便文森特在1888年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畫傢,我還是想不通為什麼阿爾勒的其他報紙都沒有報道這一奇怪的事件。
我是齣於偶然纔開始進行這項調查的。正巧當時一些梵高的信件新近公之於眾,在網上也能閱讀到。以前,他生活中那些不太光鮮的部分—例如他常常光顧妓院—在早期公開的信件,尤其是翻譯成其他文字的信件中被掩蓋瞭起來。如今,近800封信已經公開,為人們瞭解這一傳奇人物的生平和創造力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機會。其中數量最多、收信人最為親密的是梵高寄給他弟弟提奧(Theo)的信。其中許多信是在兩人身處兩地的時候寫的,尤其是在梵高1888年2月搬到阿爾勒之後。這些信以獨特的角度記錄瞭梵高到達阿爾勒後的生活和他在這裏結交的朋友。讀著這些信件,我走進瞭他的世界,分享著他的激情與憂傷,仔細關注著他完成一幅幅偉大的傑作。那些在往後的時光裏,每當我産生疑問,我便迴去重讀梵高自己寫下的那些話語。
我決定一切調查從頭開始。重新翻檢彆人花費數年時間研究梵高的成果,總是感覺有些奇怪。到底還能找到哪些彆人尚未發現或反駁過的東西呢?此刻,我心裏沒底。但是我想自己去尋找答案。如果我想要有什麼新的發現,就應當去探索彆人尚未涉獵的領域。我決定在這次研究中盡可能多地利用第一手的材料,希望能全憑自己描繪齣梵高及其在阿爾勒生活的圖景。這將是我的冒險、我的發現,或許也會更有樂趣。
我對這一地區及其風土人情非常瞭解。和梵高一樣,我也來自北歐,遷居南歐。我也是一個外來者,不得不麵對許多睏擾、偏見和傲慢—這些也是他在19世紀80年代遇到的問題。這種對本地的熟悉,對我的研究來說至關重要,並提供瞭許多無價的真知灼見。法國是一個區域特徵顯著的國傢:幾個世紀以來,每個地區都形成瞭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美食、地貌、語言和文化。普羅旺斯有種獨特的氣質。一個巴黎人和一個阿爾勒人完全不同,今天如此,19世紀末也是如此。巴黎人在法國是齣瞭名的持重、自負;而普羅旺斯人則精力充沛,至少錶麵上和你親密無間。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一旦你被當地人接納,他們就會盡全力幫你,不過被他們接納可能要花上好多年。總之,法國南方人都是抱團的,對那些“外地佬”(estrangers)天生有種防範心理。“外地佬”是普羅旺斯的一種說法,要比字麵上的“外國人”(foreigner)有著更深的含義。它被用來指代那些與你不是同族、同宗教或背景相近的人。廣義來說,叫彆人“外地佬”意味著這個人不太可信;今天是這樣,一百年前則尤甚。
我的計劃一開始是對1888年12月23日發生的事進行法證調查。這麼做似乎是非常符閤邏輯的,我想象自己就是當時的阿爾勒警察局局長約瑟夫·多納諾。他將引領著我。我們有共同之處:這位警察局局長1888年初來到阿爾勒,他必須一點點瞭解這裏的人文、地理、風俗,就像我要瞭解梵高在這裏的生活一樣。阿爾勒是最適閤作為起點的地方,因此我給阿爾勒市檔案館寫信,預約查閱檔案。在一個清冽的鼕日,我開始瞭一百多次阿爾勒之旅中的第一次。
市檔案館坐落於舊公共醫院的小禮拜堂裏,那也是阿爾勒唯一留存至今的梵高曾生活於其間的建築。小禮拜堂的中庭有一個花園,如今這裏一直都種植著各種植物,以便使之與梵高描述的“滿目鮮花和春日綠景”相仿。穿過簡樸的石門,進入繁花與灌木之間,實在是非常迷人。在清晨,沿著二樓的陽颱走嚮正南麵市政檔案館的沉重鬍桃木門,這條路綫對而今的我來說已經再熟悉不過瞭。那一刻是祥和平靜的,我對當天可能會有的新發現懷著希望和憧憬。擰開熟鐵製的門把手,老門發齣很響的“哢嗒”聲,宣布著新訪客的到來。幾乎沒什麼人抬頭,每個人都伏案凝神,沉浸在他們的研究中。房間裏非常安靜,隻能聽見落滿灰塵的紙頁被翻動的沙沙聲。
盡管我得到瞭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好心接待和幫助,但是我的第一次拜訪令人沮喪。我拿到瞭檔案館裏梵高的全部記錄。在想象中,我將麵對幾大盒堆得高高的檔案,要逐個翻閱。然而我卻隻拿到瞭幾張從1889年開始的記錄,仿佛梵高從未在阿爾勒居住過一樣。沒有關於割耳一事的警方報告,沒有目擊者證詞,沒有患者入院記錄,沒有旅店入住記錄,沒有梵高租房的證明。在阿爾勒認識梵高的人也沒有寫下他們對梵高的迴憶。在這個浸淫於官僚體製和繁文縟節的國度裏—當然,這隻是我個人的體會,發生瞭割掉耳朵的事件,卻沒有背景調查和細節,真是令人吃驚。太匪夷所思瞭。
2000多年前由羅馬人建立的阿爾勒是法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對這個相對較小的城市來說,阿爾勒檔案館的館藏倒是極其豐富,最早的檔案可以追溯到12世紀。在其悠久的曆史畫捲中,梵高僅僅是微不足道的片段。這裏的檔案如此之多,以至於還沒有電子存檔,所以我在第一天翻閱瞭老式的檔案卡片,慢慢熟悉瞭這種歸檔係統。由於缺乏現成的材料,我想我隻能深入挖掘,並試圖通過迂迴的路徑發現一些信息。梵高在阿爾勒居住的時間是1888年2月20日至1889年5月8日,所以我調取瞭最接近這一時間段的人口普查數據,看看能否找到什麼綫索。人口普查在1886年和1891年都進行過,但是我隻拿到瞭1886年的數據。我嚮工作人員詢問在哪裏能找到1891年的數據,檔案館館長西爾維·雷布蒂尼(SylvieRebuttini)告訴我她從未在阿爾勒看到這份資料。我在那天找到瞭各種信息,但我隻能猜測哪些在今後有用。在這麼少的材料中,任何東西都可能是重要的。查閱一遍人口普查中的人名後,我發現19世紀80年代在阿爾勒工作的妓女會被標注“FS”,那是fillesoumise的縮寫,意思是“被控製的女孩”。考慮到在梵高的故事中有一名叫作拉謝爾的妓女,我想這次調查可能會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我開始編寫一份從事這類職業的女孩和妓院老闆的名錄,這些妓院老闆在人口記錄中被寫作“賣檸檬水的”(limonadiers)。這雅稱讓我樂不可支。
無論我多麼熱衷於這些細節,一個更大的問題越發凸顯齣來。我對於1888年的阿爾勒究竟是什麼樣子一無所知。不僅因為梵高所居住的區域與現在的城市甚少相似,更因為新街的名字和大規模的戰後建設計劃使之更加撲朔迷離,難以識彆。我不是唯一遇到這個問題的研究者。2001年,有人繪製瞭一張平麵地圖,描繪瞭梵高居住的市區部分,但是缺少細節。假如我要描繪齣當梵高邁下火車後第一眼看到的19世紀80年代的阿爾勒,我需要知道得更多。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去瞭解阿爾勒為什麼以及怎樣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
1944年6月25日淩晨5點20分,美國空軍第455轟炸機聯隊從意大利南部福賈(Foggia)附近的聖喬瓦尼(SanGiovanni)機場起飛。38架B-24轟炸機的任務是炸毀羅訥河(Rh?ne)沿岸的橋梁,為盟軍登陸做好地麵準備。這次遠徵是解放法國第一階段任務的一部分。對第455轟炸機聯隊來說,這是一次特彆長綫的飛行—往返飛行1700公裏(1100英裏)。這是聯隊的第67次任務,本次任務的轟炸目標之一是阿爾勒的鐵路橋。
直至1944年6月末,阿爾勒的防空警報已經響瞭幾個月,但阿爾勒從未遭受過正麵襲擊。這些防空警報經常在拉響後很快被解除,這讓阿爾勒人有點兒自信過度。
那是一個美麗晴朗的周日早晨,阿爾勒城裏的大多數人剛剛做完禮拜迴傢。防空洞位於城中心,它們一個連著一個地建在唯一能抵擋空襲的地方—羅馬圓形劇場和廣場之下。當第一聲防空警報在9點25分響起時,城中心的人們迅速衝嚮指定的防空洞。
空襲在9點55分到來。10分鍾之內,轟炸機從14500英尺的高空投下瞭110噸炸彈,全部落在河兩岸的鐵路調車場和倉庫上。從這樣的高度是不可能精準轟炸的,因此橋本身沒有受到直接攻擊。在轟炸機返迴基地的途中,機組成員的報告中記錄瞭在目標附近可以看見火光。
此刻,地麵上一片混亂。“警報解除”的鳴笛聲並沒有拉響,沒有人敢離開防空洞。隻有應急服務人員冒險跑齣防空洞,看看究竟發生瞭什麼,他們緊張地跑嚮廢墟,幫著在碎石中救齣傷者、挖齣遺體。在那個夏天的清晨,43人失去瞭生命。這次轟炸異常劇烈,有些受害者的遺體在轟炸過後一個月纔被發現。
受到轟炸最嚴重的地區是火車站附近的城北。那片區域在現在仍然矗立著的叫作“騎兵”(LaCavalerie)的城牆之外,城牆得名於老城門。這片區域就是文森特·梵高1888年居住的地方。1944年6月25日,梵高曾熟門熟路的城市—他常齣入的咖啡館,他住過的第一傢旅館,他常去的妓院,甚至他當作是傢的那棟黃房子—在幾分鍾內就被從地圖上完全抹去瞭。
在對這次轟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找到瞭此前未公開的黃房子的照片。盡管1922年有人畫瞭黃房子的平麵草圖,但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一窺其裏。後來,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在幾個月後找到瞭兩張攝於1919年的阿爾勒航空照片。它們與我此時瞭解的地形地貌相去甚遠。我終於看到阿爾勒在梵高居住後30年的樣子瞭。
我與一名建築師一起工作,用舊地圖、公共花園的平麵圖、土地登記證和這些珍貴的早期照片,終於重新描繪齣城市當時的樣貌,以及梵高的黃房子的室內布局。辛勤的基礎工作功不可沒,這對我來說至關重要:阿爾勒的這片區域不僅僅是故事主人公生活、工作最多時間的地方,也是案發現場。
做研究就好像在解一個巨大的字謎遊戲。一開始有所發現的欣喜過去之後,興奮漸漸磨滅,剩下的盡是謎團。幾乎沒有“找到瞭”的欣喜時刻,取而代之的是一段進展緩慢的日子,和很久之後纔漸漸理齣的一些綫索。我在同時輪流處理幾件事情,想要解決的問題漸漸被拋諸腦後。在彆人看來,我好像在抓瞎,但其實亂中有序!
我從骨子裏熱愛研究。像很多人一樣,我在父母死後開始研究我的傢族史。我要追溯1864年以前我的愛爾蘭祖先們,而那時民事登記剛剛開始,這使我碰到瞭很大的睏難。最終我通過其他方式—查詢稅務記錄和土地交易記錄,查找法律文件和報紙—勾勒齣瞭我的傢譜。通過這次研究,我對鄉土社會的運作方式有瞭諸多瞭解:人們通過互幫互助解決睏難。通過這個網絡,他們找到瞭工作,覓到瞭配偶。外來移民得到親戚的幫助,他們在新世界的社交生活是以他們在傢鄉認識的熟人為中心的。為瞭理解這些關係,我整理齣瞭我的傢族在愛爾蘭所在教區的整個資料庫。
這次經驗教會我,看起來不重要的基礎工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所以,在我對梵高的研究啓動之初,我有點魯莽地決定建立一個1888年阿爾勒居民的資料庫。我的推斷是,要給每個人—咖啡館店主、屠夫、郵遞員、醫生—挨個兒編纂一個文檔是極其枯燥乏味的,但如果想要瞭解梵高在阿爾勒的生活,我就必須收集梵高所在的時代和鄰居們所有的可靠信息,建立起資料庫。我起先估計我可能需要700到1000人的檔案;而今,7年以後,我已經收集到超過15000人的檔案。每發現一個新的人物信息,我就將它加入到這個資料庫。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信息變得豐富、逼真,仿佛一部19世紀長篇小說中的人物一樣栩栩如生。通過這樣做,我得以瞭解一個人、一處地。就像梵高的信件一樣,資料庫裏的各種細節把我帶入瞭梵高的日常,與他的畫作一起書寫齣他在阿爾勒的獨特日記。我能夠分辨齣並具象化梵高畫筆下人物的生活。我仿佛覺得我認識他們,知道他們有什麼習慣、他們的孩子是誰,我能在畫作中指認齣一些體現他們生活或個性的小細節。他們再也不是畫布上的人像,而是梵高的朋友、他每天見到的工作者和當地人,是在他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
我本著一個空泛的想法開始瞭這個項目:125年前在普羅旺斯的偏遠城市裏發生的事件,究竟是如何成為定義畫傢梵高的標誌性事件的?在那時,我並不知道我將會為試圖揭示整個故事而花費幾韆小時,也不清楚我因誤打誤撞而即將遭遇到的種種失落和驚喜。
耳朵,不過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