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02
基本信息
书名: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 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
定价:118.0元
作者:汪丁丁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208132542
字数:71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反思贯穿经济学二百年演化的逻辑与历史的方法论冲突
尝试为未来的社会科学建构新的分析框架
经济学家、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汪丁丁教授全新讲义
直面现代经济学本质性的内部紧张与动态创新
相关推荐:
href='#' target='_blank'>※《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2版)》(经济学家汪丁丁课程讲义,修订版)
href='#' target='_blank'>※《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考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经济观察报2013年度十大好书,陈嘉映、王焱、景跃进、张静、周濂联袂推荐,汪丁丁长期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一次总结)
href='#' target='_blank'>※《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经济学家汪丁丁前沿北大课程讲义,力促学术共同体对该学科基本概念及核心议题达成共识)
内容提要
《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是经济学家、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汪丁丁教授新推出的讲义。汪丁丁教授从思想史视角反思经济学及其历史已近十年,他认为,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冲突和相辅相成实为“经济学思想史”这一原创学科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的方法论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逻辑与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来的经济学必然是跨学科的存量经济学,融入社会科学以为公共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于初版于2008年面向本科生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本书脱胎于作者近6年来为研究生班讲授的“经济学思想史”讨论课程,内容不再围绕经济学中的几大核心观念,而是直面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冲突,呈现对方法论的深入省思和未来展望。书中叙事结合了汪丁丁教授的许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图为主的创新性教学法,希望能够以此达到他心目中“教育”的目的——令学生们与自己的中年和老年相遇。
目录
作者介绍
汪丁丁 中国经济学家。1953年生于沈阳,成长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198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理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及“财新传媒”学术顾问。
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等20多种。教学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演化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前沿学科领域。
文摘
思想史方法:历史情境与重要性感受
自从有了文字以来,后人若要理解前人的思想,通常有两条途径:其一是文本分析方法(例如经典阐释学);其二是思想史方法。文本,也包括口述史的文本。因此,在文明史阶段(不是史前史阶段)——或许更晚,在西方社会,“实践智慧”的传统中断之后,文本成为思想传承的主要途径。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范围的迅速扩张,初嵌入于具体情境的文本脱离了原来的情境,于是很容易误导后人陷入怀特海所谓“错置实境的谬误”(thefallacyofmisplacedconcreteness),或者陷入詹姆士(WilliamJames)所谓“viciousabstractionism”(邪恶的抽象主义),总之,这些文本或概念容易误导后人以抽象概念取代真实情境的切身体验,因此很难获得关于重要性的感受。可是,消失了重要性感受之后,哪里可能有智慧呢?知识取代智慧,这就是文字的代价。
在一个缺乏常识的时代,我认为上述第二种途径——就是通过思想史方法来理解前人的思想,可能更好一些,当然也更累一些。至少,对以前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我们通过思想史方法可以有韦伯所谓“同情的理解”。
在运用思想史方法时,我们首先试图想象作者的生活情境(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然后试图感受作者通过作品试图表达的重要性。我们常要重复这一过程,直到获得比单纯文本分析所得的更令人信服的理解。现在,第二讲,这种思想史方法被用于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和他们之前的经济学思想。
首先,请看图2.1,取自伍晓鹰等译麦迪森(AngusMaddison)《世界经济千年史》(TheWorldEconomy:AMillennialPerspective)。这张图的标题是“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这是麦迪森长期经济史证据研究汇总得到的重要的一张图。我们试图回到以往时代经济学家们的生活情境之中,目前好的依据,是长期经济史的公认麦迪森的这张图。他在解释这张图时承认,1820年以前各世纪各国GDP定量分析,有大量的推测成分。
不论如何,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在西欧,人均GDP在14世纪初开始中国。并且远在14世纪之前,大约在11世纪初,那里的人均收入已进入一个显著增长时期。与汉唐之间数百年的乱世类似,蛮族入侵和罗马帝国瓦解(公元5世纪中叶)导致的经济倒退过程大约是400年,从公元400年到1000年。但是,在公元1000年的时候,西方开始改变。
我们或许难以想象西欧5—10世纪期间的生活情境。南森·巴伯(NathanBarber)在2006年TheCompleteIdiot’sGuidetoEuropeanHistory(傻瓜系列丛书之一种)部分“爬出中世纪”章“TheEndoftheWorldasWeKnowIt”(我们所知世界的末日)开篇就说,在中世纪欧洲人看来,公元5世纪之后的400多年如同世界末日。我们可以想象,对普通人而言这几百年之所以特别艰难,恐怕是因为,罗马的皇帝和将军们四处征战,或蛮族从四面八方入侵罗马,这些连绵不绝的战争,大祸害是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完全谈不上有安定之感。堪与上述情形类比的,或许是普通中国人在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时期的生活情境。根据钱穆《国史新论》,这段乱世延续了00年。当时普通人的生活异常艰难,也因此而兴起了世家大族对普通人的保护制度,与西欧封建制度类似。
我认为,对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而言,更容易想象的是西欧19世纪以后的生活情境,有些类似中国目前迅速变迁时期的日常生活,对应于图2.1,西欧和中国的人均收入几乎垂直的这一时期。现在,对第二讲而言,你们需要想象的,既不是罗马帝国瓦解时期的也不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时期的西方社会生活,而是11—19世纪的西方社会生活。在大约900年的这段时间里,如图2.1显示的那样,西方经济持续增长,终于导致19世纪以后的加速增长(工业革命)。中国社会,如图2.1所示,在宋代也有大约30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时期,但是随后就陷入一段大约900年的停滞和衰退时期,直到1950年代以后才开始爆发性增长(后发优势)。
钱穆写过一篇长文论述中国历代教育得失,其中一项结论,给我印象很深,就是说,宋代的民间自由教育模式,或许是几千年中国教育成功的模式。西欧在这段时期的情形,借助类比,或许也有教育和思想的持续进步。近几十年,西方史学界不再称“中世纪”为“DarkAge”(黑暗时代)。因为,晚近的史料研究表明,中世纪的教育和思想十分活跃,唯其如此,才可累积性地理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我们考察经济活动的视角,几乎总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也因此,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版序言里声称,“连续性”原理在该书中的运用或许是使它不同于以往著作的特征。
那么,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它们的累积性后果逐渐改变了西方人的经济生活和思想方式呢?我容易想到的,依照时间顺序是“十字军东征”、“远途贸易”、“黑死病”……如图2.2,由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减半或减三分之一,于是劳动的价格相对于土地的价格大幅增加,诱发庄园经济的兴起,又诱发王权与贵族争夺农民支持的长期政治趋势。时至近代,王权兴起与教会争雄,庄园主“圈地运动”,农业人口迅速转变为工业人口,机器、工厂、工人阶级形成。
……
序言
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 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 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 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