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 崔永元制作大型纪录片
32集,11DVD,特别收录“制作特辑”
出品: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制作:读库 出版: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 国际编码 ISRC CN-A08-11-0024-0/V.J9 条码 ISBN 978-7-88083-662-2
八年,一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 八年,虔诚记录三百位老人亲身经历 三十二集传奇动人的故事
卢沟晓月·八百孤军·伏击·长城谣·白山黑水·第五战区·八千里路·黄河吟·在延安长大·潜伏·雾都茫茫·反扫荡·敌后武工队·永远的微笑·拔据点·钢筋铁骨·飞虎飞虎·生命线·松山之战·到敌人后方去·将军之死·壮志凌云·天使·战火红颜·背影·百团大战·红烛·击毙·战俘·伪军·活下去·胜利了……
出版感言:
梦里变成过抗日志士,但不知是义勇军还是抗联,也不知是共军还是国军。
的确,在我们收集这些历史碎片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躲避着主义、阵线和阵营,因为一眼望去,那应该是中国军民用血肉筑成抵抗的长城。
纪录片常有学者的冷静,冷静是用来梳理宏大叙事的坚实脉络。你会发现,一位失去一只眼睛的老兵,一位打断一只胳膊的战士,一个满脑子救死扶伤的女兵,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支烟,一杯茶,一场戏,一盏灯……都可在宏大叙事中被镶嵌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可惜的是,常常被忽略到没有。
这个“没有”,就成了亲历者一生的心结。对他们来说,战略、战局、口号、形势都可以不存在,存在的是枪声、奔跑、跋涉、爆炸、昏迷、疼痛、仇恨、爱意。
我们试图复原单独个体的战争记忆,有的人为那个时代而生,有的人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这恰恰就是那个时代,也是这个时代。
写历史可以用《史记》的方式,也可以用《本草纲目》的方式。
《我的抗战》就是后者。
崔永元 2011年 清明
|
翻开这本《我的抗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那种历史的尘埃仿佛真的能从书页间飘散出来。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按部就班的、枯燥的历史陈述,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焦点集中在宏大的战略部署或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家庭口述史,那些老人们讲述的细节,比如一家人围着一盏昏黄的油灯,偷偷收听敌台广播时的紧张,或者是在物资极度匮乏时,母亲如何用几粒米做出让他们感到安慰的食物。这些鲜活的个体记忆,比任何官方记录都更能刺痛人心。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战争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个痛苦、坚韧、充满人性光辉的瞬间构成的。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也显得格外审慎和人性化,它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呈现出多重面相,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在最黑暗时刻所展现出的精神韧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精妙的编排艺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探寻的兴奋感。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采用了大量的“闪回”和“对照”的手法。比如,在描述某一重要战役的惨烈时,作者会立刻切入到战后幸存者对往事的回忆,那种喜悦与哀伤在瞬间交织,产生的张力是惊人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抗战文化”那一部分的论述,它深入挖掘了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艺术、文学乃至民间曲艺是如何成为抵抗意志的载体。那些在防空洞里传唱的抗日歌曲,那些用最朴素语言写成的墙头标语,都被赋予了超越文字本身的生命力。作者的文笔极富画面感,读到某些段落,我仿佛能闻到旧式军装上沾染的硝烟味,能听到远方传来的汽笛声。这种叙事上的层次感和丰富的文化切片,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超越了单纯的历史阅读,更像是一次深入那个特定年代的沉浸式考察。
评分我承认,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一向抱有较高的期待,但《我的抗战》依然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震撼”二字。这里的震撼不是来自于宏大的叙事声调,而是源于对“失去”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战争对社会结构、家庭伦理乃至个人精神世界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书中记录的那些被拆散的家庭,那些流离失所的知识分子,他们流亡途中的心路历程,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时,极力避免了脸谱化的处理。即便是那些后世被神化的英雄,书中也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脆弱、犹豫甚至犯错的瞬间,这使得人物形象无比立体和真实,反而更加令人敬佩。这种剥离了光环的真实,比任何刻意的拔高都更有力量。它让我们思考,英雄的本质,或许就在于他们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坚守人性与良知的那份不易。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知识密度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它显然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引用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但作者的叙述功力极高,使得这些详实的资料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了构建故事骨架的强健支撑。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后勤”和“情报战”的侧重,这些常常被大众史学所忽略的领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通过对这些“幕后”工作的描绘,我得以一窥抗战的复杂性远超前线的拼杀。例如,关于如何维持一条生命线般的物资运输通道的描写,充满了工程学的智慧和牺牲精神。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拆解一个极其复杂的机器,每了解一个零件的运作原理,都对整体的宏伟结构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是一本能让人在“知道”的同时,真正“理解”历史是如何运转起来的书。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这本书后的感受,那便是“永恒的警醒”。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岁月的缅怀与记录,更像是一剂投射到当下的强效清醒剂。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沉静而有力的语调提醒我们,和平是何等脆弱,而维护这份和平所需要的代价,是任何一代人都不能轻易遗忘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战后如何“记忆”和“和解”的探讨部分,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非常克制和深刻,没有流于煽情,而是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哲学命题。读完整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责任感,它促使我不再将当下的安定视为理所当然,而是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境况。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超越了时间的界限,用过去的悲剧,为未来立下了一道坚实的警示碑。它不只是关于“抗战”,更是关于“人性”与“未来”。
评分不错
评分凑单
评分凑单
评分读库品质值得信赖啊!
评分良心之作。
评分读库品质值得信赖啊!
评分良心之作。
评分不错
评分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