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暌违逾十年,苏力教授全新力作《大国宪制》!本书将展示,我们的先人,在这块后来才被称为中国的土地上,为了活下去,为活得稍稍好一些,以什么样的智慧或者“极精练的愚蠢”,一代代合作、演进和积累,造就了如此的中国。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作者简介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目录
引论:中国的宪制难题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小农与大国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但,为何宪制?
本书概要
附录: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
第一章: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为什么宗法制?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但必须有精英辅佐——官僚制!
还得分、封、建!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结语
第二章: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父慈子孝”
“兄良弟弟”?其实是“长幼有序”!.
社会和国家视野中的“齐家”
第三章:齐家:男女有别
问题或麻烦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乱伦
“授受不亲”,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乱伦
“夫为妻纲”,规训与制裁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结语
第四章:宪制的军事塑造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从武功到文治
兵制,军权管控和制衡
治国与平天下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功能分析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经验与教训
结语
附录:不该,却被遗忘的
第五章: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大国的疆域构成
西周的分封制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作为边陲的天下
“羁縻”与“改土归流”
结语
第六章: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俸禄制与官僚制
监察与考课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结语
第七章: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问题
既是宪制基础,也是宪制难题
国家主导的超级基础建设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结语: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
第八章:“书同文”和“官话”
问题
书同文
“语同音”的意义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一个迷和一个猜想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士”的塑造
结语:理解文化宪制
附录: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第九章: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伯乐?制度性选拔!
制度演进:推举、察举与科举
经世致用!
精英政治,那也是政治!
最后的评论
第十章:作为制度的皇帝
问题的界定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但……
精英政治的要件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皇权继承的操作难题
作为学术理论概念的皇帝
第十一章:“缺失的”公民?
问题的界定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村民,国人及其他
作为国人
作为村民
结语
结 语
理论寓意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再说宪制,事实与规范之间
附录:从历史到理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和判例
索 引
作为一名对国家治理和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独特视角,且能激发思考的著作。苏力教授的《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些期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挑战了我对“宪制”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教授并没有将西方的宪政模式简单地套用到中国历史中,而是深入挖掘中国自身独特的制度基因和发展逻辑。他关于“君权与民意”之间微妙关系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种独特而复杂的互动模式,这并非简单的压迫或反抗,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共存与博弈。书中的论证严谨,旁征博引,但语言流畅,阅读体验极佳。我特别喜欢教授对于“制度的惰性”与“制度的创新”之间张力的分析,这让我理解了为何中国的制度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能孕育出惊人的变革力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初拿到这本《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时,我被苏力教授这名字吸引住了,他对中国法制史的深入研究早已声名在外,而“全新力作”更是让我充满期待。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宪制”的狭隘理解。我一直以为宪制就是宪法条文的堆砌,是西方政治学的舶来品,但苏力教授通过梳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将“制度构成”这一概念延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他并非仅仅从法律条文去解读,而是从政治权力、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他分析古代王朝如何在维持统治的同时,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这其中既有对皇权集中的思考,也有对官僚体系运作的剖析,更有对民间社会如何在这种宏大叙事下生存和发展的探讨。这种宏大的历史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制度演变的韧性与独特性,也理解了为何中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制度面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中国历史的框架,让我能够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评判,去深入理解制度背后的逻辑与演变。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特色”的制度形成充满好奇,也曾阅读过不少相关的学术专著,但大多读起来味同嚼蜡,枯燥乏味。苏力教授的这本《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则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以一种极其生动且极具洞察力的方式,将复杂的制度演变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权力制约”在中国历史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的论述。不同于西方那种明确的法律界限和权力制衡,中国古代的权力制约更多体现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教授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这种“非对称”的制约模式是如何在维护统治稳定性的同时,也孕育着制度的变革。这本书不仅有深度,更有广度,涵盖了从朝代更迭到地方治理,从法律体系到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读完后,我不仅对中国制度的过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当下的一些制度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可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制度”这个词的理解都比较模糊,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苏力教授的《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看到了制度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教授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他直面中国古代制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局限,但也正是这种坦诚,让我看到了制度演变的真实轨迹。我尤其被他对“地方自治”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的研究所吸引。从早期地方豪族的权力,到后来的郡县制,再到明清时期对地方权力的收束,教授细致地描绘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动态博弈,以及这其中制度的调整和演变。这让我意识到,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调整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与制度关系的精彩叙事,让我对“制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理解了中国人民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和经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制度演变的著作。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碎片化的叙事,要么过于宏大空泛,要么过于专注于某一特定朝代或领域。苏力教授的《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他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从最根本的权力结构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再到这些制度如何影响社会生活。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契约精神”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体现的分析,这并非简单套用西方概念,而是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君主之间存在的某种隐性契约关系。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案例丰富,引证详实,但语言却并不晦涩,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随教授的思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充满了内在的逻辑和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