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 | 作者 | 王建 |
定价 | 35.0元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ISBN | 9787506380515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字数 | 260000 | 页码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内容简介 | |
《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是一本由象含数导引出理,即通过象、数展现自然规律,从而指导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之理的经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整个宇宙的“大数据”。 《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分为三部分,一是从数的角度去分析《易经》与河图、洛书以及风水的相通之处,尤其是邵康节的“元会运世”系统,充分展示了《易经》作为宇宙大数据的美妙、深邃以及科学性;二是从理的角度去论述《易经》与佛家、儒家、道家的渊源和内在联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解,如对佛教的“六道”与易经的“六爻”、易经的“八卦”与佛家的“八识”,对《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与《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观点的解说和分析,都是具有开创性的;三是从卦象的角度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圣人之道,如《易经》之“德”“位”。 《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的作者系统地做了《易经》的现象还原,不仅古今通适,还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行文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巧妙地帮助读者完成了一次人生命运的探索之旅。 《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的大特色,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从佛家、儒家和道家“三教合一”的角度,去研谈《易经》的理、象、数以及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三教之间,相互征引,用数据与易理去阐述道家思想,或用佛家去发挥易经内义,或用易理去比照佛家精神,尤其笔者研习、修学佛法数十年,用大数据的概念与佛家义理来诠释易理,以及倡导以因果律来统领占卜诸术,古人不多,今人也少。
|
作者简介 | |
王建,笔名月光童子,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幼时即思考人生死亡及归宿事。1990年研习佛教、《易经》及风水、命理诸术至今。认为万法不离心法行,心法还须善法养。因果重于术数,善德能返大还;故术数属于世间方便法门,无法导人至究竟解脱处,不可执着;若要安身立命,非儒佛道三教之善之德而不能,唯即心即佛而得就。
|
目录 | |
编辑推荐 | |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首部用《易经》的智慧解读互联网“大数据”的经典之作
|
文摘 | |
讲:《易经》是一本说什么的书 关于“《易经》是一本说什么的书”这个话题,说法很多,相信大家也会有自己的判断。你如果去新华书店,去哲学书籍专柜,就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研究《易经》的书。有的人认为《易经》是一本教授给人们智慧的书,有的人认为是一本反映古老的“系统论”的书,有的人认为说的是情报学,有的人认为是讲企业管理的,有的人认为讲的是古代历法,有的人认为是说的古代哲学,有的人认为是告诉人们如何修道的,有的人认为是说男女两性的,有的人认为是算卦占卜的,有的人认为是表现西周历史的,有的人认为是治理国家的……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一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为什么?因为这些内容你都可以在《易经》里面体会到。就像《孙子兵法》明明是兵书,可后来的美国、日本一些企业家,用它来管理企业,不也非常成功吗?所以,争论这些,没有什么必要,因为这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先说个大概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看法是:《易经》是一本由象含数从而导引出理,即通过象、数而展现出自然规律从而指导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之理的经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整个宇宙的“大数据”。初,它无任何门派之分,只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步打上时代的烙印,譬如夏、商时期的《连山易》《归藏易》等。而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是经过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圣贤整理过的《易经》,所以明显地体现出儒家的理念与思想。《易经》所体现的内容结构如下: 当然,若以理为高处的话,其结构也可变换如下: 这个构图中,象在先,由象引申出数,由象可见其理;而回过头来又发现象与数之间也存在一种自然而行之有效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就是“理”。又可以发现理与象之间还有个数存在其间。所以,这三者是一体的,不可分的。这个象,就是卦;这个数,就是万物各有其定数,也就是佛所说的因果或者定业。这个“理”,就是天地运行之理,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理,是天地人三才之理,是日月运行之理,当然也包含历法、卜筮、修道、行医、风水、治理国家之理。当然,也有人譬如宋代的邵康节先生,他认为天地万物是先有数,后有象,再有理。他创立了“皇极经世”体系,非常了不起。 之后,儒家研究它有了自己的体会,可称之为“儒家易”。周文王创设了后天八卦,对其中的爻辞也补充了一些当时的历史内容。孔子的《十翼》,也叫《易传》,堪称“儒家易”的经典,也是后人研究《易经》的必读。道家研究它来修道,可称之为“道家易”,主要以东汉魏伯阳的《参同契》为代表。方术家研究它,可称之为“方术易”,主要以管辂、京房、邵康节等祖师为代表;所谓的方术,主要指他们对于易经的具体应用上而言,譬如占卜等。这一派通常不被视为嫡出或者正统,而实际上京房明显就是孔子这一派的传人。孔子也会算卦,他一个学生叫商瞿,祖籍山东,出生在四川。明朝又有个来知德,是四川人,一个了不起的易学大家。所以四川人很骄傲,认为“易学在蜀”。商瞿的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年龄很大了,40岁了,也没有后代,很着急,就去问孔子。孔子告诉她,别着急,你儿子到50岁的时候就会有5个儿子。后来,果然如此。所以,懂了《易经》的人,自然而然就会算卦。 我在新西兰,曾经遇见一个在新西兰获得理学博士的华人,他送给我一本他研究《易经》的著作。结果,交谈间,发现他不会算卦。真的有趣,那他怎么去研究呢?我还在新西兰碰见一个据说是中国百大名医其中的一位,也研究《易经》,研究《内经》,还带研究生。聊天间说到刺血疗法,他说那是乱搞。我说,有依据啊,出自《内经》。他却说:“那不可能,因为内经里面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认为,皮肤毛发均受之于父母,不能损伤,何况刺血呢!”这一番义正词严啊,说的我愣住了。我统计过了,《内经》里面提到刺血、放血至少7次啊。那他又是怎么带的研究生呢!医家研究《易经》,有了自己的成果,可称之为“医家易”。譬如《内经》里面也有五行、阴阳、五行六气等说法,还有后来的研究者把五行六气与八卦和人体脏腑结合起来的“四象八卦六体图”、“四象八卦六脉图”等。佛家用它来阐述佛家思想,可称之为“佛家易”。如唐朝的枣柏大师李通玄长者,他是唐皇室宗室,华严宗的祖师。他写的《新华严经论》,其中数次用《易经》、阴阳五行的思想来解释佛经。他因为居住方山,所以传下来的易经称之为“方山易”。当代方山易的传人是四川的本光老法师,前几年圆寂。还有以后禅宗曹洞宗的“五位君臣”,都是与《易经》有关。藕益大师还专门从佛法角度对“易”进行了注释。军事家研究它而独树一帜,可称之为“兵家易”,乃至于个人研究有成者可以称之为“XX易”,如古代的京房易、邵氏易,近代的杭氏易、尚氏易等等。 关于《易经》的传承,现在能够考证的大致如下:孔子一传商瞿,商瞿二传楚国人臂子弘,子弘三传给江东人矫子庸疵,庸疵四传给燕国人周子家竖,周竖五传给淳于人光子乘羽,光羽六传给齐国人田子庄何,田何七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4人。丁宽一系,八传田王孙,田九传孟喜,孟十传焦赣,焦十一传京房。中间不详。一直到北宋,道者传陈抟,陈抟传仲放,仲传穆修,穆传李之才、周敦颐;周传二程兄弟,李传邵雍。邵雍传子伯温。其后不详(见古今易学传授图)。 说到程氏兄弟,就多说两句。程颐、程颢兄弟也是大儒,易学大家,与老师周敦颐以及邵雍、张载合称“北宋五子”。北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成就远超唐代。当时的张载,还被皇帝请到朝廷坐虎皮大椅讲《易经》。邵雍总想提示程氏二兄弟跟自己学习学习易中的数术,可他们两兄弟的理念是明白了圣人之道重要,术数乃小术,何足挂齿,搞得康节先生很无奈。而且他们也明白康节先生数的来由,但就是不去研究。这一点比后来的朱熹坚定而纯粹,不像朱熹见白玉蟾在雨中行走竟然衣服不湿,心里羡慕,想学却又不好意思开口。但朱熹也了不起,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所点校的“四书五经”成为后代八股的必读书。他的祖坟据说是吴景鸾祖师给定的。据记载,吴景鸾祖师和他的学生在寻龙期间,路过一条小溪。学生取溪水喝,喝完了对师父说:这溪水非常甘甜,溪水之上应该有出大贤的好地。吴祖师闻了闻,说:水有墨香,将出有大名声的大儒,就留给朱氏吧,“以报朱氏之德”。大家注意啊,别光听故事。朱氏是先有德,而后才能得风水宝地的。这就是因果。 …… |
序言 | |
序一 近一两年,身边好多人都谈论“大数据时代”,我找到《大数据时代》这本书读,想到了《易经》。 在《易经》早的蓍草占卦法中,有大衍之数,也有天地之数。天地之数就是1、2、3、4、5、6、7、8、9、10的相合之数,天数等于1、3、5、7、9的相加数,地数等于2、4、6、8、10的相加数,所以,天数是25,地数是30,舍去尾数不用,而用整数50,则为大衍之数。大衍意思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大衍之数就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所需要的数。 《易经》用大衍之数分析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的“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与之不谋而合。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华文化的符号,毋庸置疑。其中的理,贯穿通行于宇宙和人类文明的进演;其中的象,取自日月星辰、万物生命而践行其理;其中的数,内于象而行于理,揭示出万物命运的秘密,构成一部宇宙的大数据。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每天拿着手机玩,又想到了《易经》。《诗经》上记载,一个姑娘,想知道自己的男人啥时来娶自己,便顺手从田野里捋来一把蓍草,当场演算了一卦,开始期待着计算出的这个日子。 《易经》就是古代人民的手机! 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热潮正在传续。许多私立学校乃至公立学校都开始为孩子们开设“国学班”,读诵《三字经》,乃至《大学》、《中庸》等等。近回乡,又见朋友的孩子在背诵《易经》,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像我们这样研究《易经》多年的人,时常对此生恐惧之心,更何况小学生们。看着他们摇头晃脑的滑稽可爱的样子,觉得也好,至少先种下个种子,日后总有发芽、开花、结果的因缘。 提到“国学”二字,近来有人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国学,我觉得怎么个提法倒也无所谓,首先关键在于确定它包含哪些东西。是纯粹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包含道家、佛家,乃至于已经渐趋进入的西方文化?我个人认为,当然是儒、释、道三教思想之集成,才称得上中国传统文化,称得上“国学”。而三教之中,以《易经》为首。为什么?因为《易经》实实在在是一部反映宇宙规律大数据的著作。从伏羲氏画八卦的《山坟》,演变后来夏朝的《连山易》;到神农氏的《气坟》,演变后来商朝的《归藏易》;到黄帝的《形坟》即《乾坤易》,再到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周易》,无一不是把天地人的一切规律以及变化纳入到符号之中。所以,真正地要研究学习国学,光读四书五经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道德经》《庄子》等道家书籍,必须读佛家的典籍,必须阅读《易经》。从这一点看,历史上的全真教倡导的“三教合一”倒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 其次的问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像现在这样的学习国学,是不是妥当的?许多人反复强调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许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好,为什么在清朝之后被西方文化打得一败涂地?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那么究竟该怎样理解这一对矛盾的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往来成败皆因缘所致,也就是佛家讲的缘起。 本来,从三皇五帝,到文王、周公、、孔子等等这些贤圣,他们思想的光辉使得中国文化灿烂夺目,无以复及。春秋之后,战乱纷争,利欲熏心,仁义丧失,才有孔子四处奔走,呼吁恢复礼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五胡乱华,到后来的蒙古铁蹄,清兵入关,对中华文化的土壤是一次又一次的摧残。至清代末时,中华传统文化奄奄一息,弱不禁风,哪里抗衡得了西方文化的进入。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才有了以后的各种变法,这也是《易经》中所讲:“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从来就没有落伍。史籍记载,各个时代聪明的人都学习过《易经》:伏羲、周文王、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苏轼、南怀瑾……更令人称奇的是,距今3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看到了一本《易经》,通过研究卦爻,发明了二进制;瑞士心理学家古斯塔夫·琼认为《易经》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尔斯·波尔甚至把《易经》里的太极图印在自己的衣袖上…… 这就是我站在“大数据”的角度上,重新梳理《易经》的原因。 是为序。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