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听听说说上海话 | ||
| 作者: | 丁迪蒙 | 开本: | 16开 |
| 定价: | 25 | 页数: | 134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 ISBN号: | 9787532494170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 出版社: | 少年儿童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贴近现代都市生活,而不是拘泥于一些早已不常用的陈旧表达。它非常关注当代上海人在日常交流中真正会用到的“烟火气”的语言。我发现里面收录了许多关于咖啡馆点单、地铁换乘指引、甚至是网络流行语的“老派”解读,这对于想要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与年轻人交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很多其他的教材可能只教你怎么介绍自己,但这本书会教你如何用地道的说法回应别人的夸奖,或者如何礼貌地拒绝别人的提议,这些“人情世故”的语言艺术,才是真正难学的部分。作者似乎对这座城市的脉搏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捕捉到的那些细微的、稍纵即逝的口头禅,都让学习者感觉自己离“本地人”又近了一步,学习的成就感也随之倍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特别好,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让人一翻开就觉得是精心制作的。封面上的插图色彩明快又不失雅致,那种带着老上海风情的元素点缀得恰到好处,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感的氛围里。我尤其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选择,主标题的那种圆润中带着一丝活泼的风格,跟内容的主题非常契合,既有学习的严肃性,又不至于显得枯燥。翻开内页,你会发现每一页的排版都非常用心,留白的处理很得当,让眼睛在阅读时感觉很放松。即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那些基础的词汇和句子旁边的配图也设计得非常直观和有趣,完全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样式。书本的整体装帧一看就知道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动或者封面容易磨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工艺品,每次拿起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音频配套资源,那简直是为听力练习量身定做的完美补充。很多纸质书的音频要么是录音质量差,要么就是语速统一到失真。但这本书的配套音频,不仅发音标准清晰,而且不同角色的配音演员——无论是成熟稳重的男性,还是活泼灵动的女性——都将上海话特有的那种韵味和语调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我特意对比了书中几个对话片段,发现音频中那种特有的“软糯”和快速的连读现象,只有通过听才能真正体会到。更棒的是,音频的播放系统设计得很人性化,可以随意切换慢速和正常速度,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星,确保了每个音节都能被准确捕捉,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听力识别能力,真正做到了“听”与“说”的同步提升,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像很多语言学习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大堆语法规则和死记硬背的单词表,而是非常自然地将语言融入到一系列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手法,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或者对话片段,让你在不经 কুরআ觉中就吸收了当地的表达习惯和语气词的运用。比如,它介绍“嗲”这个词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给出中文解释,而是通过一段描写老奶奶和小孙女互动的情景剧来展现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情感差异。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往下读的兴趣,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一门语言,而是在“经历”一种生活。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也处理得非常流畅,前后的知识点铺垫和呼应都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整个学习路径像一条蜿蜒但清晰的小溪,自然地向前流动,绝不拖泥带水。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语言的文化背景解读上做得非常深入和到位,这一点真的让我非常欣赏。她不仅仅是停留在“教你怎么说”,更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很多上海话的表达方式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社会习俗,比如一些带有特定方言特色的谦逊或戏谑的说法,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支撑,很容易用错地方或者让人感到不适。这本书非常巧妙地在每一个关键点上都加入了简短而精辟的文化注解,解释了这些表达方式的来源和适用的场合,这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立体而丰满。它成功地将语言学习拔高到了文化鉴赏的层面,让读者在学习发音和词汇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和特有的社交礼仪,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