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是音乐基础理论;是打开音乐之门,走进音乐世界的第了把钥匙;是音乐艺术院校基础理论课程;*是业余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考察音乐素质、投考各类音乐艺术院校的必考科目。如何抓住重点、难点,把握解题方法,理论联系实践,是编写本书的出发点。 本书既可作为音乐艺术院校学生的教学用书,也适用于业余音乐爱好者和有意报考音乐艺术院校的考生自学用书。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如能做到:弄清概念、明确重点、掌握方法、听唱结合、题量保证,必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章  音及音律
  【内容提要】
  1 音的产生
  2 音的性质
  3 基音泛音复合振动泛音列
  4 乐音与噪音
  5 乐音体系音列半音全音
  6 音级音名唱名
  7 音的分组
  8 音域音区
  9 音律
  10 等音
  【本章小结】
  【习题一与解题指导】
第二章  记谱法(一)
  【内容提要】
  1 记谱法
  2 五线谱、简谱的音符与休止符
  3 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与特殊划分
  4 五线谱与简谱的音高标记
  5 谱号、音符、休止符、附点的正确写法
  【本章小结】
  【习题二与解题指导】
第三章  记谱法(二)
  【内容提要】
  1 变音记号
  2 演奏法记号
  3 装饰音记号
  4 省略记号
  5 常用音乐术语
  【本章小结】
  【习题三与解题指导】
第四章  节奏与节拍
  【内容提要】
  1 节奏与节拍
  2 拍子与拍号
  3 弱起节奏与不**小节
  4 拍子类型
  5 音值组合法
  6 切分音
  7 击拍与画拍
  【本章小结】
  【习题四与解题指导】
第五章  音程
  【内容提要】
  1 音程
  2 音程的名称
  3 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
  4 单音程与复音程
  5 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6 音程的转位
  6 等音程
  【本章小结】
  【习题五与解题指导】
第六章  和弦
  【内容提要】
  1 和弦
  2 三和弦
  3 七和弦
  4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5 等和弦
  【本章小结】
  【习题六与解题指导】
第七章  调及调式(一)
  【内容提要】
  1 调式音阶
  2 调调号调性
  3 调的五度循环等音调
  4 大调式
  5 小调式
  【本章小结】
  【习题七与解题指导】
第八章  调及调式(二)
  【内容提要】
  1 五声调式(无半音五声调式)
  2 七声调式
  3 六声调式
  4 中古调式
  5 关系大小调同宫系统各调同主音调
  6 调式比较
  【本章小结】
  【习题八与解题指导】
第九章  调式中的音程及和弦
  【内容提要】
  1 调式中的音程
  2 特性音程
  3 稳定音程与不稳定音程
  4 调式音程的解决
  5 调式和弦
  6 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稳定和弦与不稳定和弦
  7 属七和弦与导七和弦及其解决
  【本章小结】
  【习题九与解题指导】
第十章  调式变音与半音阶
  【内容提要】
  1 调式变音
  2 半音阶
  【本章小结】
  【习题十与解题指导】
第十一章  转调
  【内容提要】
  1 转调
  2 调关系
  3 转调的类别
  【本章小结】
  【习题十一与解题指导】
第十二章  移调
  【内容提要】
  1 移调
  2 移讽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十二与解题指导】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灾难性的,每次我从书包里掏出来,都感觉像是拿了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材。封面设计陈旧不说,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偏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疲劳。我理解内容才是王道,但在这个视觉时代,一个好的阅读体验同样重要。而且,它的某些插图和图表,尤其是涉及到五线谱的示例,印刷的墨迹深浅不一,有些小字体的演奏记号几乎要眯着眼睛才能看清。这对于需要精确辨识乐谱细节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不便。我尝试过用手机拍照记录一些例题,但因为原图质量不高,扫描出来的效果更差强人意。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视觉设计和印刷工艺上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毕竟,理论知识的传播,硬件的承载力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如果内容再优秀一百倍,如果每次翻开它都像在跟一个老旧的设备较劲,那么读者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这点上,它完全没有体现出“实用”二字应有的现代感和便捷性。
评分这本音乐理论书的讲解方式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我作为一个完全没有乐理基础的人,读起来竟然没有感到吃力。作者似乎深谙普通人的思维习惯,把那些抽象的音程、和弦关系,都用生活化的例子和清晰的图示给串联了起来。比如讲到调式转换时,它不是生硬地抛出公式,而是通过想象音阶的“颜色”或“情绪”来帮助我们理解,这比死记硬背要有效率得多。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规则,而是巧妙地将乐理知识与实际的音乐欣赏和创作联系起来。读完某个章节,我立刻就能带着新的视角去听那些我以前听过无数遍的经典曲目,突然之间,那些曾经模糊的旋律结构就变得清晰可辨,仿佛被揭开了面纱。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留白恰到好处,图文搭配合理,即便是需要反复查阅的重点内容,也能很快定位。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建立音乐知识框架,但又害怕被晦涩术语劝退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良方。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听众”到“略懂门径的鉴赏者”的转变。这种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其他很多号称“入门”的教材中是难以寻觅的。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接触古典乐谱的资深乐迷,我本来是抱着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这本“实用”的乐理书的,毕竟太多此类书籍在追求“普及”的过程中,牺牲了准确性。然而,这本书意外地在平衡性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那种将所有音乐一概而论的傲慢,而是非常尊重古典音乐体系的严谨性。我特别注意了它对复调织体中声部独立性的描述,处理得非常到位,清晰地区分了主旋律与伴奏声部的逻辑关系,这对于理解巴赫赋格的精髓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节奏概念的解析。很多书在解释复合拍子时总是绕圈子,但这本直接用视觉化的方式展示了重音的错位和划分,让人豁然开朗。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之前阅读的更高级教材中都没有明确指出的细微差别。唯一的“遗憾”可能是,在涉及特定乐器法时,对音域和演奏技法的描述相对保守,缺乏一些现代管弦乐配器中常见的拓展技巧的讨论。但这或许也是为了保持其“通用性”和“入门友好”的定位吧。这本书为严肃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可信赖的理论支撑点。
评分我拿着这本书去上了几节专业课的预习,体验感只能说中规中矩,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温柔”了。对于已经掌握了基础乐理,并且在学习严格的对位法或曲式分析的同学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可能显得略有不足。它的优势在于广度而非极致的深度。比如,在讲到和声进行时,它给出的多是功能和声体系下的标准范例,对于更现代的爵士和声或者十二音体系的探讨,仅仅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推演。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些对“为什么是这样”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当然,作为一本“实用”指南,它的实用性毋庸置疑,速查手册的部分做得非常到位,遇到和弦转位等问题时,翻起来非常方便。但如果你是想冲击音乐学院高阶理论考试,或者已经有扎实基础想寻求突破的乐手,这本书可能需要与其他更具挑战性的专业文献结合起来使用。它更像是一个高质量的“脚手架”,帮你把基础打牢,但要盖起摩天大楼,还需要更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总体而言,它更像是对音乐语言的一次亲切的介绍会,而不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辩论。
评分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几个学习电子音乐制作的朋友,他们普遍反映比他们之前购买的任何一本关于“音乐制作理论”的书籍都要有用。关键在于,这本书的理论是“去风格化”的。它不局限于任何一种音乐流派,所以当我们讨论如何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低音线条时,它提供的和声逻辑是适用于从古典到Techno的所有场景的。我的朋友们尤其喜欢它关于“听觉心理学”和“感知”的部分,这让他们在设计声音纹理和编曲层次时,能够更有目的地去选择和叠加音色,而不是仅仅依靠感觉或模仿。书里关于模进和循环结构的分析,被他们巧妙地应用到了Loop的构建上,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创作效率。对于他们这些主要通过DAW(数字音频工作站)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必要的、自上而下的宏观框架,让他们从混乱的音符堆砌中抽离出来,看到了音乐的骨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足够坚实、可以被任何现代音乐人“二次开发”的底层代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