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全史插盒裝全4冊 世界大戰戰史軍事曆史書籍戰爭形勢和戰略戰術策略計謀戰役武器人物戰爭書籍可搭二戰

一戰全史插盒裝全4冊 世界大戰戰史軍事曆史書籍戰爭形勢和戰略戰術策略計謀戰役武器人物戰爭書籍可搭二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一戰
  • 世界大戰
  • 軍事曆史
  • 戰爭史
  • 戰略戰術
  • 戰爭武器
  • 曆史書籍
  • 戰爭人物
  • 戰役
  • 二戰搭檔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互優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17100
商品編碼:2247706524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0
套裝數量:1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一戰全史》全景再現20世紀初那場血淚與生死交織的空前軍事浩劫!
  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1918年,主要戰場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它的本質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傢間的爭霸戰,主要在同盟國與協約國這兩大軍事集團之間進行,後來發展到共38個國傢、15億人捲入這場性軍事衝突。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瞭歐洲的火藥桶,隨後,歐洲列強紛紛全麵動員,傾其全國之力,投入這場前所未見的殘酷血戰。戰綫主要分東綫、西綫和南綫,其中以西綫的戰事慘烈。此次大戰利用瞭人類文明從物理到化學全麵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體會到瞭文明的負能量。兩個集團都瘋狂擴軍,並建立起發達的軍事工業,許多新式武器被投入戰場,完全改變瞭以往的戰爭形式,大大增加瞭這場戰爭的殘酷性,客觀上也促進瞭許多軍事理論的産生。
  隨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次世界大戰終於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此次浩劫使人類濛受瞭極大損失,並對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等,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戰全史》分“曆史紀實”和“專題解說”兩大部分,不僅分析戰爭形勢和戰略戰術,介紹戰役經過、主要將領、武器裝備,更論及曆史謎團和一戰趣聞等,輔以200餘幅珍貴照片,盡量還原次世界大戰的本來麵目,生動述說這段血與淚、罪與罰、生與死交織的悲劇曆史。

目錄

上篇 次世界大戰全程曆史紀實
章 大戰策源地——從大炮中“孵化”齣來的德國
一、德國崛起的源頭——普魯士
二、在三個雞蛋上跳舞——“鐵血宰相”俾斯麥
三、統一德國的序幕——普丹戰爭
四、“用鐵與血”統一德意誌——普奧戰爭
五、他的喜怒無常反倒令人高估其智慧——路易·波拿巴
六、種下仇恨的種子——普法戰爭
第二章 “挑戰海上霸主”——走嚮大洋
一、霍亨索倫王室的終結者——威廉二世
二、高懸的達摩剋利斯之劍——歐洲的兩大軍事集團
三、“海權論”的鼻祖——馬漢
四、走嚮大洋——崛起中的德國海軍
五、“德國海軍之父”——永遠的提爾皮茨
六、布爾戰爭——大英帝國的衰落之戰
七、挑戰“海上霸主”——阿加迪爾危機
第三章 歐洲火藥庫——動蕩的巴爾乾
一、被肢解的“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二、巴爾乾戰爭的前奏麯——意土戰爭
三、奧斯曼帝國的遺産——動蕩的巴爾乾
四、美泉宮隱士——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五、風雨飄搖——哈布斯堡的黃昏
六、“一戰”導火索——薩拉熱窩的槍聲
七、戰爭——奧匈帝國的後通牒
八、“塞壬女妖”的歌聲——各國的抉擇
第四章 西綫狼煙——鏇轉的右翼
一、一個無法完成的神話——奇正結閤的“施利芬計劃”
二、僵硬的德國戰爭計劃——小毛奇的摺中方案
三、不屈的小國——比利時
四、比利時的大門——毀於巨炮下的列日要塞
五、霞飛的傑作——隨拍起舞的“第十七號計劃”
六、“我們要把他們攔腰截斷”——法國邊境戰爭
七、保衛巴黎——老將加利埃尼
八、“法國的鎮靜劑”——霞飛
九、扭轉乾坤——“馬恩河奇跡”
第五章 東綫風雲——“俄國壓路機”乘虛而入
一、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二、“歐洲憲兵”——沙皇俄國
三、東普魯士之戰——可悲的馮·普裏特維茨
四、“護國之神”——興登堡
五、將“總體戰”進行到底——魯登道夫
六、東綫奇跡——坦能堡會戰
第六章 三方角力的戰場——加利西亞
一、“他手中的劍是脆弱的”——弗朗茨·康拉德
二、揮舞的馬刀——“哥薩剋來瞭”
三、康拉德的悲哀——奧匈兵敗加利西亞
四、君主製的堅決擁護者——馬肯森
五、自投羅網——伊萬哥羅德戰役
六、獵人變獵物——羅茲戰役
第七章 盛衰無常——變幻莫測的東綫
一、“巨人同矮子”的戰爭——奧、塞之戰
二、戰局的重心轉移——馬祖裏湖的鼕季
三、獅子博兔——戈爾利采突破
四、雪崩的俄軍——華沙易幟
五、土耳其的“自由英雄”——恩維爾·帕夏
六、改寫曆史的戰艦——“戈本”號
七、以一敵五——俄土索契角海戰
八、“詩人將軍”——伊恩·漢密爾頓
九、俄土爭奪亞美尼亞——薩勒卡默什之戰
十、達達尼爾戰役——土耳其的雄起之戰
十一、澳新軍團的傷心地——加利波利半島
十二、“東方的普魯士”——保加利亞
十三、從搖擺到參戰——“一戰”中的希臘
十四、英、土、俄三國的能源爭奪——波斯戰綫
第八章 封鎖與反封鎖——大洋中的較量
一、拉開“巨艦大炮”的序幕——費希爾
二、霧中齣擊——赫爾戈蘭灣海戰
三、“給的船越多,他的膽越大!”——戴維·貝蒂
四、“一戰”中被遺忘的戰役——日德兩軍交戰青島
五、“東方的天鵝”——印度洋的變色龍“埃姆登”號
六、科羅內爾海戰——遊擊艦長馮·施佩
七、冤傢路窄——福剋蘭群島海戰
八、破譯密碼——多格爾沙洲伏擊戰
第九章 由速戰到僵持——“施利芬計劃”的破産
一、“西綫!”——法金漢
二、地獄歲月——塹壕戰
三、“奔嚮大海”——埃訥塹壕戰
四、法國陸軍的“醫師”——貝當
五、讓法國人把血流盡——“凡爾登絞肉機”
六、沒有贏傢的陣地戰——索姆河戰役
第十章 實行雙重標準——拉偏架的“中立”國
一、初露鋒芒——水下幽靈潛艇
二、以小博大——德國的次無限製潛艇戰
三、餓死一個國傢——英國對德國的海上封鎖
四、“大洋快犬”——被擊沉的“盧西塔尼亞”號
五、“蘇塞剋斯號承諾”——美國人有在戰場漫步的權利
第十一章 多事之鞦——渾水摸魚的兩個國傢
一、一次攻襲毀瞭仨皇帝——布魯西洛夫突破
二、嚴寒中的攻勢——埃爾祖魯姆戰役
三、“背信棄義的意大利”——卡波雷托戰役
四、“拿著空頭支票參戰”——羅馬尼亞戰役
第十二章 東徵西討——英國的兩綫作戰
一、獲得諾貝爾化學奬的戰犯——弗裏茨·哈伯
二、化學武器登場——毒氣彌漫的伊普雷
三、“裝甲戰之父”——富勒
四、次裝甲集群突擊——康布雷坦剋戰
五、大漠“公牛”——艾倫比
六、爭取民族獨立——阿拉伯大起義
七、“獻給英國的聖誕節禮物”——攻占耶路撒冷
八、讓勝利從手中滑過的海軍元帥——約翰·傑利科
九、大炮巨艦的聚會——日德蘭海戰
第十三章 決定命運的一年——戰爭的轉摺
一、加拿大遠徵軍的榮譽之戰——維米嶺大捷
二、壯觀的“地下城”——阿拉斯之戰
三、“屠夫”引發的兵變——“尼韋爾攻勢”
四、戰爭史上大的坑道爆破——梅西納山脊之戰
五、俄國的後攻勢——六月進攻
六、葬送臨時政府的俄軍總司令——拉夫爾·科爾尼洛夫
七、退齣“一戰”——俄國“十月”
八、城下之盟——《布列斯特和約》
第十四章 改變戰爭天平的砝碼——美國的介入
一、“我不能,但摩根先生可以”——被綁架的美國
二、政界“百靈鳥”——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
三、美國參戰的導火索——齊默爾曼電報
四、協約國的救星——在法國登陸的美軍
五、“恐怖的傑剋”——潘興
六、“滲透戰術”的創始人——鬍蒂爾
七、“中心開花”——破産的米夏埃爾行動
八、美軍初試身手——貝萊奧森林爭奪戰
九、瀕臨崩潰的奧軍——意大利戰綫
十、奧匈帝國的結束——維托利奧-威尼托之戰
十一、風雨飄搖中繼位的奧匈末代皇帝——卡爾一世
第十五章 大局已定——協約國軍隊的反攻
一、空權理論的先驅——威廉·米切爾
二、從無到有——“一戰”中的美國空軍
三、橫空齣世——航空兵的誕生
四、德軍的後一次大規模攻擊——第二次馬恩河戰役
五、後衝刺——蘭斯戰役
六、美軍的“身份證”——聖米耶爾戰役
七、壓垮駱駝的一根重要稻草——亞眠戰役
八、後的戰役——默茲-阿爾貢攻勢
第十六章 尾聲
一、美麗的童話——十四點原則
二、“背後一刀”——德國的“十一月”
三、“次世界大戰的終結者”——三國元帥福煦
四、一百零一響禮炮——漸漸熄滅的戰火
五、代號“彩虹行動”——德國大洋艦隊的歸宿
六、勝利者的分贓——播種戰爭的“巴黎和會”

下篇 專題解說
風雲人物
一、德意誌之劍——老毛奇
二、“統帥是天生而不是任命的”——小毛奇
三、死於猴子之口的希臘國王——亞曆山大一世
四、芬蘭的傳奇守護者——曼納海姆元帥
五、“戰略空軍之父”——世界空戰先驅杜黑
六、“閃電戰”理論的創始人——施利芬
七、波蘭獨立之父——約澤夫·畢蘇斯基
八、大器晚成——喬治·馬歇爾
九、塞爾維亞的傑齣統帥——拉多米爾·普特尼剋
十、“水手國王”——英王喬治五世
十一、俄羅斯後一位皇後——聖亞曆山德拉
十二、法國的“老虎”總理——喬治·剋裏孟梭
十三、“玩命的法國人”——路易斯·德斯佩雷
十四、狡猾的狐狸——英國首相勞閤·喬治
十五、“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
十六、美軍裝甲部隊創始人——“一戰”中的喬治·巴頓
十七、“蘇俄紅軍之父”——托洛茨基
諜光秘影
一、德國間諜管理——瓦爾特·尼古拉少校
二、神秘莫測的天生特工——西德尼·賴利
三、“剋格勃之父”——捷爾任斯基
四、“諜海女王”——瑪塔·哈麗
五、謎一樣的人生——傳奇人物勞倫斯
六、失敗的計劃——洛剋哈特陰謀
七、善潛伏的傑齣的間諜——巴龍·施盧加
八、英國情報機關的“祖師”——軍情六處
九、傳奇諜王——卡納裏斯
十、被鑽石刀鞘絆倒的“情報英雄”——阿爾弗雷德·列德爾
十一、是她行刺瞭列寜?——芬妮·卡普蘭
十二、“級彆高”的間諜——卡爾·曼納海姆
十三、展翅雲雀——馬爾塔·裏捨
十四、英雄難過美人關——使德軍兵敗馬恩河的美婦
十五、近乎白紙——“一戰”前的美國軍事情報機構
十六、紅色衛士——契卡
十七、“翻雲覆雨的靈掌”——恩尼格瑪密碼機
十八、曾為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墨索裏尼
戰爭逸聞
一、“一戰”中的軍事教條——法國軍隊的進攻學派
二、“一個人的戰爭”——德屬東非戰場上的沃爾貝剋
三、對自由射手的報復——火燒盧萬
四、“加利波利殺手”——瀋比利
五、被魚雷艇擊沉的戰列艦——“聖·伊斯特萬”號
六、世界上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
七、遠去的騎士——喬治·居內梅
八、“上升倒轉”空戰技術的發明者——殷麥曼
九、德軍空戰——“紅男爵”馮·裏奇特霍芬
十、大洋遊俠——占剋納爾伯爵的風帆戰艦“海鷹”號
十一、自己遇到自己——英德海軍一場奇妙的僞裝巧遇
十二、一氧化二氮——使潛艇官兵“安樂死”的“”
十三、“突擊戰車”——“雷諾”齣世
十四、空中巡洋艦——齊柏林飛艇
十五、初試鋒芒——兩艘航母鬥不過一艘擱淺的巡洋艦
十六、“孤狼”潛伏——“柯尼斯堡”號傳奇
十七、米字旗下的彎刀戰士——“廓爾喀旅”
十八、蘇波戰爭中的奇跡——華沙戰役
武器大觀
一、“陸地巡洋艦”——坦剋
二、馬剋沁——機關槍打齣傳奇一生
三、“空中騎士”——從磚頭、刀子互搏到殲擊機
四、誕生於次世界大戰中的士兵保護神——鋼盔
五、來自野豬的啓示——過濾式防毒麵具的産生
六、曇花一現的“霸主”——“巴黎大炮”
七、開啓“潘多拉魔盒”——隨風飄蕩的毒氣
八、王者之路——航空母艦的誕生
九、空中“鐵翼”——在戰爭中催生的飛機
十、海上輕騎——“一戰”中的意大利MAS魚雷艇
十一、水下殺手——“一戰”中德國的潛艇
十二、地中海幽靈——德奧潛艇
十三、英國早期航母——名垂海軍航空兵史的“暴怒”號
十四、大英帝國殺手武器——維剋斯機槍
十五、“一戰”時不受歡迎的武器——法製紹沙輕機槍
十六、不列顛的傑作——李一恩菲爾德步槍
十七、塹壕戰的剋星——迫擊炮
十八、“鐵道恐龍”——沙俄的裝甲列車
十九、“一戰”中的重要角色——熱氣球
二十、水陸兩棲的“新鮮玩意”——水上飛機和飛船
二十一、大型戰艦的保鏢——驅逐艦
二十二、對潛艇戰的迴應——反潛武器
二十三、軍階的象徵——
二十四、海軍品——巡洋艦
二十五、艘現代化戰艦——“無畏”艦
二十六、空戰的升級——防空炮
揭秘檔案
一、初露鋒芒——隆美爾在“一戰”
二、“一戰”中的傳令兵——下士希特勒
三、小國之道——“立陶宛自由戰爭”
四、協約國對土耳其的瓜分——《色佛爾條約》
五、武裝乾涉蘇俄——日本齣兵西伯利亞
六、愛爾蘭獨立運動——復活節起義
七、25萬童子軍開赴戰場——掩蓋80多年的真相
八、“一戰”退伍老兵的遭遇——美國政府的血腥鎮壓
九、1916年的中亞暴動——吉爾吉斯人逃往中國
十、為石油而進行的戰爭——法英瓜分中東
十一、蘇俄紅軍中的“中國軍團”——“紅鷹團”
十二、“一戰”中的戰勝國中國——被豺虎欺淩的羔羊
十三、萬裏赴戎機——奮戰在西伯利亞的捷剋軍團
十四、蘇俄內戰——協約國的武裝乾涉
十五、魂斷法蘭西——在“一戰”中犧牲的華工
十六、“一戰”時期的會——世界人道組織機構
十七、柏林——巴格達鐵路——被英國拒絕的橄欖枝
十八、對保加利亞的瓜分——《納伊條約》
十九、“十月”的標誌——“阿芙樂爾號”的炮聲
二十、“一戰”結束的催化劑——基爾水兵起義
奇人異事
一、點燃瞭“一戰”導火索的少年——加夫裏洛·普林西普
二、引發次世界大戰的怪車——它曾使十幾人喪命
三、“歐洲的神秘人”——巴希爾·紮哈羅夫
四、20世紀鮮為人知的種族屠殺——亞美尼亞大屠殺
五、沙俄寶藏——高爾察剋黃金
六、結束次世界大戰的流感——“西班牙女郎”
七、揮師庫倫——徐樹錚收復外濛古
八、英國軍事史上昂貴的工程——神秘的地下城
九、“讓自己活也讓彆人活”——聖誕節休戰
十、不甘當德國人戰俘——戴高樂六次越獄
十一、鼕宮的後守衛者——俄國“女子敢死營”
十二、“遠徵軍中的花花公子”——麥剋阿瑟
十三、歐洲上空的中國飛行員——硃斌侯·

精彩書摘

  “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鞍!”這是奧托·馮·俾斯麥一句的話語。
  俾斯麥崇尚武力,素有“鐵血”之名;他在俄、法、奧三個雞蛋上跳舞,終於完成瞭德意誌的統一;他曾充滿豪氣地宣稱:“在這世界上,我們德國人隻畏懼上帝,此外什麼也不畏懼。”但他後卻不得不黯然下野。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齣生於普魯士一個容剋貴族地主傢庭,他的父親曾是腓特烈大帝手下的軍官,腓特烈大帝70歲時與這位下級軍官進行瞭一次隨意的交談,這成為瞭整個俾斯麥傢族的榮耀。俾斯麥在他父親的莊園裏度過瞭自己的童年,八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那是一所處於首府中的小學,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新興資産階級的孩子,對於一個大容剋地主的兒子可謂罕見,因此,被視為鄉下人的俾斯麥在學校中總是受到同學們的排擠,這使得他的童年生活充滿瞭痛苦和壓力,不過這樣的環境也促成瞭他那抗爭的性格。大一點後他考入瞭號稱“學術之都”的哥廷根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體格雄壯的俾斯麥強悍粗暴,曾與同學進行過27次決鬥,臉上還因此留下瞭一道長長的劍傷而破瞭相。然而在當時的社會中,那是受尊重的標誌。
  在普魯士統一德意誌過程中有兩個傑齣的人物,那就是老毛奇和俾斯麥,這兩個人的外錶與他們所選擇的行業正好相反。作為普魯士的一代名將,老毛奇自青年時代就生得瘦削文弱,一副書生模樣,以緻曾被親王時代的威廉一世驚呼為“這可不是一塊當兵的好材料”。和老毛奇正好相反,俾斯麥是個文官,卻從青年時代就人高馬大、體格雄壯,很有其先祖鄉村武士的遺風。同樣也是這位威廉親王,次見到俾斯麥時,就震驚於有這樣好的體格為什麼不去從軍,俾斯麥的迴答是“軍隊不適閤我這種人的發展”,這在當時尚武的普魯士,可以說是一個另類的迴答。在英國、美國、法國先後爆發資産階級,並完成國傢獨立統一的曆史任務之時,位於中歐的德意誌仍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這對正處於求學階段的俾斯麥影響很大,作為一個德國人,他深切感受到國傢四分五裂的痛苦,從那時起,俾斯麥就成瞭一名主張德國統一的堅定人物。在當時的德國,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邦,還有1700多個騎士領地,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僅僅120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內竟然有52個邦國,許多領地內甚至不敢進行軍事演習,生怕炮彈掉到彆的邦國上引起糾紛。整個德意誌國傢關卡重重,嚴重妨礙瞭經濟發展,所以要求統一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瞭。1832年,在美國獨立戰爭紀念日上,俾斯麥同自己的美國朋友莫特利用25瓶香檳啤酒打賭,他宣稱,在25年內德意誌必然統一,雖說德意誌的後統一時間比俾斯麥所言晚瞭10年,但畢竟還是在他的手中實現瞭。
  大學畢業後,俾斯麥迴到傢鄉去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可他根本不適閤當莊園主,一心想要齣人頭地的他去到英國考查。自遊曆英國後,隻要有時間,便到處遊覽,足跡遍布瞭歐洲各主要國傢。1846年鞦,迴到傢鄉的俾斯麥被任命為負責易北河右岸從耶裏肖夫到聖道的一段堤壩總管,這是他的個獨立自主的公職,也是他從政的開始。35歲時,俾斯麥正式踏人政界,擔任瞭普魯士國會的議員,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摺點,在此期間,他迎來瞭自己人生的另一次轉摺,那便是他的第三次婚約。他一改往日放蕩不羈的性格,去迎閤喬安娜的雙親,排除萬難後,終於在1847年正式結婚。
  俾斯麥大的外交長處是他善於審時度勢和靈活善變。盡管他的願望是要用戰爭去統一德意誌,但在不同的場閤,他會提齣與自己立場背道而馳的主張。當時奧地利是德國南方強大的鄰國,曾經威脅說,如果德國企圖統一,奧地利就要齣兵乾預。盡管俾斯麥做夢都想要擊敗奧地利而統一德國,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好戰分子居然在國會上屢次主張和平,他說:“沒有對於戰爭後果清醒的認識,卻執意去發動戰爭,這樣的政客,請自己去赴死吧!戰爭結束後,你們是否有勇氣承擔農民麵對農田化為灰燼的痛苦?是否有勇氣承受身體殘疾、妻離子散的悲傷?”這就使得人們還以為他是個和平主義者。
  1862年,普魯士議會舉行全體會議,新當選的人民進步黨議員占瞭多數席位。這些議員都是一些知識分子和小商人的代錶,他們大力鼓吹民主和自由主義,認為普魯士的都必須經過錶決以多數票來決定。在國王、工人和資産階級這三種力量中,資産階級在議會中勢力大增,因此,會場上總是議而不決,爭吵不休。當年9月,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當過普魯士駐俄大使和駐法大使的俾斯麥很瞭解俄、法統治者的內心想法,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在他當上宰相的周,就站齣來發錶瞭經典的“鐵血”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必須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武力!”
  俾斯麥擔任宰相的時候,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的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深知,議會裏的資産階級議員有著很強的軟弱性,他們是沒有勇氣對抗政府的,為瞭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俾斯麥乾脆一腳踢開議會,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錶示:“衝突在所難免,在衝突中有力量的方麵,一定獲勝!”上颱後的俾斯麥大力推進行軍事改革,擴大軍事預算,議會曾經要罷免他,他迴答道:“我們這裏不是英國,我們這些大臣是國王的奴僕,而不是你們的。”
  1863年底,丹麥閤並瞭屬於德意誌聯邦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這兩個公國在名義上歸屬丹麥,但在實際上是存在爭議的,因為這兩個公國中的一個,它的居民是以德意誌人為主的。第二年開始,俾斯麥以這件事為藉口,聯閤瞭奧地利一同對丹麥開戰,丹麥以4萬士兵對抗奧普6萬聯軍,結果戰敗。普魯士得到瞭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得到瞭荷爾斯泰因。打敗丹麥後,“鐵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俾斯麥調轉槍口,對準瞭奧地利。當時的歐洲形勢對普魯士極其有利,俄國在剋裏米亞戰爭中失敗,奧地利在戰爭中沒有支持俄國,反而和英國、法國結盟,戰後,奧俄兩國在巴爾乾半島的矛盾加劇,因此奧地利此時不可能再指望得到俄國的幫助。英國深恐法國獨霸歐洲,於是支持普魯士,牽製法國。而法國則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普奧之戰,好準備在雙方的廝殺中坐收漁人之利。
  盡管外部條件比較有利,然而奧地利畢竟是個大國,打敗它可不像打敗丹麥那樣容易,俾斯麥先和與奧地利有衝突的意大利結成反奧聯盟,然後又親往法國,假意許諾打敗奧地利後,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報酬,這樣就穩住瞭法國。在做好瞭這些鋪墊之後,俾斯麥挑起瞭普奧戰爭。1866年,俾斯麥一舉擊潰瞭奧軍,由於他估計到法俄此時定會齣麵乾預,再加上從長遠考慮,他拒絕瞭乘勢攻下奧地利首都的建議,而是和奧地利簽訂瞭寬鬆的條約,這樣,就為統一德意誌邁齣瞭步。法國直到這時纔突然驚覺普魯士已不再是以前那個弱小的邦國瞭,如果普魯士統一德意誌各邦,成立一個強大的帝國,並與法國為鄰,這會令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消失,法國不能再坐視不理。法國此時不願意德意誌強大起來,便竭力阻止德國的統一,這時對法作戰就成為瞭統一德意誌後的關鍵。俾斯麥在等待著有利的時機,他這次是利用南部德意誌諸邦對法國的恐懼心理和它們之間的矛盾,以此促進南北德意誌的民族感情。1870年,時機到來,俾斯麥毫不遲疑地發動瞭普法戰爭。在戰爭中,南北德意誌並肩作戰,戰後,南部四個邦便與北部聯邦閤並,成立瞭“德意誌帝國”。
  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與德國簽訂瞭《法蘭剋福條約》,主要內容為: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給德國,賠款50億法郎,分三年付清,賠款付清前德軍留駐巴黎和法國北部諸省。由於《法蘭剋福條約》條件苛刻,令戰敗的法國與德國從此結怨,引起瞭法國的復仇主義,埋下瞭次世界大戰早的起因。在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德意誌不僅完成瞭政治上的統一,而且來自法國巨大的戰爭賠款,使得德國迅速成為瞭歐洲列強之一。用當時歐洲列強的話來說,還沒等人們看清楚是怎麼迴事時,一個強大的德國已經從大炮中“孵化”齣來瞭,俾斯麥到此實現瞭“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鞍”的誓言。
  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威廉一世被擁立為南北德意誌帝國的皇帝,不過當時的威廉一世並不真的為此而高興,按照他的意見,普魯士國王纔是男人一生追求的偉大的榮譽。4月16日,新選齣的德意誌帝國議會批準瞭德意誌帝國的憲法,俾斯麥成為瞭這個帝國的任首相。就這樣,在不到7年的時間裏,通過三次王朝戰爭,俾斯麥用鐵和血統一德意誌的計劃取得瞭完全的成功。
  纔思敏捷、機智善變的俾斯麥成為瞭舉世矚目的人物。左拉在盧浮宮詳細端詳俾斯麥的舉止後說,他“像一位詼諧的巨人在和少數的來賓侃侃而談”。德國人的深沉和高盧人的優雅在俾斯麥身上得到瞭恰到好處的融閤,他是德國將國傢政治和思想精神融為一體的少數典範之一。俾斯麥大的優點在於善於拿捏尺度,打擊對手的同時適可而止,讓對方不會産生非常強烈的反應。但俾斯麥對法國卻沒能拿捏好分寸,強逼割地引發法國對德國深深的仇恨,而將法國抽乾的外交政策,直接導緻瞭威廉二世日後的嚴重外交失誤。俾斯麥靠三場對外戰爭來達成統一的大業,但這並不錶示俾斯麥是一位好戰分子,俾斯麥高明的地方,是記住瞭戰爭隻是一種政治手段,必須為政治服務,必須有明確的政治目的,戰爭必須不能走得太遠。他隻視戰爭為一種協助統一的“工具”,當統一完成後,便將其棄之不顧,采用一種較“柔和”的手法來處理事務。他並不希望擴張殖民地,隻想維持一個和平的環境,讓德國平穩地發展,令德國強大起來。
  在德國的曆史上,俾斯麥是的政治人物,他堂堂的儀錶和舉止,確實使得國王對這位臣下深信不疑。從1862年成為普魯士的首相以來,28年來,他把普魯士從歐洲五大強國中弱的一個,逐漸變成瞭有能力決定世界格局的一支力量。但俾斯麥辦事風格強悍,很少聽進彆人的意見,這種強勢性格在統一過程中,可以堅定地完成很多壓力很大的改革,但當德國統一後,這種性格的缺陷就暴露齣來瞭。統一完成後,德國無一人地位可與俾斯麥媲美,政令基本齣自俾斯麥之手,一些機密的外交文件甚至不經德皇過目,這便埋下瞭他日後被德皇摒棄的根源。俾斯麥的性格可以說是有些神經質,他勇敢善戰,甚至晚年還接受過決鬥,不過,他又易於意誌消沉,憂鬱寡歡;他是個徹頭徹尾的獨裁者,越到晚年越是專橫傲慢,不過有時,他也確實能做到和彆人商量,諒解彆人的過失。他也曾私下裏把國王比作自己的坐騎,認為必須用馬刺驅使它疾馳,這激怒瞭威廉二世,成為導緻俾斯麥下颱的重要原因。
  俾斯麥在外交領域中縱橫捭闔,閤縱連橫,在19年的帝國首相任內,他與奧地利、俄國和意大利等國結盟,對宿敵法國也很寬鬆對待,這位“鐵血宰相”藉著三帝同盟巧妙地保持著歐洲的和平,從而使德國處在瞭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之中。威廉二世繼位後,急於嚮世界擴張,罷免瞭年事已高的俾斯麥,並拋棄瞭他的一貫政策,挑起瞭次世界大戰,終導緻瞭德國的戰敗。
  ……

前言/序言

  20世紀初,是一個躁動與不安的年代。自從以機器與大都市為代錶的工業文明齣現以來,各殖民大國及其利益集團,就開始瞭一場世界範圍內的新的角力。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同德、日、美等新興國傢在爭奪資源和殖民地上産生瞭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時,資本主義國傢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尖銳也使各國統治不穩,於是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對外戰爭來緩和國內矛盾。
  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1918年,主要戰場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它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傢間的爭霸戰,也是人類曆史上一次空前的劫難,是作為毀滅之神降臨人世的。戰爭主要在同盟國與協約國這兩大軍事集團之間進行,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意大利等則屬協約國陣營,後來發展到共38個國傢、15億人捲入這場真正意義上的性軍事衝突。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瞭歐洲的火藥桶,隨著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列強紛紛全麵動員,傾其全國之力,投入這場前所未見的殘酷血戰。綿延韆裏的鐵絲網和壕溝陣地,成為列強廝殺拼搏的角力場。數以百萬計的軍人在彈片四濺、血流成河的泥濘戰場,試圖打齣一個世界新秩序。曾經曆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丘吉爾這樣評價本次大戰:“政府和個人都按照這悲劇的韻律,搖搖晃晃地進入到無效的暴力之中,屠殺和破壞的規模日益,使人類社會所遭到的傷害,在一個世紀內都難以恢復。”本次戰爭的戰綫主要分為東綫(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綫(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綫(又稱巴爾乾戰綫,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其中以西綫的戰事為慘烈,如的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
  這場的世界大戰,利用瞭人類文明從物理到化學全麵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體會到瞭文明的負能量。兩個集團都瘋狂擴軍,並建立起發達的軍事工業,許多新式武器被投入瞭戰場,飛機、坦剋、機槍和毒氣的使用,完全改變瞭以往的戰爭形式,大大增加瞭這場戰爭的殘酷性,客觀上也促進瞭許多軍事理論的産生。在海戰方麵,無畏級戰列艦、潛水艇及航空母艦的初次使用,則拉開瞭大洋海戰新形式的序幕。
  德國依靠它先進的軍事工業基礎,率先發起瞭進攻,但雙方都低估瞭對方的經濟和軍事潛力,因此基本上都隻準備打一場速決戰。沒成想大戰持續瞭一年又一年,其殘酷性和持久性是各參戰列強始料不及的。大炮噴吐著鐵雨,地球浸泡在血泊之中,戰壕如同一個粉碎人體的巨大磨盤,絞殺著無數的生靈,無數青年的鮮血,噴湧而齣,匯成瞭河。血腥、恐怖、淒慘,構成瞭一幅慘不忍睹的末日畫捲。在為時四年零三個月的殘酷戰爭中,有3000多萬人死傷,歐洲幾乎失去瞭整整一代的年輕人——僅就英國而言,戰後就有200多萬婦女無法再組建傢庭。以緻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悲哀地錶示:“全歐洲的明燈都熄滅瞭,我們有生之年將不會看到它們能夠再次亮起。”
  隨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次世界大戰終於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人類在這次浩劫中濛受的損失之大,令人瞠目結舌——僅經濟損失就達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這次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瞭巨大變化:德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德意誌、奧匈、奧斯曼、沙俄四大帝國遭到摧毀和瓦解;英法雖取得瞭勝利,但在戰爭中受到削弱,元氣大傷;隻有美國在戰爭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戰後世界上的頭號金融強國。戰後列強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傢的《凡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瞭各當事國之間的關係,但沒有消除它們之間的根本矛盾,這場號稱將結束戰爭的戰爭,造成的結果,竟是下一場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但大戰的影響絕不止於此,它對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等,都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本書分“曆史紀實”和“專題解說”兩大部分,不僅分析戰爭形勢和戰略戰術,介紹戰役經過、主要將領、武器裝備,更論及曆史謎團和一戰逸聞等,輔以200餘幅珍貴照片,盡量還原次世界大戰的本來麵目,生動述說這段血與淚、罪與罰、生與死交織的悲劇曆史。迴顧這次空前浩劫,重溫那段那血與火的歲月,不僅可以豐富知識,更可以吸取曆史教訓,更深人地反思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戰爭與和平等問題,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和平。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