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 组编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工程
  • 通信原理
  • 传输网络
  • 接入网
  • 综合能力
  • 实务
  • 通信技术
  • 无线通信
  • 光纤通信
  • 网络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民邮电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58462
商品编码:18092473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紧扣《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综合能力,共5章,内容包括通信管理法规与行业规章、现代通信网、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电信业务、计算机应用。下篇为专业实务,共14章,前8章涉及有线传输与接入,内容包括光纤通信、SDH技术、DWDM技术、MSTP技术、有线接入网技术、自动交换光网络、本地传输网规划、光传输测试与常用仪表;后6章涉及无线传输与接入,内容包括无线通信概述、无线通信传输技术、无线通信系统基本知识、移动通信网、 微波与卫星通信系统、无线网络规划与维护。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既可作为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复习资料,也可作为在校学生的学习辅导教材,还可供通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关联推荐 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推荐教材 目录 目 录

上篇 综合能力

第1章 通信管理法规与行业规章 2
1.1 通信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 2
1.1.1 通信科学技术的地位 2
1.1.2 通信科学技术的职业特点 2
1.2 通信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道德 3
1.2.1 科技人员职业道德 3
1.2.2 通信科技人员职业道德 4
1.2.3 电信职业道德的特点 5
1.2.4 通信行业职业守则 6
1.3 电信条例 6
1.3.1 电信条例的立法目的 6
1.3.2 电信条例的相关概念及监管体系 7
1.3.3 电信条例确定的各项基本原则 8
1.3.4 电信条例确定的若干规定 8
1.4 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 13
1.4.1 电信网间互联监管的必要性 13
1.4.2 互联互通的产生与发展 13
1.4.3 网间互联费用的构成 14
1.4.4 网间互联的管制 14
1.4.5 网间互联争议解决 15
第1章练习题 15
第1章练习题答案 16

第2章 现代通信网 17
2.1 现代通信网概述 17
2.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7
2.1.2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18
2.2 固定电话网 19
2.2.1 固定电话网概述 19
2.2.2 固定电话网的结构 19
2.2.3 固定电话网的编号方案 20
2.3 数据通信网 22
2.3.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2
2.3.2 分组交换网 23
2.3.3 帧中继网 24
2.3.4 数字数据网 24
2.3.5 Internet 25
2.4 综合业务数字网 29
2.4.1 ISDN 29
2.4.2 ATM网络 30
2.5 移动通信网 31
2.5.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31
2.5.2 移动通信网概述 32
2.5.3 移动通信网组网结构 34
2.5.4 GSM概述 34
2.5.5 IS-95 CDMA系统概述 37
2.5.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概述 39
2.6 智能网 41
2.6.1 智能网总体结构 41
2.6.2 智能网概念模型 42
第2章练习题 45
第2章练习题答案 46

第3章 现代通信技术 47
3.1 卫星通信技术 47
3.1.1 卫星通信 47
3.1.2 通信卫星的组成 47
3.1.3 卫星上的通信天线 48
3.1.4 转发器 48
3.1.5 卫星移动通信 48
3.1.6 铱星系统 49
3.1.7 全球星系统 49
3.2 光纤通信技术 50
3.2.1 光纤通信概述 50
3.2.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50
3.2.3 光纤通信网络技术 52
3.3 接入网技术 53
3.3.1 接入网概述 53
3.3.2 接入网接口 54
3.3.3 接入网具体技术 54
3.4 图像通信技术 58
3.4.1 图像信号的基本概念 58
3.4.2 图像信号的分类 58
3.4.3 数字图像处理 59
3.4.4 图像处理系统 59
3.4.5 图像质量的评估标准与方法 60
3.4.6 图像通信系统 60
3.4.7 图像通信应用系统 61
3.5 多媒体通信技术 63
3.5.1 多媒体通信概述 63
3.5.2 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 64
3.5.3 多媒体通信的特征 65
3.5.4 多媒体通信的标准化 65
3.5.5 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 65
3.5.6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66
3.5.7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67
3.6 交换技术 67
3.6.1 交换与通信网 67
3.6.2 电路交换 68
3.6.3 分组交换 68
3.6.4 ATM交换 68
3.7 电子商务技术 69
3.7.1 电子商务的含义 69
3.7.2 电子商务的分类与特性 69
3.7.3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 70
3.7.4 电子商务系统的组成要素 70
3.7.5 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 71
3.8 个人通信技术 72
3.8.1 个人通信概况 72
3.8.2 个人通信的标准化 72
3.8.3 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 73
3.9 通信供电技术 74
3.9.1 通信电源的基本分类 74
3.9.2 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 74
3.9.3 不间断电源 74
3.9.4 通信电源的集中监控 76
第3章练习题 76
第3章练习题答案 78

第4章 现代电信业务 79
4.1 固定电话业务 79
4.1.1 固定电话用户种类 79
4.1.2 固定电话基本业务 79
4.1.3 固定电话增值业务 79
4.1.4 公用电话 80
4.1.5 用户交换机/集团电话 80
4.1.6 虚拟网 80
4.2 长途电话业务 81
4.2.1 国内公众长途电话业务 81
4.2.2 国际和我国港澳台电话业务 81
4.2.3 IP长途电话业务 81
4.3 语音信息业务 82
4.3.1 语音信箱业务 82
4.3.2 电话信息服务业务 82
4.4 电话卡业务 82
4.4.1 IC卡电话业务 82
4.4.2 账号电话卡业务 82
4.4.3 IP电话卡业务 83
4.5 智能网业务 83
4.6 移动通信业务 83
4.6.1 移动通信基本业务的种类 84
4.6.2 移动电话补充业务 84
4.6.3 移动通信数据业务 84
4.6.4 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 85
4.7 数据通信业务 86
4.7.1 数据通信业务方式 86
4.7.2 数据通信业务种类 87
第4章练习题 89
第4章练习题答案 90

第5章 计算机应用 91
5.1 计算机的分类与发展 91
5.2 计算机的硬件 91
5.2.1 信息交换的基本单位 91
5.2.2 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 92
5.2.3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94
5.3 计算机的软件 94
5.3.1 计算机软件的概念与分类 94
5.3.2 操作系统 94
5.3.3 程序设计语言 94
5.4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95
5.5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95
5.5.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95
5.5.2 数据库系统的模式与映像 96
5.5.3 数据库系统的外部体系结构 97
5.5.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97
5.5.5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 98
第5章练习题 98
第5章练习题答案 100

下篇 专业实务

第6章 光纤通信 102
6.1 引言 102
6.1.1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 102
6.1.2 光纤通信的优点和发展趋势 102
6.2 光纤 103
6.2.1 光纤的结构与分类 103
6.2.2 光纤的色散与损耗 104
6.2.3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105
6.2.4 常用的单模光纤 105
6.2.5 数值孔径 105
6.3 光缆 105
6.3.1 光缆的技术要求 105
6.3.2 常用光缆的典型结构 106
6.4 光通信器件 106
6.4.1 光源 106
6.4.2 光检测器 107
6.4.3 光放大器 107
6.4.4 光无源器件 109
6.4.5 光开关 109
6.4.6 光滤波器 110
6.5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110
6.5.1 系统构成 110
6.5.2 光信号的调制 111
6.5.3 PDH传输体制 111
第6章练习题 111
第6章练习题答案 113

第7章 SDH技术 114
7.1 SDH的速率和帧结构 114
7.1.1 SDH的速率 114
7.1.2 SDH的帧结构 114
7.2 SDH的同步复用和映射方法 116
7.3 SDH的光接口 117
7.4 SDH的传送网功能结构 118
7.5 SDH的基本网元 118
7.6 SDH自愈网原理 119
7.6.1 SDH自愈环网保护 119
7.6.2 子网连接保护和环网互通保护 121
7.7 SDH同步技术 121
7.7.1 定时时钟 121
7.7.2 定时基准的传输与分配 121
7.7.3 SDH设备定时方式 122
7.7.4 SDH定时保护 122
7.8 SDH网络管理 122
第7章练习题 122
第7章练习题答案 123

第8章 DWDM技术 124
8.1 DWDM的工作原理 124
8.1.1 工作原理 124
8.1.2 工作方式 125
8.2 DWDM的系统组成 125
8.2.1 DWDM系统组成 125
8.2.2 光波长转换器 125
8.2.3 光复用器和光解复用器 125
8.2.4 DWDM系统的监控技术 125
8.3 DWDM系统工作波长 126
8.4 DWDM系统的节点功能 126
8.5 CWDM技术 126
8.6 IP over WDM 127
8.7 DWDM光网络 127
8.7.1 DWDM广播选择网 127
8.7.2 DWDM波长选路网 127
8.7.3 WRN的选路算法 128
8.8 光传送网 128
第8章练习题 129
第8章练习题答案 130

第9章 MSTP技术 131
9.1 MSTP概述 131
9.1.1 MSTP功能模型 13

《光纤通信网络原理与技术》 内容概述 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光纤通信网络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全书以光纤通信的传输介质、信号的产生与接收、传输系统、接入技术以及网络演进等为主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详实的光纤通信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光纤通信基础 1. 光的性质与基本概念 电磁波谱与可见光: 简要介绍电磁波谱,并聚焦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在通信中的应用范围。 光的传播: 深入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斯涅尔定律)、全反射等基本光学原理,并以图示和数学公式详细说明这些现象如何影响光在介质中的传播。 波粒二象性: 简述光的波粒二象性,强调其在光通信光源和探测器工作原理中的体现。 光强与光功率: 定义并区分光强(辐亮度)和光功率,以及它们在光信号传输中的度量单位(瓦特、毫瓦、分贝毫瓦 dBm)。 光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介绍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等基本调制方式在光信号上的应用,并解释其在传输过程中载波信息加载的方式。 2. 光纤的物理原理与结构 光纤的结构: 详细描述光纤的构成,包括纤芯(core)、包层(cladding)和涂覆层(coating)。深入讲解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分布(阶跃型与渐变型)是实现光信号传输的关键。 折射率与折射率差: 详细推导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定义,并分析折射率差(Δn)对光信号约束能力的影响。 光在光纤中的传输模式: 全内反射: 详细阐述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原理,这是光纤实现光信号无损耗(理想情况下)传输的根本机制。通过几何光学模型,详细推导全内反射发生的临界角(θc)公式。 模式理论: 引入波动光学理论,解释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区别。详细讲解模式(mode)的概念,以及模式的数量(V数,归一化频率)如何决定光纤的模式特性。 单模光纤(SMF): 重点介绍单模光纤的结构(小纤芯直径)和传输特性,分析其如何避免模间色散,从而实现高带宽、长距离传输。 多模光纤(MMF): 介绍多模光纤的结构(大纤芯直径)和传输特性,分析其传输多模信号的特点,并讨论模间色散问题。 光纤的类型与特性: 单模光纤: 详细介绍标准单模光纤(G.652)、色散位移光纤(G.653)、零色散位移光纤(G.655)等不同类型单模光纤的结构、特性、适用场景及优缺点。 多模光纤: 介绍多模光纤的类型,如阶跃多模光纤(G.651.1)和渐变多模光纤(G.651.1),并分析它们在传输性能上的差异。 光纤的损耗: 吸收损耗: 详细解释光纤材料(如SiO2)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机理,包括本征吸收(紫外吸收和红外吸收)和杂质吸收(特别是OH-离子吸收)。 散射损耗: 重点讲解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原理,分析其与波长(λ-4)的关系,这是光纤中主要的损耗机制之一。 弯曲损耗: 分析宏弯损耗(Macrobending Loss)和微弯损耗(Microbending Loss)的产生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光信号的传输。 连接器损耗: 讨论光纤连接器(接头)和熔接点引入的损耗,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准误差、端面不平整等)。 光纤的色散: 模间色散(Multimode Dispersion): 重点分析多模光纤中因不同模式传输路径长度不同而导致的信号展宽,这是多模光纤带宽的主要限制因素。 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 解释光纤材料的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特性(dn/dλ ≠ 0),导致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模式下传输速度不同,从而引起信号展宽。 波导色散(Waveguide Dispersion): 解释光纤的波导结构(纤芯和包层的几何形状)对光信号传播速度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随波长变化的特性。 总色散(Total Dispersion): 总结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的叠加效应,并介绍如何通过设计特定折射率分布的光纤来补偿或优化色散。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简要介绍光纤在高功率传输下可能出现的非线性效应,如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受激拉曼散射(SRS)、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和四波混频(FWM),这些效应会影响信号质量和传输距离。 第二部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1. 光源(Light Sources) 发光二极管(LED): 介绍LED的发光原理、光谱特性(宽谱)、调制速率(相对较低)、耦合效率和成本等,并说明其在低速、短距离通信中的应用。 激光二极管(LD): 半导体激光原理: 详细讲解PN结在注入载流子时产生受激辐射的过程,以及激光腔的作用(谐振和选模)。 激光器的类型: 介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激光器,如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边发射激光器(Edge-Emitting LED, ELED)和分布反馈激光器(DFB-LD)、分布布拉格反射器激光器(DBR-LD)。 激光器的关键参数: 描述激光器的波长、输出功率、光谱线宽、调制速率、稳定性、寿命等关键参数。 激光器的应用: 说明激光器在高速、长距离光通信中的重要作用。 2. 光探测器(Photodetectors) 光电转换原理: 介绍半导体光电探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即光子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并通过电场分离形成光电流。 PIN光电二极管: 详细讲解PIN结的结构,分析其外延区(Intrinsic region)的作用,以及其响应速度、灵敏度和噪声特性。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介绍APD的结构和倍增区,解释载流子倍增效应(雪崩效应),以及APD如何提供增益,提高灵敏度,但同时会引入额外的噪声。 光探测器的关键参数: 描述光探测器的响应度(Responsivity)、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暗电流(Dark Current)、噪声等效功率(NEP)、响应时间、带宽等参数。 应用分析: 说明不同类型光探测器在不同通信场景下的选择依据。 3. 光调制器(Modulators) 外调制与内调制: 区分光源内部直接调制(内调制)和外部独立调制器(外调制)的方式。 电光调制器: 介绍基于电光效应(如Pockels效应)的调制器,如铌酸锂(LiNbO3)调制器,并说明其工作原理、调制深度、插入损耗和驱动电压等。 声光调制器: 简要介绍声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 调制格式: 介绍常见的数字调制格式,如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及其变种(如DPSK, QPSK),以及如何将这些数字信息加载到光信号上。 4. 光放大器(Optical Amplifiers)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工作原理: 详细阐述EDFA的结构,包括掺铒光纤、泵浦激光器、波分复用器(WDM)、隔离器等。重点讲解掺铒离子在高能级受激辐射放大光信号的机理,并介绍泵浦波长、增益谱、饱和输出功率等关键参数。 EDFA的优点: 阐述EDFA的优点,如高增益、低噪声、与标准单模光纤兼容、无需光-电-光转换等。 EDFA的应用: 说明EDFA在长距离传输、无中继传输系统中的核心作用。 半导体光放大器(SOA): 介绍SOA的工作原理,其作为一种有源器件,可以实现光信号的增益,并具备一些特殊功能(如开关、波长变换),但噪声和非线性效应相对EDFA更明显。 拉曼放大器(RA): 简要介绍拉曼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光纤本身作为增益介质,提供分布式放大。 5. 光收发模块(Transceivers) 功能与构成: 介绍光收发模块集成了光源(发射端)和光探测器(接收端)等核心器件,实现光电信号的双向转换。 接口标准: 提及常见的接口标准,如SFP, SFP+, QSFP等,及其传输速率和接口类型。 封装形式: 简要介绍不同封装形式及其在不同设备上的应用。 第三部分:光纤通信网络技术 1.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技术 基本原理: 详细阐述WDM技术如何利用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中独立传输,从而成倍地提高光纤的传输容量。 波分复用器(WDM multiplexer)与解复用器(WDM demultiplexer): 介绍实现WDM的关键器件,如光栅、棱镜、干涉仪等,以及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粗波分复用(CWDM)与密集波分复用(DWDM): 详细对比CWDM和DWDM的技术特点、通道间隔、设备要求、成本及应用场景。 WDM系统的优势与挑战: 分析WDM技术带来的容量提升、灵活性增强,以及对器件精度、信号隔离、色散补偿等方面的挑战。 2. 光纤接入网(Fiber Access Network) 接入网的分类: 介绍铜缆接入、无线接入和光纤接入的对比,强调光纤接入的优势。 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楼(FTTB)/光纤到桌(FTTD): 详细介绍不同光纤接入方式的概念、网络架构和适用场景。 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 PON的基本原理: 解释PON网络中,光信号通过一个无源分光器(Passive Splitter)在用户之间进行共享,简化了网络结构,降低了成本。 OLT(Optical Line Terminal)与ONU/ONT(Optical Network Unit/Terminal): 详细介绍OLT(位于局端)和ONU/ONT(位于用户端)的功能和作用。 PON的传输方式: 分析下行(OLT到ONU/ONT)采用广播方式,上行(ONU/ONT到OLT)采用时分多址(TDMA)或突发模式传输。 EPON(Ethernet PON)与GPON(Gigabit PON): 详细对比EPON和GPON的技术标准、带宽、封装方式、业务支持能力和应用差异。 NGPON(Next-Generation PON): 简要介绍下一代PON技术,如10G-PON、XG-PON、XGS-PON等,及其技术演进方向。 有源光网络(Active Optical Network, AON): 介绍AON的特点,即需要有源设备(如交换机)在用户之间进行信号分配,相比PON,其灵活性和端口数更高,但成本也更高。 3. 光网络保护与冗余 保护机制的重要性: 解释在光通信网络中,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光纤线路保护(Line Protection): 1+1保护: 介绍主备两条光纤线路,一条工作,一条备份,当工作线路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份线路。 1:1保护: 介绍一条工作线路和多条备用线路,当工作线路故障时,备用线路接入。 1:N保护: 介绍一条工作线路和N条备用线路,当工作线路故障时,备用线路接入。 设备保护(Equipment Protection): 介绍对局端设备、传输设备等关键节点进行冗余配置和保护。 网络层保护: 讨论在IP层面或其他网络协议层面上实现的保护和冗余机制,如路径冗余、路由备份等。 第四部分:光纤通信网络性能与测试 1. 系统性能指标 信噪比(SNR)/信序比(OSNR): 详细解释信噪比在模拟信号和光信号中的意义,以及光信号噪声比(OSNR)在WDM系统中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系统的误码率。 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 定义BER,并解释其对数字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链路预算来评估和控制BER。 传输带宽(Bandwidth): 定义光纤和光通信系统的传输带宽,以及色散对其的影响。 传输距离(Transmission Distance): 分析影响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损耗、色散、非线性效应、噪声)以及如何通过功率预算和再生中继来延长传输距离。 2. 光纤链路损耗估算(Link Power Budget) 发射光功率(Tx Power): 确定光源的输出功率。 接收灵敏度(Rx Sensitivity): 确定光探测器的最小可检测光功率。 链路损耗计算: 系统地计算光纤电缆损耗、连接器损耗、熔接点损耗、衰减器损耗等。 功率余量(Power Margin): 解释功率余量的概念,以及它在保证系统可靠性中的作用。 3. 色散管理(Dispersion Management) 色散补偿技术: 色散补偿光纤(DCF): 介绍DCF的结构和负色散特性,以及如何通过串联DCF来补偿正色散。 光栅色散补偿器(Fiber Bragg Grating, FBG): 介绍FBG如何通过选择性反射不同波长的光来实现色散补偿。 电子色散补偿(EDC): 在数字信号处理(DSP)中通过算法补偿色散。 色散匹配: 讨论在设计长距离系统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光纤类型和补偿技术来达到色散匹配,以最小化信号展宽。 4. 光纤测试仪器与方法 光时域反射仪(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OTDR): 详细介绍OTDR的工作原理(利用光脉冲的散射和反射信号来测量光纤的损耗、长度、接头损耗和故障点),以及其在光纤链路诊断和维护中的重要作用。 光功率计(Optical Power Meter): 介绍光功率计用于测量光信号的功率值,常用于光收发器的输出功率和接收灵敏度测试。 光源(Light Source): 作为光功率计的配合设备,用于提供稳定、已知功率的光信号。 光纤熔接机(Fusion Splicer): 介绍光纤熔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以及如何保证熔接点的低损耗。 OTI(Optical Time-domain Interrogator): 简要介绍OTI在更高级的分布式传感和监测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光纤通信发展趋势 1. 更高带宽、更高速率 相干光通信: 介绍相干光通信技术,利用光的振幅、相位和偏振信息来编码数据,显著提高单波长传输速率。 多维复用: 讨论除波长复用外的其他复用技术,如偏振复用(PDM)、调制格式复用(如QAM)等,以进一步提升频谱效率。 新一代光器件: 展望硅光子、铌二极管等新兴光器件在未来高速通信中的潜力。 2. 更高集成度、更低成本 小型化光模块: 介绍光收发模块向更小尺寸、更高集成度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数据中心等高密度应用需求。 PON技术的演进: 探讨PON技术向更高带宽(如400G PON, 800G PON)和更长距离演进的趋势。 自动化与智能化: 展望在网络管理、故障诊断和优化中引入AI和自动化技术。 3. 5G/6G与光通信的融合 核心网与承载网: 分析5G/6G对光通信网络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低时延、高带宽、大连接,以及光通信在承载网(特别是前传、中传)中的关键作用。 新型网络架构: 探讨云化RAN(C-RAN)、集中化RAN(CRAN)等架构对光网络设计的影响。 4. 下一代互联网与光网络 数据中心互连(DCI): 介绍数据中心之间高速互联对光通信技术的需求。 光交换技术: 探讨全光交换(Optical Switching)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未来网络中的应用前景。 绿色通信: 关注光通信技术在能效提升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 本书内容涵盖了光纤通信的理论基础、核心器件、关键技术、网络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实用的参考书籍。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九: 我一直认为,学习一个技术领域,关键在于理解其底层逻辑和核心驱动力,《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对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种传输与接入技术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书中对光纤通信原理的讲解,从光的传播特性到不同光纤类型的区别,再到光信号的调制和解调,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受益于书中关于光传输系统设计的内容,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考虑光功率预算、链路损耗、色散补偿等因素,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这对于我理解电信运营商如何构建和维护光网络至关重要。在接入网方面,书中对xDSL、EPON、GPON等技术的比较分析,让我对不同接入方式的优缺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它们在速率、部署成本、覆盖范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FTTx(光纤到所有)的演进历程和不同技术方案(如FTTH、FTTB、FTTC)的详细介绍,让我对宽带网络接入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判断。书中对IP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包括IP地址、子网划分、NAT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了路由协议(如OSPF、BGP)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这对于我理解数据包在互联网中的传输路径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例如VPN、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的介绍,也让我认识到在传输和接入过程中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输与接入领域的关键知识。

评分

评价八: 作为一名通信行业的初学者,《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领域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带领我逐步探索通信技术的核心奥秘。书中对各种传输技术的历史演进和技术原理的讲解,让我对通信网络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例如,它会详细介绍从最初的电信号传输到现代的光纤通信,以及各种技术在速率、容量、损耗等方面的提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接入技术(如xDSL、FTTx、5G NR)的比较分析,它不仅解释了各种技术的特点,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用户体验、网络部署成本、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差异。这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接入技术。书中对IP网络架构的讲解,包括路由协议、交换技术等,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网络基础,让我能够理解数据是如何在复杂的网络中传输的。我特别受益于书中关于网络安全在传输与接入层面的防护措施的介绍,它详细讲解了各种安全技术,如加密、认证、防火墙等,让我认识到保障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解释和形象的比喻变得容易理解,让我能够自信地学习和掌握传输与接入领域的知识。

评分

评价十: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通信技术领域进行一次深入的探索。我一直对通信网络是如何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感到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对各种传输介质的详细介绍,从铜缆的局限性到光纤的无限可能,让我对物理层面的通信传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接入技术(如DSL、光纤到户)的比较分析,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的名称,更会深入分析它们在速率、延迟、部署成本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享受到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网络服务。书中对IP网络基础知识的讲解,清晰明了,让我能够理解数据包是如何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网络中进行路由和转发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网络协议的讲解,例如TCP/IP协议族的协同工作,以及它们是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的。这本书还涉及到了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例如VPN、防火墙等,让我认识到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对未来通信技术趋势的展望,也让我对通信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对5G、6G技术的一些前瞻性探讨,让我对未来的网络能力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通信传输与接入知识体系,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学习兴趣。

评分

评价四: 在学习通信技术的时候,我常常会感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而《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这本书,就巧妙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概念,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理解传输与接入领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我喜欢书中对各种网络协议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协议的字面意思,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设计理念、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网络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MPLS技术时,书中会分析其如何通过标签转发来提高网络的效率和灵活性,并对比了其与传统IP路由的优劣。这让我不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解决通信网络中的实际问题的。在传输介质的讨论中,书中对光纤的种类、特性以及损耗因素的详细介绍,让我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光纤来满足不同传输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无线接入技术(如Wi-Fi、LTE、5G)的演进和关键技术(如MIMO、波束赋形)的讲解,也让我对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网络安全在传输与接入层面的防护措施的讨论,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安全威胁,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安全技术,如加密、认证、防火墙等,让我认识到保障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性。书中还探讨了网络运维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例如链路故障的诊断、网络性能的监控等,这些都为我将来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很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而不会感到混乱。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指南针,在通信技术浩瀚的海洋中为我指引方向。《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书中对不同传输技术的比较分析,让我对各类技术的优势与劣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讨论光纤通信时,它不仅介绍了光纤的原理,还详细分析了其在长距离传输中的优势,以及在城域网和接入网中的应用。同时,书中对铜缆传输的限制以及无线传输的特点的阐述,也帮助我理解了不同技术在成本、速率、覆盖范围等方面的权衡。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数据传输流程的细致讲解,从物理层到应用层,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例如,在讲解以太网帧结构时,书中不仅描述了各个字段的功能,还解释了它在二层交换和三层路由中的作用。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包是如何在网络中传输和转发的。书中对IP网络架构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对路由选择和拥塞控制机制的讲解,也让我对现代通信网络的骨干部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喜欢书中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展望,例如对下一代接入技术,如6G的设想,以及对人工智能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等。这让我能够保持对行业发展的敏感性,并提前做好学习和准备。本书的语言风格平实易懂,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解释和形象的比喻变得容易理解。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让我能够自信地面对通信领域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技术洪流中为我指明方向。作为一名通信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传输与接入”这个方向充满敬畏,也曾因其广博和深入而感到一丝迷茫。然而,当我翻开《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时,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概念,诸如光纤通信的原理、不同传输介质的优劣、接入网的技术演进,甚至是核心网中的承载技术,都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拆解得易于理解,并且大量引用实际案例,让我感觉不是在枯燥地学习理论,而是在学习如何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例如,关于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在传输网中的应用,书中不仅解释了它们的核心思想,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它们来提升网络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效率,这对于我理解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特别是关于5G时代的接入技术,如mmWave(毫米波)、Massive MIMO(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的原理和挑战,书中都有细致的阐述,让我对5G网络的高带宽、低时延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光通信领域,包括DWDM(波分复用)技术、GPON(吉比特无源光网络)等接入技术,更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光信号的产生、传输到接收,再到网络的组网方式,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这对于我理解我们日常使用的宽带网络是如何构建的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网络安全在传输和接入层面的防护措施,如VPN(虚拟专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的介绍,也让我对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实操指南,让我对传输与接入领域有了系统而全面的认知,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评价二: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复杂的技术领域,关键在于掌握其演进的脉络和核心的驱动力。《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单一技术的细节,而是将整个传输与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从早期的TDM(时分多址)和FDM(频分多址)复用技术,到现代的SDH(同步数字体系)和WDM(波分复用)在骨干网中的广泛应用,再到宽带接入领域FTTx(光纤到户)的各种形态,这本书都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技术演进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技术之间权衡取舍的分析,比如在讨论不同传输介质时,它不仅列举了铜缆、光纤、无线等各自的特点,还详细分析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以及各自的成本效益考量。这让我明白,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迭代和优化中,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取舍和创新。书中关于IP骨干网和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对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承载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解释了这些技术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流量调度,为各种业务应用提供可靠的支撑。同时,对于移动通信接入网,从2G到4G再到5G,书中都对其关键技术和演进方向进行了梳理,包括OFDMA(正交频分多址)、载波聚合等,让我对移动通信速率的飞跃和网络能力的提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网络规划和优化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技术知识的掌握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网络建设和运维中,才是真正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是什么”,更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做”,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通信技术的发展。

评分

评价七: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将复杂的通信理论转化为了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并赋予了其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通信网络环境中,去体验技术的迭代和应用。书中对不同传输介质的详细对比,不仅仅是列出优缺点,更是从物理特性、传输性能、成本效益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场景下会选择不同的传输介质。例如,它会解释为什么长距离传输会优先选择光纤,而短距离通信可能会考虑铜缆或无线。在接入网方面,我对书中关于光纤到户(FTTH)的各种技术方案,如GPON、EPON的讲解尤为感兴趣。它不仅解释了这些技术的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实际部署中会遇到的问题,例如ODN(光配线网)的规划和建设,以及用户终端设备的配置和维护。这让我对宽带网络是如何深入到我们每一个家庭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IP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扎实的铺垫,包括IP协议、TCP/IP模型、路由选择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了MPLS等高级传输技术。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数据包是如何从源头传输到目的地,以及中间网络是如何进行转发和优化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网络故障排除和性能优化的探讨,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工具,让我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过于晦涩的技术术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示,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评分

评价三: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一本优秀的实务性书籍,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否帮助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为我提供新的思路。《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在这方面无疑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书中关于光纤通信的章节,虽然我对其原理并不陌生,但书中对于各种光器件的特性、光传输损耗的计算、以及不同光纤类型的应用场景的详细分析,都让我对如何优化光传输链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书中对色散补偿、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距离和速率选择合适的传输方案,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在接入网方面,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FTTH(光纤到户)的部署策略和技术挑战的讨论。它不仅讲解了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和GPON等主流技术,还深入分析了用户端设备(ONU/ONT)的配置、光网络的割接和维护等实际操作中的关键环节,这对于我参与宽带网络建设项目非常有指导意义。书中对IP网络基础知识的回顾,以及对路由协议(如OSPF、BGP)和交换技术的深入讲解,也为理解更复杂的传输网络架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网络质量保证(QoS)的讨论,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各种机制来保障不同业务的传输质量,这对于我们在面临时延敏感型业务(如VoIP、视频会议)时,如何进行网络优化至关重要。书中还对未来的网络技术,如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下一个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却能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透彻,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评分

评价六: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领域的精髓,在于掌握其底层逻辑和核心技术,《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传输与接入》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书中对光纤通信原理的讲解,从光的传播特性到不同光纤类型的区别,再到光信号的调制和解调,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受益于书中关于光传输系统设计的内容,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考虑光功率预算、链路损耗、色散补偿等因素,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这对于我理解电信运营商如何构建和维护光网络至关重要。在接入网方面,书中对xDSL、EPON、GPON等技术的比较分析,让我对不同接入方式的优缺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它们在速率、部署成本、覆盖范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FTTx(光纤到所有)的演进历程和不同技术方案(如FTTH、FTTB、FTTC)的详细介绍,让我对宽带网络接入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判断。书中对IP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包括IP地址、子网划分、NAT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了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这对于我理解数据包在互联网中的传输路径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例如VPN、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的介绍,也让我认识到在传输和接入过程中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输与接入领域的关键知识。

评分

买多了,全新,45包邮。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一般

评分

第二次买,正版

评分

我觉得是盗版,里边有不少错别字,却卖我正版价格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

很好,实用,答案都在里面!

评分

很有用

评分

乱收运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