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李约瑟问题”。荷兰有名科技史家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评价说,在20世纪的学术目前,鲜有一个朴素的问题能够引出如此壮观的成果。 本书包含了英国有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很清晰的表述和回答。李约瑟借用化学反应中的“滴定”概念,对中西文明在社会和思想上的种种成分加以比较,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中世纪靠前,西方却后来居上产生了现代科学。 (英)李约瑟 著;张卜天 译 李约瑟,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博士是英国有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 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靠前生化界享有盛誉。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靠前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七卷二十七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目前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等第一份阅读感受: 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那种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又像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社会观察家,他带领我们穿梭于人类文明的漫长岁月中,从最初的火种到如今的信息洪流,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探讨不同文明兴衰的脉络时,那种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宏大叙事的融合,让人不得不佩服。书中对于社会结构、思想变迁的分析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中立视角,他不是简单地褒贬,而是试图揭示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文明”这个词汇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史诗。
评分第四份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需要耐心的。起初,它铺陈的背景信息量巨大,可能会让习惯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感到吃力。但是,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语速和逻辑,你会发现自己正在被一种强大的引力场吸进去。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停滞”与“爆发”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他并没有一味歌颂进步,而是对文明中的脆弱性、周期性的衰退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但绝不僵硬,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论述之中,服务于整体的论点。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极富智慧的长者对话,他见证了太多,所以他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重量感,既有对过去的沉思,也有对未来的警示。
评分第三份阅读感受: 我通常不太喜欢读这种“大部头”,总觉得容易读着读着就失去了焦点。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将复杂的历史进程拆解成了若干个可以独立思考的模块,但这些模块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观点的犀利而停下来,回味良久。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穿透力”,能轻易洞察到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本质联系。例如,他对特定技术突破如何重塑社会等级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展示。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世界的框架。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想探险。
评分第二份阅读感受: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书的深度,毕竟涉及到如此宏大的主题,很容易写得空泛。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文明演进中的那些微妙的“滴定”瞬间——那些看似微小,却最终决定了历史走向的决策、发现或冲突。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急促如同一场革命的风暴,时而舒缓如同思想的沉淀。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知识传播机制的论述印象深刻,那种从口耳相传到印刷术,再到数字化的演变过程,被描述得极具画面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它促使你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对未来的责任。对于那些想跳出日常琐碎,从更高维度审视人类命运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剂良药。
评分第五份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内敛的激情”。表面上是严谨的分析,骨子里却涌动着对人类境遇深切的关怀。作者擅长使用一些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文明发展规律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领会其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化认同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被重塑的章节,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剖析,让我对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有了全新的解读角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问”——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是一份严肃的智力投资,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滤镜”已经悄然更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