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滴定

文明的滴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李约瑟著张卜天译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明
  • 文化
  • 社会
  • 哲学
  • 思考
  • 人类学
  • 世界史
  • 认知
  • 演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0579
商品编码:19582247594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李约瑟 著;张卜天 译 定  价:66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1日 页  数:319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0120579 导言
1.中国科学传统的不足与成就
2.科学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3.科学与社会变迁
4.中国古代的科学与社会
5.论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6.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7.时间与东方人
8.人法与自然法则
附:台译本序

内容简介

“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李约瑟问题”。荷兰有名科技史家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评价说,在20世纪的学术目前,鲜有一个朴素的问题能够引出如此壮观的成果。    本书包含了英国有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很清晰的表述和回答。李约瑟借用化学反应中的“滴定”概念,对中西文明在社会和思想上的种种成分加以比较,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中世纪靠前,西方却后来居上产生了现代科学。 (英)李约瑟 著;张卜天 译 李约瑟,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博士是英国有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 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靠前生化界享有盛誉。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靠前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七卷二十七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目前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等
《文明的滴定》 目录 第一章: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1.1 人类黎明:从采集狩猎到早期定居 1.2 技术的萌芽:石器、火的运用与农业的兴起 1.3 社会的雏形:氏族、部落与早期社会组织 1.4 信仰的初探:原始宗教、图腾崇拜与宇宙观的形成 1.5 早期艺术与符号:洞穴壁画、陶器纹饰与文字的曙光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崛起与辉煌 2.1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法律与文字 2.1.1 苏美尔文明:楔形文字、神庙与城市生活 2.1.2 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天文学与数学的进步 2.1.3 亚述文明:强大的军事帝国与文化遗产 2.2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的馈赠、金字塔与神权统治 2.2.1 统一与王朝:法老的权威与中央集权 2.2.2 宗教与来世:多神信仰、木乃伊与陵墓文化 2.2.3 科学与艺术:象形文字、历法、医学与建筑成就 2.3 古希腊文明:城邦政治、哲学思辨与艺术巅峰 2.3.1 迈锡尼与黑暗时代:神话传说与早期社会结构 2.3.2 城邦时代:雅典的民主、斯巴达的军事 2.3.3 哲学革命: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遗产 2.3.4 艺术与科学:雕塑、戏剧、历史学与数学的奠基 2.3.5 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帝国与文化传播 2.4 古罗马文明:帝国扩张、法律体系与工程奇迹 2.4.1 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军事扩张与社会变革 2.4.2 帝国时期:奥古斯都的统治、罗马法的完善 2.4.3 工程与建筑:道路、桥梁、斗兽场与公共设施 2.4.4 罗马文化:拉丁语、文学与罗马精神 2.5 东方古文明:印度河、黄河与早期文明的光芒 2.5.1 印度河谷文明: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的城市规划 2.5.2 古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种姓制度与宗教思想(印度教、佛教的兴起) 2.5.3 古中国文明:夏商周的青铜时代、甲骨文与礼乐制度 第三章:中古时期的文化交融与文明演进 3.1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的全球化 3.1.1 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与中世纪教会的统治 3.1.2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繁荣 3.1.3 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本土化发展 3.2 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骑士精神与教会的权威 3.2.1 封建庄园经济与社会等级 3.2.2 骑士文化与宗教战争 3.2.3 哥特式建筑与中世纪大学的萌芽 3.3 拜占庭帝国:古典文明的延续与东方影响 3.3.1 查士丁尼法典与东正教 3.3.2 拜占庭艺术与建筑的特色 3.4 东方文明的再发展:中国宋元明清、伊斯兰黄金时代 3.4.1 中国的科技创新:四大发明、印刷术与指南针 3.4.2 伊斯兰世界的科学与哲学:数学、医学、天文学的贡献 3.4.3 蒙古帝国的兴衰与欧亚大陆的交流 3.5 非洲与美洲的古代文明:马里帝国、印加文明等 第四章:近代文明的转型与全球化 4.1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觉醒与艺术科学的复苏 4.1.1 思想解放: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 4.1.2 艺术巨匠: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4.1.3 科学探索:哥白尼、伽利略的宇宙观变革 4.2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格局的重塑 4.2.1 探险家与航海技术 4.2.2 殖民主义的兴起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4.2.3 动植物的交换与疾病的传播 4.3 宗教改革:挑战教会权威与新教的兴起 4.3.1 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思想 4.3.2 宗教战争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4.4 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与理性思维的建立 4.4.1 科学方法的确立与实验的重要性 4.4.2 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的重大突破 4.5 启蒙运动:理性、自由与人权的追求 4.5.1 哲学家们:洛克、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 4.5.2 对政治、社会、教育的深刻影响 4.5.3 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的催化 第五章:工业文明的浪潮与现代社会的形成 5.1 工业革命:蒸汽机、工厂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剧变 5.1.1 技术创新:纺织、冶金、交通运输的革新 5.1.2 城市化进程与工人阶级的出现 5.1.3 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5.2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国家竞争与殖民扩张的新阶段 5.2.1 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5.2.2 瓜分世界的竞赛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伏笔 5.3 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文明的浩劫与反思 5.3.1 战争的根源、进程与后果 5.3.2 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与人道主义危机 5.3.3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 5.4 意识形态的对峙: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 5.4.1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 5.4.2 冷战时期的全球格局 5.4.3 思想解放与社会运动的兴起 5.5 科技的飞跃:核能、信息技术与太空探索 5.5.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 5.5.2 计算机、互联网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5.5.3 探索宇宙的壮丽征程 第六章:当代文明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6.1 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一体化、文化交流与挑战 6.1.1 跨国公司与全球供应链 6.1.2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冲突 6.1.3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贫富差距、环境污染 6.2 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与绿色革命的呼唤 6.2.1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6.2.2 可再生能源与循环经济的探索 6.2.3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3 科技伦理与社会影响:人工智能、基因编辑与未来社会 6.3.1 人工智能的崛起与对就业、隐私的冲击 6.3.2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与伦理困境 6.3.3 数字鸿沟与信息不对称 6.4 文明交流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4.1 不同文明的对话与理解 6.4.2 历史经验的借鉴与普适价值的探索 6.4.3 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合作机制 6.5 未来文明的构想:星际探索、意识上传与人类的终极命运 6.5.1 探索宇宙的可能性与挑战 6.5.2 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全新生存形态 6.5.3 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方向与意义 序言 文明,是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探索、创造、适应与演进所形成的总和。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塑造和重塑的过程,如同一场精密而宏大的化学滴定,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展现出其独特的浓度、纯度与形态。 本书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从早期人类的蹒跚学步,到古代文明的璀璨绽放,从中世纪的转型与交融,到近代科学与工业的颠覆性变革,再到当下全球化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的关键时刻、思想流派、技术革新与社会形态,并试图理解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与共性。 文明的滴定,寓意着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像是对前一阶段的精确衡量与调整。技术的进步如同注入的滴定液,改变着社会的化学成分;思想的解放则像是pH值的变化,引领着文明走向新的方向;而历史的事件,则扮演着指示剂的角色,标记着每一次深刻的转变。通过对这些“滴定”过程的观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文明的特质、演变的规律,以及其内在的张力与韧性。 本书并非要为某个特定的文明定论,也无意于进行价值判断。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广阔的图景,让读者能够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回望来时路,理解我们所处的当下,并对未来进行更具洞察力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对不同文明元素的细致考察,揭示人类群体智慧的闪光,以及我们在追求进步与理解世界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程,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的探索。愿《文明的滴定》能够点亮您对文明发展深邃问题的思考,并激发您对未知领域的无限好奇。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份阅读感受: 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那种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又像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社会观察家,他带领我们穿梭于人类文明的漫长岁月中,从最初的火种到如今的信息洪流,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探讨不同文明兴衰的脉络时,那种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宏大叙事的融合,让人不得不佩服。书中对于社会结构、思想变迁的分析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中立视角,他不是简单地褒贬,而是试图揭示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文明”这个词汇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史诗。

评分

第四份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需要耐心的。起初,它铺陈的背景信息量巨大,可能会让习惯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感到吃力。但是,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语速和逻辑,你会发现自己正在被一种强大的引力场吸进去。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停滞”与“爆发”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他并没有一味歌颂进步,而是对文明中的脆弱性、周期性的衰退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但绝不僵硬,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论述之中,服务于整体的论点。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极富智慧的长者对话,他见证了太多,所以他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重量感,既有对过去的沉思,也有对未来的警示。

评分

第三份阅读感受: 我通常不太喜欢读这种“大部头”,总觉得容易读着读着就失去了焦点。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将复杂的历史进程拆解成了若干个可以独立思考的模块,但这些模块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观点的犀利而停下来,回味良久。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穿透力”,能轻易洞察到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本质联系。例如,他对特定技术突破如何重塑社会等级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展示。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世界的框架。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想探险。

评分

第二份阅读感受: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书的深度,毕竟涉及到如此宏大的主题,很容易写得空泛。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文明演进中的那些微妙的“滴定”瞬间——那些看似微小,却最终决定了历史走向的决策、发现或冲突。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急促如同一场革命的风暴,时而舒缓如同思想的沉淀。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知识传播机制的论述印象深刻,那种从口耳相传到印刷术,再到数字化的演变过程,被描述得极具画面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它促使你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对未来的责任。对于那些想跳出日常琐碎,从更高维度审视人类命运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剂良药。

评分

第五份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内敛的激情”。表面上是严谨的分析,骨子里却涌动着对人类境遇深切的关怀。作者擅长使用一些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文明发展规律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领会其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化认同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被重塑的章节,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剖析,让我对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有了全新的解读角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问”——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是一份严肃的智力投资,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滤镜”已经悄然更换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